中法建交60周年,长笛大师首到上海开班

在卡特琳·康丹(Catherine Cantin)30多年的全球教学生涯中,她走访过很多城市。今年12月,康丹第一次来到上海开班。

当康丹站在上海的马路上时,眼前的一切都让她震惊,“即使去过东京、首尔,但上海完全超越了它们。”她说,这座城市于她犹如《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位来自巴黎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长笛演奏家,瞬间对上海有了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康丹的长笛大师班在上海的首次亮相,架起了一座连接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此次中国行,康丹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和学生们的热情印象深刻。

“中国的年轻音乐家充满活力,技艺精湛,而且对音乐有着极高的自觉性。”她特别提到,自己在上海和北京的访问中,注意到学生们的背谱能力非常扎实,这让她深感钦佩,“在法国,我们通常不要求学生如此严格地背谱演奏,这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是非常独特和令人赞赏的一点。”

图片

她还表示,随着全球音乐教育的国际化,长笛演奏者的技术水平已经不再受国界的限制,“无论在哪个国家,长笛演奏者的差距正在缩小,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个人的文化和情感融入演奏中。”

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融合,正是她此次访问的意义之一。在大师班中,康丹关注学生们演奏技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音乐创作和演绎中情感与文化的表达。

她指出,作为音乐家,不仅要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也要学会通过演奏传递内心的情感。“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背景和情感。理解这些背景,才能真正地进入作曲家的内心,演绎出作品的深度。”

康丹还鼓励学生们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来提升艺术修养。“艺术的世界是广阔的,音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接触,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与情感表达。”

图片

上海咏爱国际音乐艺术学校是康丹此行的最后一站。谈到此次合作的初衷,上海咏爱国际音乐艺术学校校长高姝昊表示,“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接触到真正的国际大师级指导,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这种深入的‘诊断式’学习,帮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也为他们未来的艺术之路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培养艺术家的场所,它更像是一个文化的交汇点,连接着世界各国的艺术资源与教育成果。高姝昊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上海的多元文化氛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而包容的艺术平台,使得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可以在这里找到创新和发展的空间。而上海作为一个 ‘信息反馈器’,能够迅速吸纳全球艺术资源,借此推动本地艺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对于学生的成长,高姝昊期望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希望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

“我期望他们去探索音乐的美妙。音乐是有声的,又是无声的;是有声的艺术,是无声的心声。这一定是不断的探索才能拥有将无声的心声转化成有声的音乐艺术的。”在她看来,作为孩子,往往需要很多很多的启发,才能明白和理解心声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感受,“希望他们在孩童阶段不要局限在考级当中。”

图片

她希望,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我希望他们能享受这样一种将心声转化为音乐艺术的过程,希望他们能开启内心的艺术世界,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内心五彩缤纷的强大。这样的内心一旦开启,他们便会成为在艺术上十分有张力的人。这样的张力使得他们的探索精神得到支持,从而打开一扇无限的门,他们自己便能找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