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是相互交融的。
《世界文明史》作者伯恩斯曾这样解释:“在现代人中,世界是由欧洲和美国构成的观念早就过时了。自然,西方文化主要产生于欧洲。但它从来就不是绝对排他的。它的最初的根基在西南亚和北非。此外,印度和中国的影响,也起了作用。西方从印度和远东获得了零、指南针、火药、丝绸、棉花的知识,还有为数众多的宗教和哲学概念。”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这样归纳过世界上曾经存在和依然存在的文明:“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鉴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目的,除这5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加上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可能还有非洲文明。”
20本关于世界文明的书,让你了解不一样的文明,并从中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1.《世界文明史》(上下卷):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历史是一门使整个世界亲近起来的学科,是让个人遐想、针对全人类的学科。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人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本书考察了自远古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文明演化的历程,内容涉及各主要地区和国家。欧洲、北美、中美和南美、英联邦、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都得到适当重视。2.《文明中的城市》: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世界城市”定义的全球权威,“世界工业区”概念之父的经典之作,一部探讨世界历史进程中各阶段城市发展变迁的集大成之作。百余万字的鸿篇巨制,二十多个经典城市案例,一部城市文明发展的百科全书,回答了城市数千年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显而易见,中国不会停下城市化脚步。中国城市化率将从50%左右提高到60%。但具体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具体发展路径。明确了发展路径,才能具体规划未来城市人口所需的基础设施与住房。- 城市的诞生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的诞生,城市文化随着时代的嬗变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 为了生活,更别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必须确立一套基本的城市秩序。
- 它们不是世俗的乌托邦,而是充满压力、冲突和痛苦的地方。那些认为它们是令人厌恶和不愉快的人能够并且会脱离他们,而进入田园牧歌般的城郊和花园城市;如果那是他们想要的,政策会帮他们实现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不断变化的地方,是为那些能够忍受厨房高温的人准备的地方,是通过行走在街上激发人们肾上腺的地方;是肮脏的地方,有时候是利欲熏心的地方,但是绝对是值得居住、长久记忆和庆祝的地方。
- 我们理应进入一个真正的城市黄金时代,一个大多数人享受空前的财富,享受他们生命中从未出现过的财富的时代,然而大多数人却被困在可怕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之中,结果就是高度的创新性与悲惨野蛮共存。
3.《地图的文明史》:此书的每一页都饶有兴味,都会引发读者新的思考,一本简洁、有趣、令人愉快的地图学史著作这是一本出色的地理知识总汇,任何对地图学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希望拥有一本作为手边书。
这是一本最为重要的单卷本地图学史综合性著作,……此书应当成为对地图感兴趣的人的亲密伴侣。这是一本关于地图发展的简明扼要的、经典的历史叙述,作者勾勒了地图与历史间亲密的联系,并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古代的著名地图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的当代地图,多方阐明了从历史时期到今天,人类文化如何解读空间关系。4.《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 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全球史入门读物。人类从原始的采集与狩猎社会发展到当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和进行技术革新的结果。同时,这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世界各地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不同文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全球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力。本书便以这两种互动为主题,从全球视野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生动地描绘出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世界各民族在互动中逐渐走向全球化的清晰历史画卷。帕梅拉·凯尔·克罗斯利:达特茅斯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和罗森沃德文理研究教授。丹尼尔·R. 黑德里克:芝加哥罗斯福大学的历史学与社会科学教授。史蒂文·W. 赫希:塔夫茨大学古典学和历史学副教授。莱曼·L. 约翰逊: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历史学教授。5.《印度与世界文明》:第一部系统、全面阐述印度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印度文化在人类文明中地位的专著。本书综合了近代以来西方和东方学者在印度文化与东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世纪与近代欧洲文化等主要文化中心相互交往和影响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对于古代印度奥义书的哲学与希腊罗马哲学是否有相通之处、印度寓言与以《一千零一夜》为代表的阿拉伯故事有何联系、印度古典梵文戏剧诗歌与欧洲近代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印度文化如何影响了古代美洲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叙说。本书系统、全面阐述印度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所涉及的内容广博,时空跨度极大。对于研究印度文明及相关领域的学者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6.《古代埃及史》:穿越五千年,再现古埃及文明的兴衰。三十王朝更迭与文明兴衰的轮回,留下了诸多遗迹与传说。本书记载了古埃及三千年的文明兴衰,配有地图与考古绘图,为您带来尼罗河畔的历史之旅。
三千年岁月见证了埃及的统一与分裂,黄沙之下埋藏着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埃及远征库什、腓尼基,承受希克索斯、亚述、波斯的统治,再迎来了希腊与犹太的移民,成为古代文明的交融之地。古代史学者乔治•罗林森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神话,使沉默的斯芬克斯透露历史的秘密。本书呈现了古埃及从前王朝到第三十王朝的三千年历史,从法老王权的辉煌兴起,到与亚述的帝国争霸,直至波斯统治之下最后一个本土王朝的落幕。乔治•罗林森通过考古研究描绘了埃及文明的跌宕起伏、法老的王权变更。书中不仅再现了海上民族入侵、祭祀篡国、卡叠什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也展示了上古文学与神话、艺术与习俗,以及金字塔的建造、卡纳克神庙的千年变迁。古代近东诸文明也在书中依次出场,共同演绎古代埃及丰富且曲折的历史故事。7.《菊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增订本):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本书自1946 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8.《草原帝国》:一部中亚通史著作,游牧民族历史文献权威,全世界经典历史著作,标志着欧亚大陆史正式成为一门系统的历史学科。游牧民族,生息在欧亚大草原上,在历史上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这些伟大的野蛮人闯入了发达的历史文明地区,被视为上帝之鞭,是被派来惩罚古代文明的。
不了解草原的历史就无法理解欧洲和中国的历史。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永无休止的碰撞、撕扯与交融,串连起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也改写着农耕文明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本书上讫新石器时代,下讫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作者阐述了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历史等。9.《欧洲文明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
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惟有允许一切权利、利益、意见普遍享有自由,允许这一切力量的自由表现和合法存在,才能把各种力量和权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它侵犯别的权益。我相信我们的时代有责任了解这一点:一切权力,不论来自智识,还是来自世俗,不论属于政府还是属于人民、哲学家、大臣,不论是为了这种或为了那种事业,都包含着一个天生的缺陷、弱点和弊病,因而应该加以限制。作者以简练的手法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多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等。10.《犹太人与世界文明》:对犹太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从人数上看,犹太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是很小的一个分支,但就影响力而言,却与其人口极其不成比例。犹太人的祖先所创造的“希伯来文明”,被誉为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本书内容涉及犹太人对西方知识、地理大发现、艺术、音乐、欧洲思想、科学进步、医学、经济、公共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贡献。11.《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勾勒希腊文明(西方文明源头之一)。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而不去了解希腊的神话与文明,是有一定风险的。
希腊人的人类崇拜与希腊精神的兴起、完成、衰败以及最终灭亡之间的关联是什么?究其本质,希腊精神既非地理概念也非语言概念,而属于社群和文化的概念。希腊精神作为一种迥异的生活方式在城邦(这种主导性的制度)中得以呈现。希腊世界的可悲历史表明,希腊的偶像崇拜形式是希腊精神的一个幽灵。现代世界若要避免遭遇其希腊祖先的命运,就必须义无反顾地驱逐这个恶灵。本书是汤因比在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所做的全景式梳理和诊断。他不仅以希腊文明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了它从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7世纪的曲折历程,还以旅行家的身份对历史事件与自己的亲身游历见闻进行了生动的穿插记述。12.《罗马史》(精装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历史写作艺术最伟大的大师之不朽著作。一部传世之作《罗马史》,成就了蒙森一代史学家的地位;蒙森作为当时欧洲知名的大学者,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增强了诺奖的影响力。自罗马起源写起,至公元前46年塔普斯会战停笔,详尽地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种下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13.《文明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上的国家——奥斯曼土耳其。是什么原因使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夹击中长存了600年?位于文明十字路口的帝国,是如何广泛吸收东西方的文明成果,结合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奥斯曼文明的?本书讲述奥斯曼帝国把众多的民族纳入一个统治体系中,长期共存,使众多文明相互融合,避免了游牧帝国乍兴忽衰的短寿宿命。
14.《古代波斯诸帝国》:三个波斯帝国的历史,就是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代世界的那个民族的历史。在波斯漫长的历史中,波斯始终与其他许多古老的强大帝国有过交往,而且这种交往常常是战争。波斯人的故乡中心在今伊朗西南部,他们是第一个控制三大洲地区的帝国创立者。在东方,波斯人的统治一直扩张到印度地区。本书讲述了由不同的波斯民族建立的三个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帕提亚人的波斯帝国和萨珊人的波斯帝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生活。书中展示了波斯人在建筑和艺术上的天分,探讨了世界上第一个一神崇拜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的理念对后来发展起来的宗教的影响。15.《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诸帝国》:“美索不达米亚”这个词是希腊语,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文化可与之相匹。它的影响几乎可以见于每一个领域,包含数学、文字、农业和建筑等。最早的学校在这里创建,“0”被当成数字的观念在这里产生,人类第一部立法文件——巴比伦法在这里诞生。16.《中世纪西非诸帝国》:西北非洲的地理显著地塑造了它的历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然而,它并非最初就是这样。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但直到公元前5000年,这一地区遍布河流和湖泊,猎人和渔民住在这里。约公元前3000年以前,这一地区开始变得干燥。早期提到加纳的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它描述为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神秘色彩的财富之地。有人说:“在加纳这个国家,黄金像胡萝卜一样种在沙里,在太阳升起时就拔出来。”继加纳之后,马里崛起,马里之后是桑海,这三个帝国统治了西非的历史达900年之久。本书描述了在西非诞生的三个伟大的中世纪帝国——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书中探讨了食盐和其他自然资源在西非独特的地理环境下的重要作用。17.《玛雅诸帝国》:玛雅文明是南美三个古文明之一,是古代印第安文明的代表,是中美洲印第安人在亚、非、欧古文明相互隔绝的条件下,独自创造出的伟大文明。玛雅人是在数学、天文学、历法编制、文字、技术、政治组织、贸易、雕刻、绘画、建筑及其他技艺方面取得惊人成就的民族。本书概述了玛雅文明的历史,探索了这一文明从起源到鼎盛,直至被西班牙人征服的历程。通过对玛雅人日常生活状况的揭示,本书还展现了玛雅文明在数学、星相学、技术、政治结构、商贸、建筑及艺术等方面的诸多成就。18.《越南通史》:被视为文献可征、风格鲜明的信史,在越南史学上具有划时代之意义。行文古雅劲峭,语言清晰丰富,次序分明,概括曲间幽微,这是《越南通史》突出的优点。我断言在陈先生之后肯定有更多优秀的史家出现,然而现在我认为这部《越南通史》当无出其右者。起自上古传说时期的鸿庞氏(公元前2879—前258年),讫于20世纪初法属殖民时期的1902 年。全书内容精炼而有系统,详略得当,主要历史细节均未遗漏。除了记载帝王将相、皇后官僚的行动,还开始注意到与人民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史事,如学习科举、钱币、度量、税收、法律、社会、风俗、信仰等等,将关于人民的历史写入书中。 19.《国史大纲》 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杨联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开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此书系钱穆先生于抗战期间写成。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及各时期的特点的阐述在中国史学界无出其右。20.《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畅销三十余年的世界中国学经典著作,对“中国应以何种姿态走向世界”的注脚。在当前世界主义潮流遭遇困境、中国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本书为当前世界主义和全球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确证,更为中国应以何种视角和姿态迈向世界、参与全球事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本书从源头上把握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原点和递嬗逻辑,熔铸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中国观的源流、演变的世界历史图景,体例宏大,叙述扎实,从希罗多德时代的前中国观时期着笔,一直梳理到19世纪世界的中国观的种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