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世界艺术学名著|家庭书架必备

如果要了解艺术学,该从哪些经典开始?商务印书馆为您精选艺术学经典十种:《诗学》(亚里士多德)、《拉奥孔》(莱辛)、《艺术哲学》(丹纳)、《悲剧的诞生》(尼采)、《艺术即经验》(约翰 · 杜威)、《艺术的起源》(格罗塞)、《艺术批评史》(廖内洛 · 文杜里)、《图像学研究》(欧文 · 潘诺夫斯基)、《摹仿论》(埃里希 · 奥尔巴赫)和《历史及其图像》(弗朗西斯 · 哈斯克尔)。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 · 拉斯金(John Ruskin)曾做出一个气象恢宏的比方:“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我国出版史上最为重要的学术翻译工程,收入重要的艺术论著,自是人文学术的事理之宜。亟为选择经典,以次印行。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亦堪为沿波讨源之资。

—— 范景中 

图片

汉译名著 · 经典五十种 首发以来,受到很多读者关注,尤其是配套的文创护书袋,收到很多读者好评。
应编辑老师和读者朋友的呼吁要求,倾情回馈读者,我们正式推出【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购书特惠】活动。凡购买以下图书品类: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平装本;2.“四菜一汤”精装本;3.汉译名著120年分科本(套装);4.汉译名著120年珍藏本(套装或单本)。
任意挑选组合,在购书折扣基础上,实付满99元即额外赠送精美文创帆布护书袋一个,数量有限,随机发放(共五款颜色)!
图片








1.亚里士多德《诗学》:希腊古典时期文艺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取决于自己的行动。

昔日的诗人让人物像政治家似地发表议论,今天的诗人则让人物像修辞学家似地讲话。性格展示抉择(无论何种)的性质【在取舍不明的情况下】,因此,一番话如果根本不表示说话人的取舍,是不能表现性格的。思想体现在论证事物的真伪或讲述一般道理的言论里。

不可能发生却可信的事,比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有人认为失传的第二卷可能是讨论喜剧的。现存的《诗学》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序论,主要分析了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由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指出了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讨论了悲剧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写作风格等。第三部分讨论的是史诗。第四部分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2.莱辛《拉奥孔》: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一部经典美学名著。

温克尔曼先生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的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在姿势上还是在表情上,它们都显示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他说,“正如大海的深处经常是静止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希腊人所造的形体在表情上也都显出在一切激情之下他们仍表现出一种伟大而沉静的心灵。”

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形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形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

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

《拉奥孔》批判了温克尔曼的古典主义观点和其他一些从法国移植来的古典主义理论。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丹纳《艺术哲学》:傅雷经典译著,艺术史研究常读书目。
我不提出什么公式,只让你们接触事实。这里和旁的地方一样,有许多确切的事实可以观察,就是按照派别陈列在美术馆中的“艺术品”,如同标本室里的植物和博物馆里的动物一般。
艺术品和动植物,我们都可加以分析;既可以探求动植物的大概情形,也可以探求艺术品的大概情形。研究后者和研究前者一样,毋须越出我们的经验;全部工作只是用许多比较和逐步淘汰的方法,揭露一切艺术品的共同点,同时揭露艺术品与人类其他产物的显著的不同点。
在诗歌、雕塑、绘画、建筑、音乐五大艺术中,后面两种解释比较困难,留待以后讨论;现在先考察前面三种。你们都看到这三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多少少是“模仿的”艺术。
初看之下,好像这个特征便是三种艺术的本质,它们的目的便是尽量正确的模仿。显而易见,一座雕像的目的是要逼真地模仿一个生动的人,一幅画的目的是要刻画真实的人物与真实的姿态,按照现实所提供的形象描写室内的景物或野外的风光。
《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对于读者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哲学起源之一希腊雕塑非常具有指导性。全书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傅雷的译文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傅雷曾几次在“家书”中向傅聪推荐丹纳著的《艺术哲学》,并曾忍着腰酸背痛、眼花流泪,每天抄录一部分译文寄给傅聪。

4.弗里德里希 · 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

我坚信艺术乃是这种生命的最高使命,以这种生命的真正形而上学的活动。

在希腊世界里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对立,按照起源和目标来讲,就是造型艺术(即阿波罗艺术)与非造型的音乐艺术(即狄奥尼索斯艺术)之间的巨大对立。

悲剧具有梦(阿波罗)与醉(狄奥尼索斯)的二元交合的特性。悲剧一方面是梦的显现,但另一方面又是狄奥尼索斯状态的体现,所以并非“通过假象的解救”,而倒是个体的破碎,是“个体与原始存在的融合为一”。

通常人们把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视为一部美学或艺术哲学名著,这不成问题,它当然是,而且首先是一部美学的著作,因为它主要就是讨论“希腊悲剧”这个艺术样式及其“生”与“死”的。
它更是一部一般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而不只是美学的或文艺的。在本书中,尼采借助于希腊悲剧来讨论艺术文化的本质,推崇把“阿波罗元素”与“狄奥尼索斯元素”这两种原始力量交集、融合起来的希腊悲剧艺术,从而建立了他那以古典希腊为模范的宏大文化理想。也因为有了这个理想,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表面上看来是一部“怀旧之作”,实际上却是有直面现实和指向未来的力量。

5.约翰 · 杜威《艺术即经验》:约翰·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
对艺术及其在文明中的作用的理解既不能靠对它唱颂歌,也不能靠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公认的伟大艺术品而得到加深。
只有在审美已经被分区化了,或者只有当艺术作品已经被放在了一个独特的地位,而不是作为公认的普通经验之物时,理论才会从公认的艺术作品开始,并由此出发。
要说明提出另一种关于审美的哲学的理由,就必须发现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在现有理论中进行结合与变换对喜欢这么做的人来说并不难。但是,我感到,现有理论的问题在于它们开始于一种现成的分区化的状况,或从一种出于与具体的经验对象联系而使之“精神化”的艺术观念出发。
约翰 · 杜威是美国有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艺术即经验》是作者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力图在哲学上恢复人与动物、有机物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从而建立以经验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上的一元论。著者认为,艺术的材料应从不管什么样的、所有的源泉中汲取营养,艺术的产品应为所有人接受。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6.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格罗塞第一个从艺术领域收集证据,证明在社会经济组织和精神生活之间,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相互关系。

本书所努力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读者也应当用这样的眼光看待它。在一块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新境地,谁都不可能找到许多无价的事实,只要找得到路径,就应当知足了。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所给予的答案,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

——恩斯特·格罗塞

艺术不是无谓的游戏,而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也就是生存竞争中最有效力的武器之一;因此,艺术必将因生存竞争而发展得更加丰富,更加有力。

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艺术。……但是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

我们认为,在狩猎民族间最有力的社会影响是跳舞;对于希腊人,雕刻已经有效地把他们的社会思想融合成一体;在中世纪,建筑术在宏伟教堂的殿堂上结合了肉体和灵魂;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讲的是所有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能了解的语言;在现代,诗歌那温和的声音能够在敌对的环境和人民的武装争斗中作有力的回响。

相信一切社会的发展仅为个人发展之前进的一种手段的人,在我们看来站在无可比并的高度。……艺术也不但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品,而且是人生的最高尚和最真实的目的之完成。

或者宁可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有一种深刻的矛盾存在艺术的个人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一方面,社会的艺术使个人跟整个社会更坚固而密切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个人的艺术因了个性的发展而把人们从社会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而为民众教师的柏拉图的艺术就和为人类救世主的叔本华的艺术相对立。

本书是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的重要著作,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作了详尽的探讨和论证,介绍了艺术科学目的、方法、原始民族、人体装饰、装潢、造型艺术、舞蹈、诗歌、音乐等。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社会的经济组织和精神生活之间,尤其在艺术方面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相互关系这样一种主张,并探讨了原始艺术变迁的心理和经济基础。


7.廖内洛 · 文杜里《艺术批评史》:文杜里是最早看出艺术批评中实证主义已失效的人之一,他厌恶将批评当作自然科学。

这部《艺术批评史》不像某些人想的是人类判断不可靠性和欠缺之处的记载;相反它提醒我们,艺术批评如其他所有领域一样,人只能运用其环境所提供的一切方式。不可能存在所有时代都有效的绝对判断这种东西;任何批评家都无法脱离与自己时代艺术状况的联系

——格雷戈里·巴特科克

在艺术与艺术批评的一些矛盾并没有逃过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注意,他们讨论这些矛盾的方式也留给了之后的批评。其中之一是有关再现的理性[rationality]与非理性[irrationality]的问题。

艺术就其所指而言是令人信服的,亦即通过所包含的真理令人信服;但是真理本身也许会被装饰所压倒,装饰被理解为一种变幻感[the sense of caprice]。

康德、赫尔德、席勒和洪堡首先关注于有关艺术的观念;歌德则更关注于造型艺术的作品,但却是以诗人和艺术家而非批评家的方式。

雕塑不呈现个体的特征,在人体表现方面没有动态,没有活跃的行动,没有发展。

对于1845年和1847年的沙龙做出评价的是一拨新人,他们呼吸着革命的气息,正是这种革命的气息导致了1848年[法国革命]。

本书是著名艺术史家廖内洛·文杜里(1885-1961)的代表作,也可视为英语世界一部重要的艺术批评史。本书分别讲述了古希腊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批评,考察了19世纪初德国理想主义哲学,详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与意大利的文献学家、考古学家和鉴赏家对艺术批评的影响,探讨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批评家创造的有关纯粹可视性的理论,以及现代艺术的起源及其后续影响,为读者提供了通过艺术批评的历史体验来理解艺术的坚实基础。

8.欧文 ·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美国德裔犹太学者,著名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与现代图像学研究。

他是20世纪的伟大学者之一,是最后一位黑格尔派美术史大师,也是20世纪后期的美术史家应当回归的典范。

——范景中

图像志分析讨论图像、故事、寓意而不涉及母题,除了那些我们根据实际经验所知晓的对象与事件之外,当然还要以更多的东西为前提。它以知晓有文献资料传播的特定主题或概念为前提,无论这种知晓是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还是口传获得的。

对内在意义或内容的解释,处理的是我们所说的“象征”价值,而不是图像、故事和寓意,它所要求的,不仅仅是熟悉通过文献资料传播的特定主题或概念。

皮耶罗在重构史前世界的外观的同时,似乎重新体验了远古人类的情感,即正在觉醒的人类创作生活时的兴奋,以及穴居人与野蛮人的激情和恐惧。

“时间”最早将破坏性的、挥舞镰刀的、吞噬活人的萨图恩特征据为己有。因此与“死亡”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众所周知,面具是世故、不诚实和伪装的象征。

本书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随着本书的出版,最初由瓦尔堡学派创立的图像学已然脱离辅助地位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美术史之为人文学科,从此进入了图像学研究的时代,它与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一起成为现代美术史教学的两大支柱。


9.埃里希 · 奥尔巴赫《摹仿论》: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荷马风格是使事件展现在画面的前景,他的诗里虽然有大量的前后跳跃,但他每次都把正在讲述的事情作为目前的唯一而不与其他事情相混淆,没有讲述人视角的出现。
这种对一部旧作重新解释和超范围的解释往往成果颇丰:一本像《堂吉诃德》这样的书脱离了作者的意图过起了它自己的日子;它对每一个喜欢它的时期都展现出一副新面孔。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具有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的分析方法已广为学术界所重视。

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10.弗朗西斯 · 哈斯克尔《历史及其图像》(全二册):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呈现艺术创作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平衡关系。

我的首要目标是说明那些可资利用的图像的本质,以及相关历史学家所做的探索——正是这些图像触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这一设想影响了本书的结构,从整体到细节都是如此。

——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在历史学家能够有效利用一条视觉材料之前,不管(这材料)多么无关紧要、多么简单,他都必须弄清楚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是否可信、是何时出于何种目的被制作出来的,甚至还要知道当时人们认为它美还是不美。

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所能传达的东西总是受控于特定社会背景、风俗传统和种种禁忌,对于这一切,以及造型艺术家在表现个人想象时所能采用的技术手段,他都必须有所了解。

每一个被艺术打动的人肯定会认为,观看艺术品本身就足以自满自足,得到回报——而这种回报只会被分析所亵渎。

许多富有历史意味的图像确实缺乏艺术性,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说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缺少历史价值。

在某些时代,“观看”比“阅读”更有效,更能帮助人们理解历史,但人们常常又会忘记,大多数视觉证据的流传过程其实极不确定,还可能产生误导。

本书对西方史学界长久关注的“图像的历史想象”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图像证史”的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

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

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