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画像砖上的汉代生活

图片


点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错过


图片


美器

漫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嘉宾:王川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时间:12月14日(周六)14:00

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B1演讲厅

现场报名


中华文化的结构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陶器、青铜器、砖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饰、金银器、瓷器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物,它们的诞生与发展演变,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讲座中,王川教授将深入阐述中华文物与考古,透过一件件器物呈现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流变。与读者共同见证中华器物的美学与文化的精髓如何相互映照,共同绽放光彩。


[作者简介] 王川,1947 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江苏文化名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终身教授。出版有《敲得响的风景》《三国宴》《白发狂夫》等二十余部著作。同时创作有九千多平方米的壁画,先后在罗马尼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国内举办过十二次个人画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过“王川文学美术作品展”。曾获“人民文学奖”提名奖、“紫金山文学奖”、“全国首届壁画艺术大展佳作奖”、 罗马尼亚胡内多阿拉省议会颁发的“最高成就金奖”等二十多项奖项。


*文章节选自《美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王川 著 三联书店2024-8)


图之以砖

汉代百业兴旺,文化发达,无数壮丽宏伟的宫阙殿宇拔地而起,上面都要用彩画来装饰,因此壁画非常多。不仅生者荣显,死者也要求能够如生前一样地享受荣华富贵。汉代重厚葬,一个人即使要耗尽家中资财也要厚葬其父母以取得孝名,阴宅大墓在汉代比比皆是,墓中的殉葬品也多得惊人。这些墓中少不了的,就是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通常被布置在墓室的四周,主要是棺柩的四周,既起着加固的作用,也起着装饰的作用,目的是要让死者能够“看到”这些画面上的场景,供他“死后享乐”。
图片四川德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
就材料来说,画像石和画像砖并不是一回事,石是天然的,砖是利用天然物再加工的。两者的加工手段也不一样:画像石是用斧凿在坚石上雕刻而成的,而画像砖则是用泥在砖坯上塑成后再烧造的。画像石粗犷,画像砖细腻。画像石讲求斧凿痕和刀味、力度,画像砖讲求人物的动态和画面的构成。但就画面的效果来看,这两者基本是一样的,尤其是在经过拓印后,都呈现出一种平面的黑白效果,都讲求简洁明快而硬朗,所以后世都把画像石和画像砖归为一类来评价。
画像砖并不是目前所见的用来砌墙的小块砖,也不是城墙砖,而是一种专门的空心砖,偶有实心砖。秦汉时的画像砖都是青砖,面积很大,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最大的长度有1 米多。所取的土质先要经过挑选和淘洗,再过筛,因此土质细腻,利于雕刻。有的在制坯时还要经过牛踩或用力敲打压实,这种砖质地坚硬,细而发光,击之铿锵有声,有如金属,被称为“铅砖”。在地下又经过千年的压力后,出土的秦汉砖表面的毛孔已经被尘土填实,可以当作砚台使用,不渗水,出墨细,是珍贵的文房用品。
从出土的情况来看,画像砖以东汉为盛,产地以四川和河南两地为多,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也有所见,其中四川又以成都和德阳地区的画像砖最为出色。成都地处平原,土质细,土壤中的腐殖质多,含炭成分高,容易烧成纯正的青砖。砖面细腻,利于刻画;质地坚硬,立得住线,不易崩坏。成都地区多是50 厘米见方的大砖,这样便于采用模印的方法。制砖者事先用阴刻的方法做成浅浮雕画面的泥范,再把揉捏好的湿泥压上去,可以一模多印,再略加修改,晾干后入窑烧造,还会加以修刻。所以后来发现了多块砖面上都有画面相同但细看却又略有区别的现象,就是这种一模多印做法的结果,尤其在处理一些内容相同的图案砖上,既省工又经济。复杂一些的独幅画面砖就需要工匠们一砖一画地去做,那已无异于绘画的创作了。
图片

四川的汉代画像砖

东汉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但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内容从来与佛教无涉,只与儒教和道教有关。这是因为佛教所主张的殡葬方式和中国传统的殡葬方式完全不同。佛教徒施行火葬,而中国普遍施行土葬,认为把尸体完整无缺地保留在棺柩中是最为尽孝的办法。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为死者服务的,都是装饰于墓室之中的明器,它的内容不可能与主张焚尸的佛教有关。只是到了魏晋和隋唐之后,这种禁律才渐而松弛,棺墓中也出现了佛和菩萨的形象,但那已是后话了。成都和德阳出土的画像砖数量多,水平高,砖画多以表现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为主。有一幅名为《弋射收获图》的砖画,横向分为上下两半。上半部为两个蹲坐反身、拉弓射箭的人,箭头指向天空飞翔着的一群大雁;人坐在岸上,背后有草树,水中有盛开的荷花,有游弋着的肥鱼;两个人虽然都在举弓,但一人斜射,一人仰射,动作有分工有区别。砖画的下半部是一群农民,正在田里收割庄稼,他们手中挥舞着弯弯的镰刀,有人提筐前来送饭,俨然一幅2000 多年前怡然渔猎耕种的农家乐图。

图片

《弋射收获图》画像砖拓片
与这幅砖画相映成趣的,是一幅名为《舂米图》的砖画,画面上有四个人,其中两人在臼碓前舂米,另外两人围着一个高桶在装米,背后是一所房舍。那座房舍不是平底的,而是有着高高的柱脚,这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显然是中国西南地区普遍可见的吊脚楼。就是这样一幅小小的画面,为后世提供了许多的遗存信息。这些砖画普遍只有四五十公分见方,画上的人物全是剪影,五官不辨,眉目不清,但整个画面构图饱满,形象生动,疏密有致,以一种写意的方式表达了画者的体察入微和表达的率性,是一系列充满了生活情趣的小品。
最具四川地方特色的砖画,当属《盐场图》。虽然这是个只存大半块的残片,但画面上最主要的部分还是显示出汉代盐井的生产流程和井下工匠们的辛劳。四川的产盐方式有别于海盐、岩盐或湖盐的生产,因其所产的盐是井盐。井盐就是地下溶化了的盐卤水,被人工用唧筒(即水泵)的方式抽提上来,再架火熬煮成固体的盐。通过这块画像砖来看,采卤水来煮盐的方式早在汉代就使用了,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画面上是一片群山,有深藏于山中地底的盐井,工匠正在地下铺设管道采卤水。有人把卤水通过窄长的管道运送到煮盐场,有盐工正埋头于窑前烧火,把盐灶上的那一列大锅中的盐卤烧开,熬出盐来。这块仅有一尺来见方的画像砖简直无异于一份2000 年前的科技档案,把从采盐到煮卤的整个工艺流程都表现了出来。从画面的处理来看,对盐山结构的表现,人物与山之间的穿插,从阴刻到阳刻之间的转换,以及面与线的对比关系等等,都属上乘之作,应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山水画。画中的人物虽只盈寸,却精细生动。画匠还特意在左上角画了一只鹿,正在伸头探看这些劳动着的工匠,这更是表明了一种山野情趣,表明了从深山中取盐的不易。
图片《盐场图》画像砖拓片
画像砖中出现最多的题材,是一些有关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这些人都是些达官贵人,生前享尽荣华,死后还要显示豪奢。他们的墓室中除了有大量的陪葬品外,还在棺柩的四周铺设以画像砖,以炫耀他们的生前威仪。这些画像砖上大多是燕居享乐、礼宾宴饮、歌舞观伎、雅歌投壶、车马出行、仪仗随从、说书讲学、出猎弋射等场景,可谓享尽荣华。无论是画像砖还是画像石,都大量展现了这一类鲜活的生活图景,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社会资料。
汉时巨富巨贵的人家不在少数,因此拥有深宅大院的人也很多。但是,汉代的院落建筑究竟是什么样子?中国目前已没有一座汉代建筑物存世,但画像砖为我们作了弥补,把古代的文字转化成了图画。有一方《庭院》画像砖上,画的是典型的汉代巨宅:在一个院落里,从前到后共有大门、仪门和正厅三进,大门上有栅栏,仪门有墙有门,宽阔的厅堂上,主人正和客人跪坐宴饮,闲看庭中两只相对起舞的仙鹤;旁侧有一偏院,有长长的过廊,有人执彗扫地,还有一只狗;偏院中立着一座高高的双层楼阙,有楼梯可供上下;院落四周都有围墙,建筑物上已是典型的五坡顶,有巨大的斗拱和柱子,屋上是一排排的檐瓦。就是这样一方小小的画像砖,为后人提供了如此丰富的信息,即使仅仅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也是相当宝贵的。从其他画面上可以看出,汉代的建筑物是用木结构做成的,侧面的柱、檩、梁、椽诸结构已经全部完备,正脊两端有翘起的鸱尾,有的屋脊上还有突起的两扇供通风的天窗,房屋下部有底座,还有斜斜的阶梯。这种形式和目前我们在四川随处可见的民舍毫无二致,说明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

图片

《庭院》画像砖拓片
画像砖上,达官贵人豪饮宴集的场景不少。从这类砖画上可以看到,汉时的人都是席地而坐,有取跪姿,有取跽坐姿,有取长跪姿,一人臀下一领席,面前置放案几,男女杂坐,相聚而饮。人物的服饰、发髻、冠冕和家具、陈设等都历历在目。有很多古书上虽有记载,但却从来没见过实物的东西或仪式,都在画像砖上出现了,如古人一再描写的“雅歌投壶”游戏,如目前已没有实物的建鼓,如汉代人所弹的琴、瑟、筝,如汉代仆人所执的彗,等等。有一方《市集》画像砖,画面中各式人等正在赶集,有在屋内谈生意的,有在摊贩前讲价钱的,有坐拥货物等顾客上门的,还有边做边卖的,好不热闹。另有一方《观伎》画像砖,画面中富者正坐于案前看玩百戏的演员在庭中表演杂技,有人赤膊露身,有人相对舞剑,有人吞丸吐火,汉代的那种富足、安闲、享乐的场面都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画像砖上,仪仗车马出行的场景也不在少数。汉代人入则高堂,出则车马,甚至以出行时车马的规格来定官阶的高低,如“五马太守”。

图片

《观伎》画像砖拓片
达官贵人在出行时最能昭显自己的身份和威仪,他们出行时,往往在队列前有小车、骈车、导车、斧车开道。旁边有人执杖护行,骑吏执檗戟和戟幢护卫左右,官人驾轺车骖驾,车顶覆华盖,车后还尾随着奏乐的骑吹和副车卫从,呼啸而过,十分威风。一幅名为《车马过桥》的砖画上,有一车三马三人一桥;一位达官坐在二马驾的车上——显然是位中下级官员——正在通过一座桥梁;从桥下密集的柱子来看,当是木结构的梁式桥。官人安坐于车内,前有驭手驾车,旁有从人骑马护卫,顶覆华盖,一派威严架势。马身上的大块面、刚劲瘦硬线条画出的人物,以及线条密集的桥身,都富有一种节奏的美感。桥的左侧有转折,表明了一种透视关系,桥下留有空白,人、马和车的动势都处理得十分出色,具有一种韵律。中国古代的动物画以马最为出色,对马的表现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此类马的形象都属佳品。作画者强调了马身的肥壮丰满,突出马的四肢如竹节,强健而有韧性,善于奔驰,足见画匠对马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准确。
图片《车马过桥》画像砖拓片
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是汉代画像砖上重要的主题。描绘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和讽喻,以古人的故事来劝导今人。描绘神话故事的起因是因为汉人多迷信,相信谶纬说,崇信神仙能够让他们白日飞升,在死后能够进入他们所向往的仙境。这一类的绘画是以人物为主,即使是鬼怪神仙,也大多以人物的形象来表现,有的则是加以神圣化的动物,借助幻想和虚构表现得淋漓充分。
郑州和许昌在汉代是重要的通都大邑,许昌甚至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做过都城,因而在这些地区也出土了许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这两处的画像石多是由许多小块的画像砖拼缀起来的一幅大画面,用模具做成画面统一的印模,再用泥压出来;上面的画面采用减地浅刻法,施以阳刻线。这些大多是图案纹样,密密地拼镶在墓室周围,装饰效果很强,具有一种繁缛而重复的美。也有的画面上有不同主题的小画面,有的是人物,有的是车马,有的是歌舞,有的是铺首,有的是建筑门阙,组合成一面墙。有的画面是人物或山水建筑,两边镶上图案纹样的砖。有独幅的画像砖,刻着执戟守卫的亭长,或是持盾的武士,或是出行的官员。也有建筑双阙,它们的尺寸不大,犹如守卫在墓室里的镇墓门神,或是供死者享用的明器。这些形象简约概括、粗率笨拙,是下神品一等的。
魏晋南北朝时因历经战乱,经济衰退,施行简葬,画像石和画像砖大量减少,但也偶尔有精品。甘肃嘉峪关曾出土了一批彩绘砖,是用墨彩绘画在砖上的,人物写意传神,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表现了庖炊、扬场、牧驼、驿使、耕田、迎送等各种生活场景,其中一方《驿使图》画像砖上的画面被作为中国邮政的标志。
图片《驿使图》彩绘画像砖
图片魏晋时《披甲战马》画像砖
河南邓州出土过一批魏晋时的画像砖,上面用线塑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场面。画匠以一种极度流畅的线条和富有动感的姿态,把1600多年前的历史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保存了许多业已消失的历史物件,如当时的牛车、披甲的战马等。甚至画面中作为装饰的龙、虎也神采飞动,疾速奔放,充满活力。惜乎其少,却是精品。
美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
王川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8
ISBN:9787108077981 定价:168.00元

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学术普及读本。

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陶器、青铜器、砖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饰、金银器、瓷器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物,讲述它们的诞生与发展演变,及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从器物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全书除深入阐述中华文物与考古,还透过器物呈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流变。此外,全书配有300多幅珍贵的美器图片,因名见物,以物正名,中华器物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