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陈涌泉剧作集》读后

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有众多的戏剧文学家,锦心寻章,妙手织文,心系百姓,剧作家陈涌泉先生就是其一。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持中守正、固本求新”的编创理念,其戏剧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剧种多样,切入视角独特,戏剧冲突紧凑。戏曲本体化的创作思维,加之作者自身的才情使然,使得其剧作案头场上,两擅共美。从这部《陈涌泉剧作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戏剧创作的根本之义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乃至“情入”。

本书汇聚了作者几十年的呕心之作,文本好,呈现美,时代性强。全书共分三卷,百万余字,精心挑选了陈涌泉的36部剧作,涵盖了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等类型;囊括了悲剧、喜剧、悲喜剧及正剧等体裁;涉及了京剧、豫剧、晋剧、越剧、锡剧、山东梆子、曲剧、淮剧、襄阳花鼓、台州乱弹等剧种,可谓绚丽多姿。附录的12篇研究评述,多视角、多维度展开对陈涌泉其人及其作品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引发读者对陈涌泉创作中的“人民立场”及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思考。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在思想层面,陈涌泉的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意识,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汇入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中去,把自己代入到历史现场,与人物同频共振。如他在《黄河绝唱》中刻画在民族解放运动中那些努力抗争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以笔为枪,用歌声和戏剧唤醒民众的爱国之情。再如其代表作《程婴救孤》,通过把传统忠义观念深化到人性本然的现代诠释和戏剧书写,展现了生命个体在复杂人生境遇中的挣扎与撕裂,看后让人由衷地从心底产生一种对于人性之善的敬意。陈涌泉的剧作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感而著称,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个体命运、社会变迁等重大主题的深刻思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陈涌泉的剧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他往往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巧妙的切入点,通过温情的戏曲演绎,感染民众,熨帖人心。如《婚姻大事》将视角聚焦于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所面临的诸多人生困境,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在城乡之间漂泊的忧虑和迷惘。《老阿姨》则通过一位普通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个体成长,反映了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下个人价值实现的更多可能性。这种对于社会问题鞭辟入里的平民化探讨,不仅体现了作者极具现实温度的创作理念,也展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塑己”“立己”“铸己”的艺术追求。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陈涌泉的剧作有四个显著特征,即重传统、不逾矩、写新人、出新格。剧作家本人坚守戏曲艺术的“曲本位”,注重核心唱段的锻造以及舞台效果的呈现,但往往又能在旧有的框架内自出机杼,独创新格。如《风雨故园》中的“小蜗牛”唱段,音乐部分运用豫剧传统四大板式之一的“二八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核心唱词则通过剧作家的妙手剪裁,借助传统戏曲中未曾出现过的“蜗牛”意象,传统中有创新,继承上有发展。而《鲁镇》中的“十八层”唱段,音乐运用既有曲剧传统曲牌【哭书韵】,也有【新满江红】这样的加工创造,唱词的创作更是凸显“曲尽其情”的抒怀写意。剧作家在遵循“有声皆歌”的主唱传统中,又充分发挥“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创作思路,从现代生活中寻觅符合戏曲“假象会意”的指代符号,充分考虑戏情,巧妙化用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曲情和塑造人物,成功创造出了现代戏舞台上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人物群像,留下了多个脍炙人口的唱段。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一个优秀剧作家的成长不仅需要转益多师,更要融通百家,并为我所用,陈涌泉一直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在创作层面,他自觉地吸收现代文学的养分,并将其融入地方剧种,努力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民众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使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能够有机统一。在改编经典文学作品时,陈涌泉注重对经典文学资源的挖掘,在“改编”与“重述”中将书中文字衍生为一种“媒介化”及“符号化”的舞台形象表达,如现代曲剧《鲁镇》就巧妙地融合了《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鲁迅经典作品之精髓,在延续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戏剧表现手法,构建出“鲁镇”世界。

在陈涌泉的这些剧作中,看到了艺术和思想,看到了传统和时代,更看到了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内心和情感。在这个“剧场小天地”中,希望每一部优秀的剧作都能唱出精彩。(作者 郑少华 《中国戏剧》杂志副编审,文学博士)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