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甬籍院士马余刚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复旦大学管网图。
中国宁波网记者成良田
市科协昨日发布消息,甬籍院士马余刚近日获得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设立于1994年,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创建,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该基金设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30年来,该基金共遴选奖励1638位杰出科技工作者。
近日,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56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奖。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马余刚院士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马余刚祖籍宁海,出生于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1985年毕业于余姚梁弄中学(现余姚市第八中学);1989年从杭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获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年仅26岁的马余刚被破格升为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级科学家。2017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余刚从事中高能核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推动中国高能核物理实验队伍进入国际前沿领域。
据介绍,马余刚领导团队在反物质原子核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性质研究中取得了多个重要发现: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和观测到反氦4,首次测量了反质子间的相互作用,精确测量了正反超氚核质量,观测到矢量介子的整体极化,这些研究对人类理解宇宙早期演化和强相互作用等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提出了原子核齐普夫(Zipf)定律和多重性信息熵,推动了对核物质液气相变的新认识。带领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的螺旋径迹探测器合作(STAR)中国组研制基于多气隙电阻板室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首次成功应用于重离子对撞机上实验。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杜时贵教授曾获得2015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