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关注铃铛者屈指可数吧?叶坚华从偶然买铃铛作为旅游纪念品,到收藏铃铛,研究、传播交流中外铃铛文化,积30余年之功,成为“中国铃铛收藏、研究、传播第一人”。
铃铛文化被列为第四批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名录,叶坚华也是这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究者。铃铛虽小,气象万千。
且听铃铛吟
▲潘真 摄
以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响器体内垂一小舌摇动发声,为“铃”;撞击金属等器物的声音,为“铛”。人们把“铃”及其发出的声音“铛”连在一起,称为“铃铛”。
茫茫人海,关注铃铛者屈指可数吧?叶坚华从偶然买铃铛作为旅游纪念品,到收藏铃铛,研究、传播交流中外铃铛文化,积30余年之功,成为“中国铃铛收藏、研究、传播第一人”。
▲叶坚华
叶坚华收藏的第一个铃铛,是30多年前第一次去美国,参观费城独立战争纪念馆,买下的美国独立钟仿制纪念铃铛。从此,他决定搜集铃铛作为旅游纪念品,每到一处必寻寻觅觅。收了二三十个铃铛后,他与父亲谈起,没想到父亲也藏有几十个铃铛,而他的祖父早就玩过地方戏曲铃铛了。是命中注定,这一家人必然收藏铃铛么?在加拿大的女儿从易趣网上帮他买铃铛,儿子开发3D打印和文创铃铛,代代传承,助他斩获收藏铃铛数量和品种“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称号。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把中外铃铛的收藏机会送到了家门口。在前三届进博会上,叶坚华都满载而归。
▲潘真 摄
2018年第一届进博会,他兴冲冲跑去会场,没看到有卖铃铛的,转来转去到了白俄罗斯馆,发现墙上挂着个铃铛,问馆内服务人员能否卖给他。对方说那是布展用的,不卖。他不甘心,说收藏了这个铃铛可以帮你们做宣传。转机来了——对方忽然说我们领导也喜欢收藏的,便叫来领导与他交流。那位收藏的,也很小众——熨斗,说很喜欢中国唐宋年间的铜熨斗,并当即把墙上的白俄罗斯铃铛送给了中国收藏家。小小铃铛,见证了进博会上的国际友情。两人还互留信息,以便今后交流。白俄罗斯收藏家表示,美丽的明斯克欢迎中国游客去观光。
2019年,他又去进博会。商品售卖区有铃铛,可惜样式都很普通。进博会从第二届开始有了非遗名特展区,他看陕西凤翔泥塑艺人做的小动物栩栩如生,上前问会不会做铃铛,作为三代传人的泥塑艺人爽快接下订单,他付好定金,逛了半小时后回到那个摊位,如愿拿到了用黄土高坡泥做的两面老虎头铃铛。《华商报》记者捕捉到这条独家新闻:上海铃铛收藏家在进博会定制泥塑铃铛。
2020年,他三到进博会。在东欧展区,看中一套捷克水晶茶具中的波西米亚风格铃铛,爱不释手,一问价格昂贵。买,还是不买?在展馆内逛了两三个小时后,他又回到那个展柜,毅然以高价买下。他的藏品中,还有一个捷克名牌水晶铃铛,那是在布拉格觅到的,严严实实包装好,乘飞机不舍得托运,藏在双肩背包里,捂在胸口十几个小时,完好无损地带回家。
大约在2000年,叶坚华开始关注国内市场,去城隍庙、云州古玩城,寻中国铃铛。那年初,花了万把元买来明末清初景泰蓝钟,他研究得知,景泰蓝工艺元代从西域传入中原,明代达到高峰,清代掐丝珐琅工艺流到民间,然后再出口……“我在寻觅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享受到求知的快乐!”后来,他又发现内壁刻有CHINA字样的景泰蓝小铃铛,是100多年前清朝出口的,于是悉心搜来了近百个。
“百淘千觅五洲寻”,却发现世界铃铛的发源地在中国。《诗·周颂》里就有“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句。中国古代铃铛以铜制为主,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山西襄汾古墓里发现的一件铜铃。商周时期,出现了各种铜制铃铛。《汉典》如是记载:“铃,半裂以出声,锢铜珠於内以鸣之。形声,从金,从令,令亦声。”“令”即命令、指示,“铃”即用金属响器发出声音信号,指示人们立刻按预定程序行动。在古代,铃铛通常用作祭祀、音乐、法器、劳动工具以及日常饰品等,现代的铃铛则添了纪念等功能。中国铃铛,几乎串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叶坚华把自己的收藏划分为铜制系列、击打系列、葫芦系列、冠帽系列、宗教系列、景泰蓝系列、长柄铜系列、乐器系列等30多个系列。“我从小喜欢历史文化,收藏了铃铛,逐步研究,遇特别贵重的藏品就找书籍、找行家,现在有了网络更方便了。”铃铛声声,诉说着各自的往事:“驼铃”里有古代沙漠商队丝绸之路的艰辛跋涉;“虎撑”是孙思邈医虎的动人传说;明皇纪念杨妃的《雨霖铃曲》,灵感源自蜀山道上的“马铃”声;古诗里的护花“金铃”则是一种风铃……藏品中最大、最重的,是距今200多年的乾隆乙卯年制大铁钟,上面除了“大清国江南徽州府婺源县”等字样,还刻有工匠大名,因为那时候铁器铜器等大物件不得私制,这一件为官方派的活。
▲铃铛藏品
上世纪90年代,他在哈尔滨地摊市场,买到一对上课铃,铃上的“满洲新京女子学校纪念”字样引起他的好奇。查了资料才知: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后,长春被改名为新京,建起很多学校,为侵占华北作准备。看似普通的上课铃,却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啊!
而那个二战纪念铃铛,是英国人熔化了击落的德国轰炸机残骸所制,上有盟军“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的头像。
在一次全国收藏展销活动中,他觅得一只样貌古老的铜钟,包浆很厚,上面所刻谜一样的文字是藏文、蒙文、满文?他上网求教,几经周折,有位央广小语种部门退休的老先生告知,是古泰米尔文,古老程度如中国的大篆小篆……
铃铛虽小,气象万千。
▲潘真 摄
与绝大多数收藏家不同的是,叶坚华把收藏做成了档案,做成了学问。挖掘铃铛历史和传奇故事的专著《美姿雅韵赏铃铛》,以及轮换展陈4000余件藏品的上海寰宇铃铛博物馆,把这门学问摆在了观众眼前。他还热衷于相关的公益活动,用文创吸引年轻人,延续铃铛文化的生命力。
惠风和畅,且听铃铛吟……
作者介绍
潘真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高级记者,获2009年上海长江新闻奖。出版有《文化人生》《心动苏州河》《蓝色评论》《金石铁笔仁者寿·高式熊》《上海记忆》《李载平传 中国DNA研究的拓荒者》等专著。
铃铛藏品
来源: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