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未来该如何开展?4 大要点整理

图片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1]伴随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经济快速发展、医疗水平极大提升,临床上肺癌患者的预后包括总生存时间(OS)和生活质量(QoL)明显改善,长期生存的肺癌患者基数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对更长的生存预期、更高的 QoL 诉求迫切,临床上对肺癌患者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势在必行[2]



MDT 可提升患者生存率,缩短患者治疗等待时间


传统诊疗模式中患者转诊需要等待时间,而且患者每到一个新的科室,医师需要重新熟悉患者情况甚至修订新的治疗方案。而多学科团队(MDT)模式集合肿瘤内科、胸外科、呼吸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内镜中心支气管镜室等多学科专家优势,能充分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肿瘤的异质性,不仅能保证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同时能确保治疗方案实施的完整性、公允性、实用性、可追溯性和时效性,从而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 QoL[2]

国内外近 40 年的肿瘤 MDT 诊疗模式发展与临床实践均显示肿瘤 MDT 诊疗模式使肿瘤患者 3 年生存率从 58% 提高至 66%[3-4],缩短了约 50% 的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提升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5-7]


当前我国肺癌 MDT 现状如何?


针对我国省、市级肿瘤专科医院和省、市级综合医院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仅有 35%~54% 的医院建立了 MDT,其中省级肿瘤专科医院 MDT 的开展率较高,地市级肿瘤专科医院不到 13%,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开展率在 15%~26%,二级综合性医院多数未建立 MDT[8]

此外,既往进行的一项对全国已开展肺癌 MDT 诊疗模式的 18 家医院中共计 27 位专家进行了现场讨论、投票和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肺癌 MDT 在指南遵循度、民主决策、落地执行和反馈、会议记录、患者随访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MDT 成员也强烈呼吁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 MDT 成员价值。同时,期望通过 MDT 多学科合作,提高患者入组临床研究的机会以及提升研究质量[2]


未来我国肺癌 MDT 该走向何方?


尽管肺癌 MDT 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车国卫教授、周清华教授分析国内外肺癌 MDT 诊治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所在医院肺癌中心肺癌 MDT 诊治经验,对当前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了述评,相关文章发表在《中国肺癌杂志》中[9],对临床实践极具指导意义。

肺癌 MDT 诊治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转变并适应新的诊治手段


不同年代的肺癌多学科治疗都与当时的主要治疗手段相关,从以肺癌外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到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阶段肺癌多学科治疗的内涵多数情况下仍是以「治病」为主,目标是明确诊断或/和治疗方案(基本上是临床有困难时才会进行 MDT,更多是事后性);而外延是几个相关专业(外科、肿瘤或呼吸)组成,讨论后转科或在原科室进行治疗,特征是结果难以反馈,治疗效果变异性大。

若要充分发挥肺癌 MDT 的优势,内涵需要从「治病」向「治人」转变,目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外延从几个相关专业向全医院所有相关专业延伸如诊断科室(如病理科、检验科等)、治疗科室 [外科、内科(肿瘤或呼吸)等]、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相关科室(康复科、心理卫生中心、营养与膳食科、全程管理等),甚至需要相关研究部门如肺癌分子研究室或肿瘤研究所参与,对提高发病或治疗效果相关机制都有所帮助。

肺癌 MDT 诊治临床决策要从「MDC」向「MDT」模式转变


尽管国内已形成各种肿瘤诊治的 MDT 专家共识,但 MDT 临床应用仍局限在肿瘤专科或综合性大医院,二级综合性医院多数未建立 MDT。此外,现在临床普遍开展的肺癌 MDT,主要还是在肺癌患者诊疗过程中出现疑问、困难、甚至是需要相应专科配合治疗时发起的,特征是被动和一定指向性,事实是一种 MDC 模式,应该是 MDT 初级阶段。肺癌 MDC 向 MDT 诊疗模式转变需要有固定团队和相应诊疗机制的建立,肺癌 MDT 诊疗模式有利于促进临床跨学科交流、融合和支撑,利于临床研究的开展,有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并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肺癌 MDT 诊治过程要从「消防队模式」转向「防火墙模式」,并最终实现「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


「消防队模式」主要特点就是事后性,当问题发生时召集相关人员紧急处理,更加强调解决当前和急症问题,这也可能是目前肺癌 MDC 的主要现状,也符合目前的国情和工作现实。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从物理学角度考虑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医学模式的转变,也需要临床决策随之进行变化,从被动治疗模式(消防队模式)向主动预防治疗模式(防火墙模式)转变,并最终达到「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预防、治疗和管理并重)。

肺癌 MDT 诊治路径要从「临时召集模式」向「肺癌单病种中心制模式」转变


目前国内模式主要是以 MDC 的虚拟中心制模式为主,多数开展肺癌 MDT 的医院都有固定的团队、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会诊信息的记录及治疗过程的反馈等,但这些都属于「临时召集模式」或「虚拟中心制模式」。「临时召集模式」或「虚拟中心制模式」,但存在过程繁琐、团队成员变动大、患者等待治疗时间长,医疗过程及时反馈难等不足。若要克服肺癌 MDT 运行过程中的这些难题,实体「肺癌中心制模式」将是发展的方向。

小结:
肺癌 MDT 的合理运行不但可以制约片面的个人诊疗决策,合理并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提高不同角色医护人员在诊疗决策中的参与度,也能提高患者从肺癌 MDT 诊疗中的临床获益。肿瘤患者 MDT 诊疗模式大约经历了 30 余年的发展与实践,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治疗手段发展进行策略的优化对推动肺癌生存率的不断提升至关重要,最终造福每位肺癌患者。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编号:CN-148765
过期日期:2025-03-02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方程
项目审核:李婷

参考文献:

[1]郑荣寿, 陈茹, 韩冰峰, 等. 2022 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3):221-231.

[2] 钟文昭,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等.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肿瘤杂志, 2020, 42(10):817-828.

[3]E MacDermid, G Hooton, M MacDonald, et al. Improving patient survival with the colorectal cancer multi-disciplinary team[J]. Colorectal Dis. 2009 Mar;11(3):291-5.

[4]L M Forrest, D C McMillan, C S McArdle,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in a single centre, on treatment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inoper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Br J Cancer. 2005 Oct 31;93(9):977-8.

[5]M Gabel 1, N E Hilton, S D Nathanson,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breast cancer clinics. Do they work?[J]. Cancer. 1997 Jun 15;79(12):2380-4.

[6]opp AC,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disciplin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linic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J]. Ann Surg Oncol. 2014 Apr;21(4):1287-95.

[7]Denton E, Conron M. Improving outcomes in lung cancer: the value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 care team[J]. J Multidiscip Healthc. 2016 Mar 30;9:137-44.

[8]吴毓, 蒋珏, 贾慧, 等. 中国大陆部分医院癌症诊疗模式和临床分期使用情况的调查 [J].中国癌症杂志, 2015, (1): 67-72.

[9]车国卫, 周清华. 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现状及未来方向 [J]. 中国肺癌杂志, 2024, 27(5): 3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