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际艺术创意领域具有影响力的2024韩国釜山国际艺术节上,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生团队斩获三金一银两铜的好成绩。
在数智化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师生始终走在技术与艺术交汇的前沿。本次获奖作品涵盖动画、交互设计及人工智能开发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该专业在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与艺术结合领域的独特优势。
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首任院长刘谦表示:“我们始终坚持通过跨学科、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使他们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AI数智与数字艺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打造前沿领先的教育生态。”
数字文旅的AI应用
2024届毕业生唐钰和陆子航的获奖作品均展示了AI等技术在数字文旅中的创新应用,双双荣获铜奖。
唐钰的“数字人智能导游‘小青’”项目,以苏州虎丘文化为背景,设计了一个虚拟导游形象“小青”。唐钰说:“我以苏州博物馆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为灵感,并通过惯性捕捉设备捕捉角色动作,实现了数字人的动画效果。”该项目还整合了ChatGPT 3.5-Turbo模型,使游客能够与“小青”进行智能语音互动。
数字人智能导游“小青”
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背景的陆子航在技术层面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他在作品“数字未来——虎丘智能导游开发”中利用Unity平台、语音交互和AI大模型,结合Python语言编程,开发了一个能够实时对话的虚拟导游。他表示:“AI技术在形象设计阶段提供了参考,也在交互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包括语音生成和交互机制,都是由AI完成的。”
“虎丘智能导游开发”在毕业展中展出
指导老师刘芳表示:“我们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例如,唐钰在数字人形象设计上展现了独特的创意与技巧,而陆子航在编程技术领域有着深入研究,我们将这些优势与最新技术相结合。我期望学生的作品不仅技术上有所创新,更能在文化价值上产生深远影响,用现代科技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技术中的温暖表达
唐钰的另一部三维投影动画《社会时钟》以其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深刻洞察荣获金奖。她认为:“尽管社会似乎要求我们按部就班,但每个人的生活步调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部作品巧妙地运用动画和投影技术,展现了个体与时间的微妙关系,传递出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在创作过程中,唐钰面临了诸多技术挑战,尤其是实现时钟融化场景的流体效果。指导老师刘洋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建议,帮助她将艺术灵感转化为现实。刘洋老师对唐钰的作品评价道:“唐钰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在技术之外的这些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是她艺术作品的灵魂。”
《社会时钟》作品截图
常青松的动画作品《深蓝-寻求未来美好生活》在比赛中获得了银奖,作品讲述了一个以AI飞行员为主角的未来科幻故事。常青松表示:“AI不仅是工具,它也能传递情感和价值观。我希望这部作品能让观众感受到技术背后的温情和人性。”
《深蓝-寻求未来美好生活》作品截图
师生共创,同台竞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刘芳在本次比赛中不仅指导学生,还亲自参展并凭借作品“紫禁城虚拟未来教学沉浸式体验”荣获两项金奖。该项目利用VR技术1:1还原了紫禁城,将历史教育与虚拟现实相结合,为体验者提供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刘芳说:“我的愿景是通过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历史教育更加生动、直观,并深入人心。技术不仅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更是跨越时空传递文化价值的桥梁。”
刘芳认为,与学生共同参赛是一个双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索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来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
刘芳演示“紫禁城虚拟未来教学沉浸式体验”项目
国际视野下的创新教育
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国家级比赛中屡获殊荣后,此次釜山国际艺术节的参与,标志着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成功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刘芳老师表示:“得到国内外大赛对学生作品的认可,对我们而言是极大的鼓励。”她还特别强调,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并推向国际舞台,是学院始终坚持的目标与使命。”
刘芳老师还介绍,学院正积极推动AI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目前已有部分师生组建小团队进行试验性探索。“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尝试与实践,将这些前沿技术逐步引入正式课程,帮助更多学生在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中提升创作能力,迎接快速变化的全球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李雯祯 石露芸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