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件展品,开展首月为何吸引超5000人次打卡?

图片


1碗米饭、10吨重150米长的草绳、1320块墨砖砌的水稻纪念碑、10000根陶瓷稻草……你是否想过,水稻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被烧成灰、磨成墨、刻上诗,成为一场展览的主角?自11月3日《米:吃进胃里的诗歌》沈少民个展在嘉源海美术馆开幕以来,已吸引超5000人次前去打卡。这个总计1件作品的展览,究竟有何魅力?跟着小嘉去看看↓


图片

展览宣传页部分内容



当水稻成为诗歌


嘉源海美术馆位于马陆镇大裕村的稻田之中,《米:吃进胃里的诗歌》是艺术家沈少民以稻田为灵感进行的一系列创作,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策展。


谈及展览的由来,沈少民表示:“我曾走过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也办过许多展览,但很少见过一个美术馆拥有这样一片稻田。安藤忠雄巧妙地将七根清水混凝土柱子延伸入稻田之中,把稻田变成了美术馆的一部分。这种手法深深打动了我,也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所有作品都从这片稻田生长出来。”


图片


于是,整个展览便是一组为嘉源海美术馆量身定制的作品,涵盖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种形式,挖掘中国人与土地及食物之间的深厚关系,带领观众重新审视并感受“米”这一日常元素所蕴含的温暖力量。


美术馆外,一条由稻田收割的稻草做成的巨型草绳格外显眼。这条直径0.5米、长150米的草绳,由2000根普通草绳编织而成,从稻田延伸至美术馆的天井。这一设计不仅打破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还通过巨型草绳、美术馆空间、羊群以及稻田等多重元素的综合运用,营造出一种穿越与连接的意象。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以稻田中产出的天然材料为媒介,为水稻献上了一首诗歌。在展厅入口处,1320块墨砖刻上了艺术家的81首诗歌,这些墨砖共同砌成了一座水稻纪念碑。纪念碑之上,诗集名《始终我是我自己的结果》赫然在目。


图片


这座水稻纪念碑是如何建造起来的?据悉,这些墨砖是由无害焚烧技术处理稻草后制成的稻草灰,再经过加工制成的。这一系列转化不仅表达了对水稻这一重要作物的敬意,更体现了对农业文明和自然生态的反思,旨在唤起公众对水稻文化与生态价值的关注。



稻草的生命得以永恒


展览中,稻草的各种形态无处不在。有的稻草被制成了宣纸,还有的则被烧成灰,细的灰制成稻墨,粗的灰被制成墨砖,成为文学艺术的载体。


图片


“在自然法则下,稻草的生命周期尤为短暂,也正是这种易消逝的特性,触动了艺术家的创新灵感,思考如何让稻草永恒。”嘉源海美术馆工作人员刘燕介绍,艺术家运用特制的无烟焚烧系统,将稻草精心烧制成灰,并通过细致的研磨与筛选,提取细腻如丝的灰质。接着,这些稻灰被送往安徽的制墨厂,与其他天然材料按比例巧妙融合,经过数次的研磨、搅拌与捶打,最终制成细腻的墨料。


随后,这些墨料被注入特制的20个稻墨模具中,模具上镌刻着20首艺术家创作的诗歌。待墨料凝固后,脱模、晾晒,墨块逐渐成型,艺术家的诗歌也随之清晰地显现出来。


图片


不仅如此,稻草的生命故事还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被呈现。通过陶瓷这一媒介,艺术家塑造出10000根陶瓷稻草,不仅保留了稻草的自然韵味与独特纹理,更让稻草的生命得以永恒延续;在由稻草制成的纸上,描绘出一幅幅巨幅的稻草画,记录着它从田间地头到墙面的奇妙旅程,彰显一种原始而磅礴的生命力。


图片

图片


在主展厅,水稻的生命周期、生态链及世界各地的稻草文化,通过60米手绘长卷的形式生动展现。而在巨型书架上,艺术家携手上海市生物基因中心为公众带来了全球1624种独特的稻种及大米样本,启发着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关于“米信”的故事


自2024年7月起,嘉源海美术馆围绕“稻米,作为一个智慧生命体”的话题,携手复杂问题研究所及沈少民工作室,共同启动了“米信”计划,邀请公众通过手写书信的方式,分享他们与稻米之间的故事。


图片


“2024年,为如何做好一碗米饭发愁。2020年,生米粒堆积在桶中,它是足不出户的硬通货。2010年,在无尽的盒饭中味如嚼蜡。2004年,小孩因碗边的米粒掉地面被祖母咆哮大骂。1998年,市区的居民背着一袋袋大米,游过街道江水,洪水无法阻挡柴米油盐的流通。1988年,父亲分到一袋国营单位的大米。1980年,父亲扔下田野间的稻米,背着一袋面粉馒头来到城市。1970年,家中的锅碗瓢盆捐给公社,换取米粒……”


“我每到寒暑假都会回农村几天,磨米坊就是我奇遇探险的地方,我印象中那里黑漆漆只有几盏昏暗的暖灯,地上和墙上还有机械上都是白茫茫的,很像童话中的未知山洞……”


图片


30余封“米信”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有抒情有平淡,有的详细记录了观察大米的笔记,有的深情回顾了与大米相关的童年记忆,还有的则分享了家庭中的大米趣事。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水稻本身,更传达了人们对于大米的情感记忆。“‘米信’征集活动将持续进行,当这些故事和记忆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我们计划把它们整理成文献资料保存起来,希望这个展览永不落幕。”沈少民表示。


令不少观众惊喜的是,观展之余还可以品尝一碗来自美术馆稻田的米饭,将大米的记忆留在胃里。“对一个记忆里充满饥饿感的诗人来讲,把诗歌记在胃里比记在心里更重要,就像生活永远比艺术更重要一样,没有胃的满足,再激动的心也无法跳动。”沈少民感慨道。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2日,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去欣赏“米”的艺术化呈现。


服务信息

《米:吃进胃里的诗歌》沈少民个展


展览时间:即日-2025年3月2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7:30,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嘉源海美术馆(嘉定区大治路39号)

票价:80元/人


撰稿:杨育杰
摄像:章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