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美国宣布将29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依据的是所谓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
这一举措让全球再次聚焦中美经济博弈,特别是对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生存挑战。
而就在制裁名单公布后不久,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集团合作运营的乌鲁木齐工厂将被转,这是怎么回事?
表面上,这似乎是德国响应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政治压力。
可实际上,这一行动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经济博弈。
美国通过制裁中国企业,希望进一步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科技和制造业领域。
这也算得上是拜登政府的拿手技能了,低端产品无所谓,高端科技领域就疯狂打压,不准其他国家超越美国。
而关于这个什么“强迫劳动”的人权问题,明白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美国编造的借口。
而关于这些谣言,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一些政治势力在国际上散布了太多关于新疆的谣言,制造了太多的虚假信息,所谓‘强迫劳动’就是其中之一。
咱们国内生活啥样,作为老百姓的我们不清楚?还要美国总统大老远的来管?这手伸得未免也太长了。
而这个借口的目的,无非就是方便他们在国际上,拉拢更多国家站在他们编造的“人权主义”上,一起来制裁中国。
顺带一提,在近几年的中美博弈中,这样的借口其实大家也看过不少,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那么德国大众出售新疆工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许多欧洲企业都和中国市场绑定得越来越深入,就拿德国来说,他们的经济与中国的联系愈发密切。
而大众集团出售新疆工厂,别看其他人说那么多云里雾里的,其实里面没那么多弯弯绕绕,说白了就是简单的战略调整。
或者再直白点,就是这边的工厂利润不太好,人家的风险部门,考虑到特朗普上任后的关税大棒,以及未来全球市场的变动,就有了转让的打算罢了。
而这件事到了德国媒体耳中,就有了猜想,认为大众在美国的制裁压力下做出了让步,试图维护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形象,尤其是在欧洲市场的声誉。
然后美国媒体又跟着造谣,借机炒作新疆“人权问题”,再借着德国大众这件事大肆发文。
这些信息越来越乱,最终就搞成了很奇怪的舆论方向。
这里说个案例,如果德国真的有和中国切割的打算,那在10月份,欧盟投票要对我国电动车加税的时候,德国也不至于带头反对了。
这个时候又跳出来搞事,怎么想都不符合逻辑。
而事后也确实如小编所想,德国大众对于这些谣言做出了官方发言:
表示这一举措是出于“战略调整”与“经济原因”,并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将继续,且延续了未来十年的合作协议。
那么德国大众,为什么想和中国继续深入绑定?
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企业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厂商无法忽视的存在。
2024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售占其全球销量的36%。
这一比例不仅反映了中国市场对大众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还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显然意识到,中国市场不仅关乎销量,还涉及到未来的技术合作与市场战略布局。
为了在中国市场稳固其地位,大众不仅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还积极参与中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项目。
大众与上汽集团的长期合作协议,将为其在中国市场的继续扩展提供保障。
此外,大众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这一举措无疑凸显了中国市场在全球战略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对于大众来说,如何平衡与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大挑战。
而选择在美国发布制裁后,大众选择“切割”新疆工厂,其实也可能是为了,在中美市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这种平衡看似妥协,但实际上反映了德国企业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复杂考量。
如果德国企业完全站队美国,放弃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无疑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与中国继续保持深度合作,不仅有助于德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布局,还能进一步巩固其在亚洲市场的领先地位。
一方面,德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美国的制裁政策,以维持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一致性;
另一方面,德国企业依然保持着与中国的深度合作关系,尤其是在技术和市场的竞争中,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依然是无法忽视的。
未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德国与中国的合作是否会持续深化,仍有待观察。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直新闻《29家中国实体被列入“美清单” 商务部正告美国》2024-11-26中国经济网《西方媒体恶意解读大众汽车集团出售新疆工厂,中国外交部回应》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