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电影《好东西》自上映以来票房近5.6亿,豆瓣评分高达9.1分,聚焦女性视角和都市女性生存状态。
02邵艺辉因点赞支持吴柳芳的微博,引发部分女性主义者愤怒,认为她支持擦边博主。
03然而,邵艺辉与吴柳芳在职业道路上都有过艰辛,彼此惺惺相惜。
04《好东西》在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不需要借助性别对立。
05建议观众关注赛场本身,而非因性别议题抵制电影。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邵艺辉大概不会想到,自己顺手给支持吴柳芳的微博点了个赞,竟能引发如此轩然大波。
《好东西》自11月底上映至今已经斩获了近5.6亿票房,而在文青聚集地(同时也是各大电影评分平台中打分最严苛的)豆瓣评分高达9.1分,妥妥的口碑票房双丰收。当然,从刻板印象来说,《好东西》的受众构成中女性占了多数,而这的确也是一部聚焦女性视角、关注女性状态的佳作。甚至,比起几年前让邵导一炮而红的《爱情神话》,那些并不讨女性观众喜欢的“老登”们戏份也少了许多。
邵艺辉的《好东西》聚焦女性视角和都市女性生存状态,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可谁能想到,这件事能和几乎同时间发生,但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吴柳芳VS管晨辰”之争牵扯到一起?反正我是没有想到,奈何邵导是个关注当下的社媒活跃分子。就是因为她点赞了一条其他博主支持吴柳芳的微博,一些怒不可遏的群体(甚至在几天前还在为《好东西》怒刷票房的她们)忍不住了,觉得姐妹们被“背刺”了——邵导,你怎么可以一边凭着女性主义电影收获5亿多票房,一边支持自我物化的擦边博主呢?
当然,我不擅长也并无兴趣讨论性别议题,而且我一向认为当下的互联网空间,并没有理性讨论这一议题的可能。我想说的是,愤怒者大可先平息怒火,看看邵导点赞的那条写了些什么?
因为点赞了一条支持吴柳芳的微博,邵导被立场极端的女性主义者们“抛弃”了。
@李苦舟(微博认证为“科学科普博主”,男性)
吴柳芳解释她为什么没当体操教练时说:
“虽然我从小苦,我要现在当教练,看那些小孩子们从小苦,还要带他们苦,我也苦……”
她自己从小练体操,吃过无数的苦头。
然而她的成就已经算是数一数二了,却也不过是继续吃苦。
她知道吃这种苦的代价是什么。
所以,吃过苦头的她不忍心让别人家的孩子当自己的踏脚石。
不得不感慨真正是菩萨心肠。
#前体操冠军擦边争议#
除了最后带上的那个热搜话题外,通篇都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吴柳芳练过体操,知道那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苦。
这话,有问题吗?一点问题也没有。
当然你可以接着反驳说,职业运动员千千万,哪行哪业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这也不是你退役后走擦边路线的借口啊?的确,我承认,这当中并没有任何因果联系。吴柳芳吃苦了,成功了(相比起同年龄段默默无闻的其他女子体操选手),拿过世界冠军,但并没有因此而大红大紫;退役后,她的确需要开辟新赛道来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直播了,也的确擦边了。擦边对不对?有人喜欢,有人唾弃,但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
你如果觉得邵导点赞上面这条微博,就是支持吴柳芳擦边,那也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强行联想。
让邵艺辉共情的是,拍电影和练体操,都是“十年磨一剑”的低成材率游戏
邵艺辉生于1991年,吴柳芳则是1994年,相差3岁的两人可以算是同一代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也都不是“世家”出生。拍电影和练体操,虽然两条道儿看似不挨着,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它们都是门槛很高、成材率很低,需要两位姑娘一条道走到黑的职业道路。
你也许觉得如今什么专业出身的人都号称自己能拍电影,但真的能撬动得起千万乃至上亿资本投入、院线认可,符合电影工业化标准的成熟作品,在中国,你必须从上大学开始就在诸如北影、中戏、中传、上戏这样的专业院校,从零开始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没有捷径可走。但这只是入行门槛,并不意味着你能获得成功。
在《爱情神话》成功之前,邵艺辉也是过过苦日子的,卖电子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事实上,邵导自己还在前一部作品《爱情神话》中自黑过。剧情中一个男子对于正在布展的老乌指手画脚,老乌不客气地上前问他是谁时,男子自称是“北方电影学院毕业的”,如今“卖电子烟,网上给人上上课”。这些都是邵导本人获得成功之前走过的“弯路”。
邵艺辉在很多采访中都讲述过,从北电毕业后,她为了爱情跟随男朋友从北京到上海发展。在上海这一待,就是6年之久。她靠写小说和公众号写文章收打赏,母亲接济,卖电子烟维持基本生存。“因过于装逼而拒绝了很多电视剧网剧,一直在写小说。”
尚未成材的电影导演卖电子烟,和退役了的体操冠军直播擦边,有没有本质区别?我觉得都差不多,都是为了生计,豁得出去而已,不需要强加什么道德批判。
吴柳芳走过弯路吗?也走过。她在2008年14岁时首次进入国家队,然后被退了回来;接着获得当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女团冠军,又在2009年很争气地杀回了国家队。相比起更多默默无名的女子体操选手,吴柳芳当然算是成功的。除了国内和亚洲级别的比赛,体操世界杯各分站和总决赛的冠军,她也收获了许多个。但另一方面,她从未登上过奥运会的舞台;在举国体制下认可程度更高的世锦赛、亚运会赛场,她似乎也总是差一口气。
吴柳芳拿过很多全国和世界级比赛的冠军,但她也有遗憾,譬如没有登上过奥运赛场。
2012年5月,全国体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平衡木决赛中,吴柳芳下法出现失误,肩颈着地,被担架抬出场外。这时还没满18岁的她,在女子体操项目已经算是“高龄”了。这一摔让吴柳芳的奥运梦破碎,而她本人也在第二年比完不痛不痒的东亚运动会后,正式宣布退役。
吴柳芳毫无疑问是一名成功的优秀运动员,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大红大紫,也没有获得体制内的优厚待遇。但为职业体操倾情付出的前半生,已经让她全身是伤,而重启人生下半场之路并没有那么轻松。在即将年满30岁的时候还放下身段做擦边直播,为什么?因为钱难挣啊。
拍电影和练体操这两件事,你或许觉得,如今这时代谁都能拿起手机拍几段剪几段,甚至放到网上踩对算法的风口莫名其妙就火了;你或许会觉得,到健身房或者瑜伽室里翻几个跟头做几个极限拉伸,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儿……但援引那句老话,千万别用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玩票”性质的拍摄或者塑形,和拍出一部能拿到龙标的完整作品,以及在正规比赛中从上马到下马规规整整地完成,那不是一个水平线的难度。
《爱情神话》里也有关于性别议题的调侃,但并不尖锐。
更何况,这俩姑娘一个拍出了2部票房上亿的佳作,一个拿了多数运动员望尘莫及的诸多荣誉,你们体会到的“苦”和“难”,和她俩亲身经历过的蛰伏和隐忍,那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所以,邵艺辉对吴柳芳共情了,有问题吗?
另外,也许很多人会听了不舒服,但在专业化程度越高的领域,性别对立越没有市场
从我一个男性观众的视角看,《好东西》是特色鲜明的女性主义电影,从女性视角出发,深入挖掘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但你要说邵艺辉打了性别牌,我不认可。虽然的确有男性观众并不觉得此片有女同胞们鼓吹的那样好,但至少我觉得,对男性有调侃,有冒犯,甚至有一定程度的物化,这些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总体说,邵导并没有通过引发一方的不适和另一方的爽感,来为她的片子赢得某个特定客群的“票仓”。
说到底,还是凭着专业取胜,因为这的确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符合乃至超出电影工业化标准的好电影,值得买票去看。
可以大胆地抛出个结论,在专业化程度越高的领域,从业者越不需要靠着挑起性别对立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反倒是某些鱼龙混杂,是个人就能插一脚的新兴领域(大概就是,那些动辄就可以自封“主理人”的领域),缺乏专业的人和专业的事,所以老是要拿着性别说事。
譬如,如今某些社媒平台上把那些足以载入影史的经典影片,因为自认为对女性不友好的视角而打上“老登电影”的标签,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操作。
职业体育,我说的是金字塔尖的职业体育,也是一样。像奥运会赛场这样的顶尖舞台,有没有敏感的性别话题被讨论?也有。但近几届中更多是聚焦在LGBT选手的参赛资格和状况,尤其是跨性别者能不能参加女子项目这样的讨论——贯穿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生理学各个层面,但说到底,还是有别于简单的“一边倒”“二极管”式的性别讨论。很简单,拼到了那个水平,大家研究技战术和排兵布阵还顾不过来,谁有空跟你搞对立啊?
然后你会发现,在升国旗奏国歌时,眼含热泪感叹着“站上领奖台的都是女孩子,女性力量让人好感动”的所谓性别议题关注者,只是4年一次才偶尔刷下奥运会热搜的临时粉丝。
在讨论性别议题之前,我们能否先聚焦一下职业运动员(无论男女)经年累月的付出和磨难?
体育该不该远离政治?当然应该,但“性政治”本身也是广义上政治的一部分。
体育该不该彰显社会责任?当然应该,而且体育的确应该且可以成为女性力量崛起、权益保护、男女平权等理念的载体。但在这之前,是不是应该先聚焦一下赛场本身(包括运动员受过的伤、吃过的苦),再去做各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发散?
邵艺辉点赞吴柳芳,无非就是一个十年磨一剑拍出了好片的电影导演,和一个吃苦受累熬出来的退役体操选手之间,某种惺惺相惜的联系。
邵艺辉不需要对任何人说“对不起”,快去看《好东西》吧!
至于其他,我是眼拙没能阐述出来。但如果因为这一个赞就要抵制这抵制那的话,是不是应该考虑下,“抵制”这个行为恰恰是最应该被抵制的。如果因为这无名之火就拒绝去电影院为《好东西》贡献票房的话,那真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而错过了一些“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