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郓城:从“小葫芦”里探索劳育美育实践融合

郓城县结合本地黄河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系列乡村田园劳育美育实践课程,在泥土里雕琢美,在手工制作中寻找美,在非遗体验中传承美,小小的葫芦实现华丽变身,从单一的观赏到发展非遗制作、文化创意出口,从打卡式研学游到“课堂秀”、“出口秀”,郓城正在走出一条传统美学的链条化传承之路。

图片

研学大院里的泥葫芦

郓城县李集镇黄河大堤下的一处大院内,视野开阔,这里是“乐田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以非遗民俗体验为特色。每周约数千名学生来这里上课,在新课堂里捏泥人,做剪纸,练习拓印,射箭,投壶,众多非遗项目和体育锻炼活动让他们彻底释放无限精力和创造力。在泥塑室,黄河特有的红泥经过捏、搓、压、刻等制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

76岁的季增贵老人是武安镇人,擅长雕塑各种人物,李白醉邀明月、济公手摇蒲扇、黄河艄公吆喝撑船、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吹向冲锋号……各种泥塑人物在他笔下无不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短短五分钟内,一个小小的泥块经过他的手一搓一抹,逐渐有了五官和头发,呆萌可爱;再一转眼,五官中下巴变长,牙齿变少、皱纹丛生,变成了慈祥的老头模样,令人叹为观止。参观完这神奇的“变脸”,同学们都纷纷拿出自己制作的泥葫芦,在上面雕刻自己心仪的人物形象,为本次的劳育美育课程画上圆满的一笔。

图片

种在学校的彩绘葫芦

近日,郓城县玉皇庙镇房村小学举办了“非遗传承 彩绘葫芦”为主题的绘画活动。

课堂上,同学们将自种、自收、刮皮晾晒的葫芦放在课桌上,听老师讲解葫芦彩绘的制作要点。再精心挑选出不同尺寸和造型的葫芦,在葫芦上画上喜欢的图案,涂上颜色,葫芦们开启变美的旅程。老师化身文化讲解员,绘声绘色地阐述葫芦彩绘的起源,讲解彩绘葫芦的步骤和技巧,如同为学生打开艺术创作的秘籍。

比赛后,五颜六色的葫芦被作为艺术品悬挂在学校长廊里,引发同学们尽情探索“宝葫芦”的秘密,“葫芦长廊”成为学校独特的风景。

“我们结合学校劳动实践课程,孩子们亲手种下葫芦,并在成熟的葫芦上绘画,尽情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色彩变化中提升审美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劳育美育课程落到实处。”房村小学校长侯仰增说。

图片

跨出国门的文玩葫芦

近年来,郓城县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融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传统民俗为载体,打造独具郓城特色的“节日里的中国”文化品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并逐步走进国际舞台。

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山东漆器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山东省劳动模范李程和徒弟孟晴携犀皮漆器文玩葫芦、漆器文创手串等50余件作品参加中华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会,引来众人围观抢购。来自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学校的百余名国际留学生陆续来到郓城漆器文创产品前,感到非常好奇,不断拿起把玩观赏,并与之合影留念,喜爱之心溢于言表。“Amazing!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漆器,这个葫芦很精美,色彩很鲜艳。”来自匈牙利的Krisztina说。

山东漆器非遗传承人李程说:“漆器属于非遗,葫芦寓意福禄,用民族漆艺制作的葫芦挂件和摆件,受到外国游客青睐。结合本地文化研发的牡丹漆器和大漆葫芦逐渐热销,成为山东手造的特色文创产品,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具有齐鲁文化和本地特色的漆器产品,推动山东手造和非遗技艺进景区、进社区、进课堂活动,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扩大漆器葫芦文玩市场覆盖面,争取为郓城再增加一张城市文化新名片。”  

据悉,剪纸、书画、漆器等特色文化非遗作品开拓了国内国际、线上线下多重赛道,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放大。郓城水浒纸牌文创作品、剪纸非遗作品漂洋过海,俘获了众多国际友人的芳心,向海内外与会嘉宾充分展现了郓城人的淳朴豪爽和匠心传承。

(大众新闻记者 蒋鑫 通讯员 李瑞丽 杨晓婧 李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