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期的嘉宾 John Qiao 是硅谷创业公司 OpenArt 的联合创始人及 CTO。
OpenArt 是一个 AI 绘画及图片生成工具及社区,服务于业余爱好者、设计师、艺术家等群体,有数百万活跃用户,开始商业化之后短短 7 个月时间,ARR 收入就超过了 500 万美元,也获得了硅谷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
在创建 OpenArt 之前,John 曾经在 Google 工作,但 John 其实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从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追随自己的兴趣,从校园社交到游戏社群,开发过 30 多个产品,包括很有影响力的动森社区 AC Fan、被称为“韩国 Facebook ”的 Woosuko ,以及韩语在线学习社区 Tanao 。
这期访谈我们主要和 John 聊了以下内容:
30 多款 App 的开发者,如何找创业方向?
赛道很拥挤,如何持续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谁是真正的 AIGC 文生图工具的用户?这是一个好赛道吗?
文生图行业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节点变化?
怎么平衡产品和增长的投入?如何界定优先级?
如何区分真假用户,优化付费漏斗?
AI 创业者应该怎么应对不断迭代的底层技术?
AI 领域创业,有什么特别的坑?
如何快人一步抓住 AI 创业的窗口期?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部分文字有删改,全文阅读约需15分钟。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关注我们的播客「AI就是这样」,第一时间收听最新内容。
01 OpenArt 最大的价值是提高生产力
AI就是这样:OpenArt 是做什么的?
John Qiao:我们是做了一个 End to End 的工作流,用户从 AI 图片生成到图片编辑。围绕着这个概念做了很多的功能,和一些小的 AI APP。
AI就是这样:在 AIGC 的应用榜单当中,OpenArt 都是一个榜上有名的应用,你能给我们透露下 OpenArt 的用户规模吗?
John Qiao:SimilarWeb 显示我们 9 月的 MAU 是 500 万,我们自己感觉不是那么知名,但我们的发展其实是不错的,另外,我们被国内知道很多是因为我们的 Comfy UI Platform,很多人现在自己做 Comfy UI 的工作流,他们会传到 OpenArt 上来,我们是全球比较大的大家上传工作流的平台。
AI就是这样:OpenArt 跟其他几家的差别是什么?
John Qiao:我们本质上在提供 AI 图片生成和编辑的功能,但我们会花很大的精力去把产品打磨得非常易用。我们从成立 OpenArt 的那天开始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一直坚持用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改进产品,在一两周之内就能把新技术变成我们产品的一部分,同时也保证它的易用性。
其实市面上跟我们类似的产品还是蛮多的,但真正用户用起来差别就出来了,横向去看的话,有几个比较大的区别。OpenArt 是一个泛图片生成和编辑平台,跟 OpenArt 比较相似的是 Leonardo,它前阵被 Canva 收购了,它比我们体量大 3 倍左右。还有比较垂直的,比如 PixAI ,类似这样垂直的有很多,可能跟动漫相关,可能跟电商相关。
AI就是这样:OpenArt 面向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John Qiao:我们用户群蛮杂的。一部分是有一些兴趣的,他想去做一个东西,但是他没有相应技能,就可以用 OpenArt 去做一些图,我们有一些用户会做漫画书,他可以放插图。有一些做市场的,他需要素材,也可以用 OpenArt 去产生这些素材。还有一些做小生意的,他们用得也是蛮多的,也是我们付费用户很大的一部分,他们一般都是自己有一个小生意,或者是有个赚钱的兼职,他们会在 OpenArt 生成很多的素材,用到他们产品中或者是一些商业推广中。
AI就是这样:我觉得对于一个新手来讲它很好用,比如说我做了个贴纸 ,两分钟就做好了,也有一些比较难的,如果我要做一个图片的大改造,把背景换掉,把人的首饰换掉,就需要看指导视频。兼容性还蛮强的,小白可以用,公司的设计师也可以用的。
John Qiao:你说的这个非常非常好,就举个类似的产品,比如 Notion ,如果去看广告,大家都会觉得 Notion 非常强,它有很多特别强的功能,但是你真正去用的话,我相信大概 90% 的人都不会去用那么复杂的功能,大家还是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功能。Notion 这个产品确实做得非常好,它有深度,专业的用户可以把这个产品的上限挖掘出来。我们其实有点类似,产品要尽量做得很简单,但同时我们想提供更专业的功能,让用户把产品的上限都给挖掘出来。
OpenArt 其实有非常多很好用的功能,也有很多创新的东西在里面。我们创新地做了一个 Blend Board,我觉得非常强,这个功能就是能让用户去自由地去发挥,但是这个修图就有点专业了,用的人就不是那么多,大概有 20%。
AI就是这样:像这样用 OpenArt 做贴纸的,那种做着玩的用户多吗?
John Qiao:我们认为的比较认真的、标准的用户,他肯定是付款的用户,他不付款的话,就是短期用户,就可能类似你来做个贴纸,过来用两次就行了,你的目的就达到了,拿着图片就可以走了。但是我们一些付费的用户,他会用很久,他就像我刚才说的,有一个项目,无论是他工作中的还是他自己的兼职,他需要持续去用。举个例子,一些人会做跟游戏人物相关的设计,他会把自己的素材放到网上去训练一个模型,然后生成不同的图片,再下载下来。
AI就是这样:这种情况下,OpenArt 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产力的工具了?
John Qiao:OpenArt 其实现在最大的价值就是提高生产力,它虽然有一些比较休闲的,比较有意思的一些功能 ,但那不是我们的重点,因为我们最大的价值就是提高生产力的那些功能,用户就是因为看到这些功能,才会去付款的。
AI就是这样:除了游戏的话,还有一些其他的有趣的场景吗?
John Qiao:有,有一些就是我刚才说的,去做一些漫画书。还有一些是做电商的,比如说换个背景。还有一些会生成 not safe for work 的内容,只不过我们不准发布那些内容,但他如果是付费用户,他是有能力去生产这种图片的。
AI就是这样:也是个付费的点?
John Qiao:这种 not safe for work ,不是真的那种非常露骨过分的,它是一些比如说用在杂志上,或者一些游戏上的素材。
AI就是这样:OpenArt 作为生产力,可以完全替代他们之前的工作流吗?
John Qiao:我觉得它不能完全取代。技术我们感受得很深,很快就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基本上是一两周来个小的,一个月就会来个大的,现在不行的东西,可能以后就行了。但是我们现在来看,用户还是需要去做一些工作,因为他的工作流可能比较复杂,OpenArt 是没法一下子把工作流给代替的。
02 Go-to-Market 最有效的增长策略是什么?
AI就是这样:你们当初为什么会选 AI Art 这个方向呢?
John Qiao:首先是对技术感兴趣,因为它基本上做了一个之前不能做的事情。我们当时是想, AI 这个技术,它能够将人类想的东西表现到极致,之前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你是没法去可视化它的,那有了 General AI 技术,能把你想的东西立马变成现实。我们为什么这么有激情呢?因为它是一个 2C 产品。我个人非常喜欢 2C 产品,我觉得能够做一个产品,看到用户的反馈,看到他们用了之后立马产生了价值,就非常有成就感。
AI就是这样:在你看来,这个行业从最早到现在,它的演变有些什么样的节点?
John Qiao:我们做得真的是很早了,我们做的时候 DALL·E-2 才刚刚出,那时 OpenArt 的广告语是,Pinterest for DALL·E-2 Images,DALL·E-2 images prompt,我们就是一个找各种图片的 prompt,当时的痛点就是,即使你有 DALL·E,但是你也不会做图,因为大家都不会使用 prompt。那时候只有 DALL·E,后来出了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也是同一时间出来的,大概半年之内,就井喷似的多了非常多的 AI 生图的网站,我们是做的最早的那么几家公司。
OpenArt 有几个增长关键点。很幸运的是, OpenArt 的名字里面有个 AI Art ,我们是 OpenArt.ai ,这帮我们从几万的 MAU 变到了 100 万,靠 AI Art ,带来了很多的自然流量,我们非常非常幸运。后来出了大模型微调(Fine-tuning),我们很快也把它上线了,那是第二波流量,很多人过来去做 Fine-tuning,最火的时候,是生成自己的人像,把自己变成各种职业、不同的动漫形象,那时候赶上了一波流量。后来业界出了更多的工具,一开始就是围绕着生图,后来就围绕着图的 Control-Ability ,图的生成就更精准了,之后还出了一些修图工具,最近这几个月比较大的升级,是来自于 Black Forest Labs 的 Flux。Flux 的模型非常厉害,碾压式的比之前的模型生成得要好。这是 OpenArt 这么两年下来,业界大概的发展。
AI就是这样:有很多技术节点的变迁,你们也抓到了当中很多流量性的机会。
John Qiao:对,其实我们在 Go-to-Market 尝试了非常多的方法,靠 AI Art,只是帮我们达到了那个量级,后来市场上井喷式地有很多图像生成的网站,我们流量就慢慢变得不大好了,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除了产品上下功夫之外,我们还在 Go-to-Market 花了很多力气才能达到现在的状态。
AI就是这样:你说到这个在 Go-to-Market 上花了很多力气,可以给我们做一些分享吗?
John Qiao:对于我们最有效的,一个是搜索引擎优化,一个是效果广告,比如 Google Ads。每个公司不一样,比如 Leonardo,它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品牌就较比好,可能是营销策略或者是社区运营策略好,很多流量都是自来水,然后它的社交媒体营销做得也很好,社交媒体的品牌展示很多,但我们最主要的是靠搜索引擎优化和效果广告。我跟 Coco(OpenArt 联合创始人兼 CEO)之前在 Google 工作 ,我们做搜索引擎优化的经验很多,这个对我们帮助还是蛮大的,基本上我们每个月 100 多万的点击,都来自于搜索引擎优化。
AI就是这样:看来从 Google 出来创业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John Qiao:是是,多多少少是有一点。
03 商业化 7 个月后 ARR 超过 500 万美元
AI就是这样:你是什么时间节点觉得我们应该去花精力去做 Go-to-Market ,而不是花精力在做产品上?那个时候你是觉得这个产品已经有很强的 PMF (Product Market Fit),我们缺的就是用户量吗?
John Qiao:好问题,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么明显的先后,当你在做产品,然后去观察用户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也不能严格来说是那个 PMF,我们现在有没有 PMF 呢,我都不一定说是有。
AI就是这样:商业化都挺成功的了,不能说没有 PMF 吧?
John Qiao:那我觉得如果有了 PMF,能够把我们规模上到 5000 万或者 1 亿美元,可能是那种水平上的了,现在来说还不是很够。但如果说早期,不谈 PMF,就说什么时候去做增长,什么时候去做产品,我觉得这是同时的。
有可能跟人也有关系,我个人倾向于,当我去做产品的时候,我看到用户去用,感受到用户觉得非常好用,那我下意识就会想,既然这个东西用户觉得非常好用,那我肯定要让更多的用户去用。这个时候我就想这个产品最受用户欢迎的点,要把它的价值放大,你先放大一步,看有没有能做的。
比如说 OpenArt 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点骚操作。我们很早期,当时是有 DALL·E-2 的通道,很多人都有,申请了之后它就会发给你,但是不是所有人有 API ,你有了 API 就可以自己做网站了。我们当时是市面上仅有的这么几个有 DALL·E-2 API 的,是因为我们投资人跟 Open AI 有连接,所以我们和 DALL·E-2 是一个合作的关系,而且当时 API 是免费的,我们没花钱。
我们创建了邀请机制和 Credit 机制,把它裂变出去,用户邀请朋友过来,就会拿到更多的 Credit 去使用产品。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功能或者是用的方法,它特别有效,就想把它的价值给放大,针对它去做获客。它可以是不同的方式,就是说你开始有病毒式营销,也可以是影响力营销,效果广告,都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你可以把这个价值放大,我觉得那是一个初始阶段做产品,跟产品一起升级的时候,能够做的获客,这就是增长。
AI就是这样:你们商业化非常快,从 1 百万到 3 百万,花了不到 4 个月的时间,从 3 百万再到 5 百万,又只花了 3 个月的时间。这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非常高效,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John Qiao:这么快吗?对我们来说,可能时间过得太快了,导致我们没有太多关注收入的增长,但实际上它确实增长了不少。我记得有一个时间节点,我们开始非常认真地关注收入,于是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思考了什么样的订阅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以及如何制定信用定价和具体的价格。
另外,我们还尝试了一些小技巧,例如,如果用户选择按月订阅,可以提供折扣或一次性优惠券,或者提供年度订阅折扣。在我们的网站上,用户进入后会看到每月订阅是 10 美元,但如果选择年度订阅,会有 50% 的折扣。这种方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
我还与一些其他的创始人讨论过这些内容。当时,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也在经营一家创业公司。他提到,有些公司在用户首次进入时,会强制用户了解产品的几个核心功能。他说,他们做了这个之后,销售额增长了 50%。50% 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不太可信,对吧?但他解释了其中的逻辑,我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
核心点在于:如果一些用户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产品,他们很可能无法理解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流失了。因此,做用户引导的关键在于,在最短时间内让用户获得最大的价值,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转化,无论是注册、完成第一个操作,还是最终付款。
所以,我和一位工程师花了两天时间,专注于改进引导流程。我亲自制作了视频并撰写了文字说明,设计了用户进入后必须观看的几个步骤。一、二、三、四步,都是经过我们精挑细选,能够完全展现 OpenArt 核心价值的内容。这些是用户使用最多、反馈最好的功能。上线之后,我们的收入和整个转化漏斗提升了 35%。虽然没有我朋友提到的 50% 那么高,但 35% 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
这些是关于优化的具体实践。我们的 ARR 能够增长,因为这些优化提升了漏斗中的转化率。我们的增长还来源于搜索引擎优化、广告等流量的获取。而当流量来了之后,漏斗的转化率跟得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增长。
AI就是这样:就是得把用户留下来。
John Qiao:对,要把用户留下来。
还有一些细节的优化,比如,如果你是业余爱好者,某个功能是付费功能,我们会明确告诉你。举个例子,我们网站的生成图片功能速度很快,但实际上这个功能耗费了我们很多成本。于是,我们对免费用户使用较慢的 GPU,而付费用户则使用更快的 GPU。这种细节不仅需要实际去实现,还需要告诉用户:“您现在用的是较慢的方案,可以选择更好的解决方案。” 或者说:“您现在用的是较快的方案,如果不付费,这个特权可能会失去。”
还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的生成历史记录,一开始是永久保存的,后来改为只为用户保存 7 天。如果你是免费用户,你会看到明确提示:“您只能在历史记录中查看最近 7 天的内容。”
另外,还有一些改进,比如我们在今年年中引入了一个系统化的 Email 系统。它根据用户触发的活动给用户发送邮件,内容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很小,但也非常重要。
AI就是这样:在每个链条上,你都要去打磨。
John Qiao:是的,当大的方向做完之后,就需要把小的细节做好。这些细节可能每次改进只提高 1% 或 3%,但坚持半年、一年下来,整体效果会非常明显。就像你刚才提到的,其实用户留存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这方面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只有当产品质量真正提高后,你才能看到留存率的提升。否则,即使用户这个月付费了,下个月可能就会流失。尤其是现在用户的选择非常多,那为什么他们会留在 OpenArt 上呢?所以,产品必须过硬。
AI就是这样:确实如此,这个也是动态的,还需要关注市场上用户的其他选择。
John Qiao:还有一些新技术,和行业的重大变革,比如最近的 Flux 模型,就是一次巨大的变化。如果一家图像生成网站不能跟上这些技术进步,很快就会落后,半年不更新就可能被淘汰。
AI就是这样:你会觉得这个领域是一个很大的赛道吗?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
John Qiao:我觉得这个赛道非常非常大。你想想看,我们日常接触到最多的就是图像,视频可能次之。而图像的应用非常广泛,灵活多样。我们现在也在思考 OpenArt 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故事创作。这个方向很有意思,做漫画、演示文稿或者短视频等场景,都需要故事创作,而创作过程中图像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仅仅从图像本身来看,这个市场就有很大的潜力。
04 做了 30 款 APP的创业者如何选择产品方向?
AI就是这样:听说你大学时就开始折腾很多项目,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创业故事?
John Qiao:是的,大学时候我做过两个产品,一个是和社交相关,另一个是小语种学习平台。一开始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因为我觉得编程很好玩,可以做一些实用的小工具。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做的东西可以影响很多人。比如第一个社交网站,是受到 Facebook 的启发。当时在北美 Facebook 很火,我人在韩国,就想做一个韩国版的 Facebook,把韩国的学生聚集起来。虽然这个想法比较天真,但我们运营得还不错,吸引了几万用户。
这段经历很有意思,给了我很多启发。最初我只是想解决一个问题,作为工程师会更偏向于“去做”,但是后来发现,产品是什么、怎么发展、如何运营才是更重要的,有时技术并不是关键。当时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不如竞争对手有优势。
后来毕业了,我又去做了别的事情。比如我做的社交网站中有个功能是背韩语单词,后来我们把这个功能单独做成了一个小语种学习网站。刚开始只是给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用,后来因为工具好用,也传到了国内。那时国内学习韩语的工具比较少,所以我们的产品也积累了近一百万用户。
疫情期间我特别喜欢玩《动森》( Animal Crossing ),那个游戏刚出的时候,任天堂的 Switch 都脱销了。我为了买一台 Switch,蹲了几天 Target 才买到。游戏里有“钓鱼”的场景,钓到鱼就要卖,但大家都不知道鱼的价格,于是我就做了个 APP 叫 AC Fan,让大家清楚地知道鱼的价格。这个 APP 后来火了,因为做得早,竞争少,加上产品好用,用户量迅速增长。
就像之前说的,我非常喜欢做社交做游戏,所以我无论做什么产品,一有人去用,我就想把社交加进去,也不一定有用,但是当时就爆发了。因为动森里面,比如他卖萝卜,10 块钱的萝卜他去你的岛上可以卖 20 块钱。这个机制天然就有社交在里面,我们做了一个系统专门让用户方便交易,所以就火了。我把我们产品发到 Reddit 上去就有很多人来我的岛上,去卖东西,他们来了发现我的工具好用,就会去吸引更多人,直接就裂变起来了。我记得在那几个月的时间内,用户每周增长300%,指数级的爆发,很快就有了上百万的用户。
AI就是这样:能不能说社交是最好的裂变方式呢?
John Qiao:是,但是我觉得真是可遇不可得的,因为我们的裂变机制刚好跟游戏的机制契合了,就是恰到好处。
开发 AC Fan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它是一个很大的社区,需要找管理员来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开发各种不同的功能和产品,因为市场上有很多竞争者,而且这个领域本身规模并不算大,所以你一定会想要把它做成一个超级应用。比如,它不仅可以用于交易,还可以用于查询和其他功能。最终, AC Fan 成为了一个相当大的超级应用,它还支持私信,就像微信一样,可以用来交友和聊天。
AI就是这样:所以最后做成了一个基于动森的超级应用?
John Qiao:对,超级应用,它可以交易,可以查人,你要玩游戏,只需要AC Fan 就可以了,你就可以认识世界。
AI就是这样:现在不止是动森了,是所有的游戏吗?
John Qiao:不是,现在只是动森。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当时如果继续有时间去做,我肯定会去做任天堂一系列游戏的社交 APP ,因为任天堂有很多游戏是非常好的,但任天堂游戏的弊端是社交不好。我们 AC Fan 当时处在一个有利位置,有上百万的用户,他们玩动森,就很可能玩一系列的任天堂的游戏。
AI就是这样:现在 AC Fan 还在运营吗?
John Qiao:在运营,在 APP Store 搜 AC Fan 的话你也能搜到,评价是挺好的,五星评价吧,4.9 分。
AI就是这样:你都是以兴趣点作为你创业的出发点吗?
John Qiao:我没有认真想过这个东西,可能是兴趣。我比较喜欢或者是我确实能够找到很好的一些爆发点,一些新的东西,我会很快地抓住它、围绕它去做出产品。
AI就是这样:你是有这样的一些洞察的特质,还是你就是一直去测,总会有一个能踩中风口?
John Qiao:我觉得这两个都有,你看到我做了一个 APP 是 AC Fan ,但是我做的 APP 就不下三四十个了,什么游戏的、匿名社交的、视频语音的,各种 APP 都会去做。
AI就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你是时间管理大师,你能够同时做很多的APP。
John Qiao:如果你说做APP的话,我可以承认我是时间管理大师。
05 Capture that Moment
AI就是这样:你觉得AI Art这个领域,未来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新的发展趋势?
John Qiao:长期不好预测,变数太多了,三年开外就不好说了。但从短期中期来看,有一些趋势是非常清晰的。
生成和编辑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目前很多技术的重点是提升模型的质量,让用户输入一个提示词后,能够尽可能准确地生成他们想要的内容。比如 ControlNet 技术,它能显著提高对生成内容的控制能力。假如你想生成一个人抬起左胳膊的动作,它就能精准地实现这一点。而且,这种控制能力不仅限于图片。我最近在参加 CVPR(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时,看到了一些针对视频生成与编辑和 3D 生成与编辑的研究。这些技术的趋势是,先把生成过程做到极致:你输入什么,它尽量生成你想要的内容。接着,发展到编辑功能,让用户能够对生成的内容进行随意修改。
比如,图片编辑中,你可以给生成的角色加一顶帽子,或者把脸稍微向左移动。而在视频中,假如生成的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场景,你可以把自行车改成摩托车。在 3D 领域,假如一个桌子上有一个茶壶,你可以再添加一个花瓶,并且在 360 度旋转时,花瓶依然保持在正确的空间位置。
从中长期来看,我认为 AI 生成与 3D 打印的结合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我有个朋友在做工业设计公司,他的愿景就是一句话:“Make it real.”(让它成为现实)。他们的工具可以用来设计具有未来感的家具,比如一把非常逼真的椅子。通过 3D 打印,这些设计能直接变成实物。这种技术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现实。
最近一两年,设备端计算有很大的潜力,这甚至可能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大家用 OpenArt,然后去付钱,但是实际上底层逻辑,就是我们云端提供算力。如果设备端计算技术能力足够强大,用户在自己的手机上就能完成这些计算,这个商业模式可能就要变了。
AI就是这样:现在用户有一部分是为了你们提供的算力去付费,如果手机本身有很强大的算力,我们其实可以改变提供的价值点。
John Qiao:我们很大一部分收入,将近 40% 到 50% ,都用在了推理成本,就是 GPU 上。
AI就是这样:最后一个问题, AI 领域创业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坑,或者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John Qiao:我的经验有点局限性,我只能给出一些比较通用的建议。首先,这个领域变化非常快,开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在从 0 到 1 的阶段,善于利用开源资源,尤其是在新技术刚出现的那些关键时刻,对初创公司来说是非常好的助力。
我们亲眼见过一些初创公司是这么起来的。出来一个新的技术,他一个人做了一个小的 APP ,就得到一波流量。接下来又出了新技术,他又是第一个做的,连续两三次,可以一下子把产品和公司带起来。这不是说只看到一个模式或者套路,因为技术现在就处在这种状态上。
总之如果要创业,就像我说的,新技术可能每一两个月就会出现一个大的突破,就把之前的东西颠覆了,你做的东西非常吸引眼球,所有人就会过来, Capture that Moment (抓住这个关键时刻),然后持续地增长。
AI就是这样:谢谢 John ,我觉得说得很好, Capture that Moment!
John Qiao:但要持续增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