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烛火——中国科学文化探源活动走进河南

  近日,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的“文明的烛火——中国科学文化探源河南行活动”在河南省举办。在为期3天活动中,专家组先后走进郑州和洛阳,深入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四个科学文化场所开展调研与交流。

  期间,谭徐明教授走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在校师生带来了题为《水利的历史与文化》的讲座,应用大量案例,向师生展示中国古代水利的发明创造与杰出的技术成就,分析了中国水利科学文化内涵。活动最终以在郑州大学举办的“中原瑰宝:科技的互融共生”论坛结束,论坛共有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高校学生等近百人参加。

图片

  (图说:“中原瑰宝:科技的互融共生”论坛)

图片

  (图说:“文明的烛火——科学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举行)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二级巡视员姚振清,河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邓洪军,河南省科协调研宣传部部长刘继伟,河南省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三级调研员王静等出席活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欧木建筑研究中心Sino-European Wood Center主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建筑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刘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主任委员谭徐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尚智丛,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河科技学院黄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王星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执行会长刘海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与对外交流室主任、研究员马俊才参加本次活动。

  论坛上,专家组就本次考察情况,分别结合本专业研究,通过分析流经河南郑州的汴渠在古代的重要作用,探讨其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通过分析国际多个水利设施,对比大运河与城市化文明的发展;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发展与演变,探讨其鉴古而知今的特性及其如何影响了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通过分析金属冶炼成果,结合朝代更迭脉络,深入分析了冶铁技术对朝代建立的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还从玉器、农业、冶炼、甲骨文等方面,对中原地区的中华科技文明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其科学文化内涵提供了建议。

  今年以来,“文明的烛火”科学文化系列活动陆续开展,通过学会谈、区域行、进校园等方式,为社会公众与高校师生广泛传播中国科技成就、阐述科学文化内涵,旨在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培育现代科学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宋雅娟)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