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态和谐的金属印记 探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动物世界”

做工精美、生动而充满情趣的鲤鱼尊;体态优美、形神兼备的鸟尊;肥硕丰满、憨态可掬的象尊;威猛与柔情并存的青铜母子虎;似羊非羊、似猪非猪的貘尊……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除了庄严肃穆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外,还有一些充满了丰富文化寓意、生动活泼的动物形青铜器。它们造型各异、巧夺天工,充满了生活气息,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用青铜将自然界的鸟兽表现得活灵活现,让我们不禁赞叹周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探寻文化寓意铭刻生态和谐

西周动物造型青铜器背后的生态图景

西周时期的动物造型青铜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体现了古人与自然的密切精神联系。青铜器中的许多动物形象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神圣的象征意义,比如:龙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象征着权威与祥瑞;凤鸟寓意着吉祥、美好与幸福。这些动物造型青铜器不仅仅是对动物形象的简单模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以及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崇拜。动物形象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的重要题材,不仅可以抽象为纹饰装饰器表,还可以作为整体造型。据考证,目前所见的动物形青铜器不过百余件,其中,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约占一半,其余或为传世品,或因劫掠盗卖而流失海外,这些动物形青铜器与常见的青铜器不同,更具艺术感染力,也让人印象更为深刻。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根植于人类漫长历史。早在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树立了朴素的生态观。作为我们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扇窗口,文物中出现的诸多动物形象,正好反映出形形色色的人类观念。不同时代的文物,可以映射出这种观念的传承与嬗变。从最古老的岩石壁画,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蛙鸟鱼虫;从青铜时代的神秘饕餮,到明清瓷器上的飞龙舞凤;动物很早就陪伴在人左右。《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敬畏自然,是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活中总结出的中国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万物有灵的理论基础,衍生出动物崇拜、图腾信仰和神话思想。于是,动物造型成为了人类对自然崇敬的表达,凝练在先民铸就的器物之上,向后世传达着崇敬自然的古老智慧。

西周时期动物造型青铜器的大量出现,正是这种理念的反映,也反映了古代丰富的生态资源。广袤的森林、奔腾的河流、茂密的草原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从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可以推测,当时的生态环境适宜众多动物繁衍生存。例如,虎、象、鹿等动物造型青铜器的存在,暗示着当时这些动物在野外有着一定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与动物造型青铜器相呼应的生态描写,《诗经》中就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诗句,生动描绘了鹿在原野觅食、雎鸠在水边栖息的场景。这些诗句与动物造型青铜器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古代生态和谐的画面。

图片

西周青铜犬

同时,在祭祀活动中,动物造型青铜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献上精美的动物造型青铜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种祭祀行为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他们深知人类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自然的庇佑。例如,在祭祀天地山川时,使用具有相应象征意义的动物造型青铜器,如以牛造型的青铜器祭祀土地神,以羊造型的青铜器祭祀山神等,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分类认知和敬重之心,这种精神层面的和谐共处,是古代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战争的频繁,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许多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数量减少,一些物种甚至灭绝。动物造型青铜器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生态从和谐到失衡的演变过程,警示着人们要重视生态保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图片

西周牛尊(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

图片

西周伯各卣上的羊首

图片

西周双耳方座簋上的牛首

商周时期,以兽面和龙、凤等为代表的幻想类动物大多数是对自然力量的幻想的形象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也许古人认为这些充满魔幻色彩的动物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可以沟通天地、连接人神,才将之大量装饰在青铜礼器之上,来烘托神秘和肃穆的气氛。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鼎盛,除青铜器上装饰着的动物形纹饰外,动物造型青铜器也种类繁多。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就珍藏了几件商周时期的动物造型青铜器,其中,以鸟尊、象尊、貘尊、鲤鱼尊、母子虎等最为著名。

图片

西周S形巨型爬龙

神秘鸟尊:形神兼具生动逼真

吉祥象尊:造型奇特设计科学

西周鸟尊是在1974年发掘的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中发现的,一共出土了4件三足鸟形器,时代均为西周中期。其中2件为鸟尊,2件为铜鸟,它们大小不一,形制及纹饰风格相似,形神兼具,生动逼真,极具艺术感染力。作为西周时期盛酒器,国家一级文物,鸟尊通高18厘米,首至尾长约23厘米,全身被麟毛状羽纹,喙如尖钩,三足伫立,昂首远眺,体姿优美,神态安详。鸟尊体态强健有力,形神兼备,生动逼真,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实属商周动物形青铜珍品。专家介绍,三足的鸟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周人为什么会创造出三足的鸟尊呢?一方面从器形设计来看,三足鸟可以增强器物的稳定性,鸟尊的三足和尾羽前后制约,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避免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其实是与神话传说中的太阳鸟——三足乌有关。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太阳就是由一只金乌背负着从东方飞向西方;有的人认为太阳就是一只乌鸦,并将其神化为三足鸟。三足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称金乌、阳乌,反映出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太阳和鸟图腾的崇拜。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已经出现在太阳中画三足鸟来象征东方日出的图案。从茹家庄墓地出土的这件三足鸟尊造型来看,其钩喙锋锐,神态威武,更像是鹰而非乌,可见当时三足鸟的神话还未定型,三足鸟并未确定为乌鸦。

图片

西周鸟尊

图片

西周鸟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青铜象尊1974年于宝鸡市茹家庄墓地一号墓乙室出土,时代为西周中期,国家一级文物。它高23.6厘米,长37.8厘米,重4.5千克,整件铜尊形似一只肥硕丰满的大象,为酒器。其腹部中空,背上有方盖,与象身以铜环相连,使盖子可开启而不脱落。大象两个圆耳高高耸起,鼻子高扬,嘴巴微张,露出象牙,四足粗壮矮短,象尾自然下垂。器盖装饰卷体蛇纹,器身装饰凤鸟纹,以云雷纹衬地,纹饰布局极为巧妙奇特。这件象尊不仅造型独特,其设计也十分科学合理,工匠巧妙地利用象身体的各个部位,将上卷的象鼻设计成流,与腹腔相通,短小顽皮的象尾则恰好成为器物的鋬手。尤其是象鼻的设计极具科学性,象鼻的高度与象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中间有圆孔,与体腔相通,这样即使尊内注满了液体也不会从象鼻溢出来,与现在的连通器原理恰好吻合。

图片

西周象尊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品讲读》一书中,专家陈亮对象尊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象尊属于古代一类形制特殊的尊——鸟兽尊,顾名思义即形状似鸟兽的青铜尊。大象一般生活在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森林比较茂密的地方,目前,中国只有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还有大象出没。这件象尊的出土不仅说明当时关中地区气候如同西双版纳一样湿润、温暖,大象出入成群,而且还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科技发展程度与周人的聪明才智。古人以生活中的大象为题材,做出了如此惟妙惟肖的象尊,且将动物的形体特征与器物的实用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寄托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也让我们了解到三千年前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湿润,为研究气候的历史变迁提供了资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谐音“祥”“相”,故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有着吉祥如意和出将入相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愿,在中国民间具有深刻的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更是吉祥与力量的象征。大象还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经之中记载的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贤菩萨的坐骑,就是白象,象的四足代表着“四如意”,即是欲如意、念如意、精进如意、慧如意等,把我们带进了浩瀚无垠的佛教教义之中。栩栩如生的象形青铜尊,古意盎然,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征。

鲤鱼尊:充分展示工匠超凡的想象力

母子虎:把虎之威猛与柔情融为一体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青铜貘尊因其形似貘而得名,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墓地二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时代为西周中期。貘尊高18.6厘米,长30.8厘米,重3.25千克,体态圆润丰满,似羊非羊,似猪非猪,昂首站立,双目炯炯有神,双耳形似蒲扇,鼻子形似食蚁兽的鼻子,腿似象腿,为盛酒器。该器器体中空,背部有方形开口,上有四角圆椭的方盖,与后背铜环相连。盖上立虎一只,虎头伸向前方,双目直视,虎背微屈,长尾托地,虎身强健,充满力量似在缓步行进之中,俨然一副百兽之王的模样。兽中之王老虎作为盖钮,与体态肥硕的貘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从而衬托出貘的巨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盖内面有铭文二行八字“鱼伯匄井姬用盂鏙。”貘肩胛及臀部两侧各饰一组卷体夔凤纹。该器造型奇特,纹饰精美,是西周青铜艺术精品。貘尊的出土,证明了3000多年前宝鸡一带确有热带动物生存,这里曾经或许炎热多雨,森林茂密,水草丰美,自然环境十分适合貘的生存。

图片

西周貘尊

青铜鲤鱼尊,宝鸡市茹家庄青铜器窖藏出土,通高15厘米,长28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盛酒器。此尊为鲤鱼形,鱼身肥硕但比例协调,腹内中空。鱼口微启以作流,鱼背部有长方盖,酒水可从此处注入腹内。此盖面设背鳍状钮,钮两侧下部各设一半环形钮连一钮环。盖面两侧各饰一细阴线雕鲤鱼纹,边沿饰两龙蛇状纹,盖沿后缘饰阴线窃曲纹。鱼腹下有两两相对、双手捧腹作负重状的4个小人,用以支撑器身。鱼尊器形逼真生动,优美典雅,堪称青铜艺术珍品。鱼很早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半坡鱼纹是我们最熟知的例子。青铜器上有鱼纹出现并不普遍,像鲤鱼尊这样立体的鲤鱼造型还是首次发现。

图片

西周鲤鱼尊

青铜母子虎1988年宝鸡市茹家庄西周遗址出土,国家一级文物。高10厘米,长20厘米,重1.5公斤,是一件装饰用器,虽有残缺,但造型灵巧生动,意趣盎然。母虎作张口匍匐状,体态矫健,双耳上竖,双目圆突,尾巴上翘,嘴里叼着一只小老虎。小虎则扭头向上,口向上大张,呈惊恐状,四足及尾部自然下垂,憨态可掬。在工艺上,母虎的眉、鼻、胡须等细部均以阴线表现,以重环纹、条带纹表示虎斑;小虎则身体遍布直线与点状纹,肩侧饰阴线旋涡纹,虎身及四足皆环饰重环纹间条带纹。该器造型精美,设计巧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老虎是百兽之王,威猛凶悍,但这件圆雕母子虎却让我们看到了老虎的另一面:母虎小心翼翼地叼起小老虎,神情亲昵;憨态可掬的小老虎被叼起后,似是受到惊吓,但肢体却极为放松,眼神里充满了依赖。

图片

西周母子虎

古今中外,在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中,动物的形象从大自然中脱离出来,交流、融合、传承、变成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从中,我们看到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眷恋、对交流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这些特质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使中国人展现出笃定虔诚、富于创新、开放包容、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品质。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这些动物造型青铜器,无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生态文明和谐的窗口,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古代丰富的动物资源、人们对动物的喜爱与敬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当今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更应从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重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让古代生态文明的和谐乐章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奏响。(西安晚报)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