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购买入口←
引语
一别数年,阿遽的字确实好了许多,当年那些令观者感到不惬乃至冒犯的棱角与枝蔓都被修磨得雅正冲和,将居氏书风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这种好是居先生的好,不是张遽的好。时至今日,我仍能记得那个戆直少年与居先生争执时脖颈上迸现的青筋和蓬卷葳蕤的乱发。我在心中轻轻叹息,继而自嘲地摇摇头。人都是这样虚伪,自己早已与昔年迥异,又何以苛求故人原地不移,故貌故心。
杜峤《永年》--创作谈
《永年》这篇小说的源头大概得追溯到一九年,那时我曾对篆刻萌生过一段猛烈而短暂的兴致。老师给了我本印谱,嘱我从汉印临起。我好高骛远,直接往后翻到圆朱文,翻到赵之谦时,我就特别对眼缘,在“为五斗米折腰”“汉后隋前有此人”等名作间,我第一次见到那方“人书俱老”印。
溯上去读过孙过庭《书谱》原文后,我被“人书俱老”这个概念所阐述的书写状态与生命状态间的神秘联系给迷住了。随即我尝试摆脱这种迷醉的惯性,开始思考:如果将一切翻逆过来会怎么样呢?
去年北京中贸圣佳秋拍时,这方印被拍出很高的价格,在当时印石篆刻圈里传为一时盛事。我就想起了这个小说构思,查资料时,一个史实让我感到某种命运的清晰共振:赵之谦的“人书俱老”印刻于同治十一年,而胡澍也正是死于当年。当时我脑中就有个雷震般轰轰的声音:这个小说成了。是时候把它写出来了。
在古代时空,赵之谦为救挚友胡澍,刻下这方拥有改变时间之伟力的“人书俱老”印,使其返老还童,以义子汪筌的身份活下去,而汪筌则替其死去。在现代时空,居先生布下这场局,通过模仿学生张遽乃至顽童青涩稚拙的字,返老还童变成小诸,重获青春与爱情;而在其引导下,张遽顺应内心欲望,模仿居老浑圆老辣的书风,得到了他想要的鲜花与闪光灯,但也变成满头华发的老者。春先隐遁小城,自以为从前尘往事中脱身,谁料从未逃离。我想写古今两组三人命运的映照与互文,他们的选择、挣扎与情谊,他们的晦暗与闪耀。
小说的题目《永年》同样出自《诗经》:“金石之永年”。作为作者,若非要僭越地为其附上些许解读,或可借用今人吴季玄的句子:“金坚璧白,永执勿失”,又或《永恒与一日》中的台词:“为何我们终将腐朽无助地,静静徘徊在痛苦与欲望之间”。
《永年》(节选)
杜峤
张遽
赵撝叔,我从未师法于他,却爱他此般人物。“甫二岁,即能把笔作字”,我天资略逊,五岁才会写字。“少负气,论学必疵人,乡曲皆恶”,高中时辩论赛结束后我也常在经过败方辩友时微笑着敲敲脑袋,轻轻摇头。“汉后隋前有此人”,天才当有此自信;“离世,必世离我;绝俗,必世绝我”,天才当有此自识;“为六百年来橅印家立一门户”,天才当如此自奋。
但我最膺佩之事,在于他对何绍基的僭冒与忤逆。赵之谦在杭州初次见到何绍基时,前者年方而立,初出茅庐,而后者成名已久,为书坛执牛耳者。二人同为碑派,赵氏对何氏仰慕已久,乃至私淑于他,曾言“何道州书有天仙化人之妙,余书不过着衣吃饭,凡夫而已”。在那场文人宴会上,何氏面色和蔼地让赵氏阐述自己的书道观念,赵氏受宠若惊,激动不已:与何道州同席已是殊荣,若能得他推赏奖挹,甚至收为弟子……于是借着酒意,口开悬河,一吐为快。何氏听完后,面色一改,冷笑摇头,一一批驳。赵氏面红耳赤,支吾难言。同席的吴让之有意打圆场,拿出赵氏作品让众宾欣赏。诸人交口称赞,而何氏略瞥一眼便下了判词“庸顺俗媚,不足一观”。
经此折辱,赵之谦刻意剥脱何氏面目,另辟蹊径以开新境。何氏精于唐碑汉碑,他则师法北碑。三十五岁后,他的书风已与何氏“风马牛不相及”,自成一家。放眼今日,二人成就高低或尚有争议,但在现下的国展上,赵氏门徒稳压何氏从卒一头,足窥一斑。
好了,如果你以为这是个“知耻而后勇”或“莫欺少年穷”的故事,那么非常抱歉,你对我的品位一无所知。
大学考研时,我在图书馆背书背得心神烦乱,便会拔下耳机,起身踅至最后一排书架。我常做一件恶作剧:若第一排书架新进了什么时兴的网络小说,我便将它取出,掩在大衣里,藏进这最后一排书架上的明清古籍间。这排森冷的书架,连那个脑满肠肥的图书管理员都从不光顾,除我之外,便再没有人能找到它们。我将这视为某种对通俗与流行的惩戒。这日,怀着这种犹如空谷独立的孤绝感,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书名叫《参寥阁钩沉录》。这些书我虽往往看不全懂,但非常享受荡舟五湖般将身心浸入那些深窈而缥缈的遗事的过程。随手翻了几页,突然捉见一个熟悉名字,便一往无前地读下去。文中对赵氏受辱于何氏这种记载确凿的史实大多一笔略过,对一些僻左妄诞之事却极施笔墨。宴间受辱后,赵之谦在寄给友人的信中怒骂何氏“类村夫俗子行径,殊可笑也”“三百年后,方知孰庸顺俗媚也”。读到此处,我心中莞尔,只觉赵之谦从那个温伟无瑕的历史阴影中走近前来,面目清晰亲切了许多。但下一段逸闻便让人为之一凛。何绍基六十大寿时,赵之谦钤了一方印,托人送给何氏作贺。何府众人皆以为赵氏此番是降颜献谀,哄然聚观,却见印文是“目冥眗而亡见”,出自《汉书》,讽何氏有眼无珠。众宾客大怒,便要砸碎。何绍基心中亦暗恨,但为示宏量,便命下人收起,环顾笑道,田舍小儿,不足为意。我的目光不可避免地被牵引至下一句:“咸丰九年,绍基罹眼疾,视物如隔重纱,观书涩如棘刺。”我心中一震,这才注意到下面有一行蚊脚般细密的批注:“撝叔之印,功侔造化,冥受鬼神,竟能感应现事,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我怔了片刻,然后洗牌般快速翻页,那些批注像在匣中潜藏已久的无数柄古剑般嗡鸣不已,但我并未停驻。翻到书末跋尾时,我发现最后一页被撕去一半。我又往前翻到扉页,上面赫然写着“居天徒捐于二〇〇四年秋”。
这是我与居先生最初的缘分。后来我经常回到那排书架下,却再没找到那本《参寥阁钩沉录》,或许是被人借走而忘记归还,或许是书目更新而遭到淘汰。考研那大半年的记忆太过灰暗,让人刻意却避。这件事于我而言一直像尊背刻奇纹、眠于江底的老龟,直到居先生此日向我们细述赵之谦之秘闻,才被记忆的垂线钓了起来。
挚友只剩数日寿命,而自己却必须压抑住悲伤,潜心构思如何创作那方作为最终礼物的印,这是多么残忍的境况。居先生轻叹一声。
当日下午,赵之谦擎着刻刀在印面上横冲直撞,刃尖将手指的颤抖传递到石中,皴出一条条蜈蚣般狰狞的瘢痕。上好的封门青废了好几枚,却仍头绪全无。时至晡夕,他用尽全力将刻刀高高举起,某一瞬仿佛想向窗外狠狠掷出,但随即胳膊便泄了劲,颓然将它搁在砚边,起身推门走入茫茫暮色里。
浮木般漫无目的地荡了一阵,赵之谦发现自己被脚领到一道木槛前,险些绊一大跤,抬头才看到“涌泉寺”匾额。涌泉寺寺小人稀,清静得很,胡澍病体稍复时,赵之谦常陪他来寺里静坐。寺里只有一老僧,与胡澍相熟。胡澍上完香后,常与他对弈一局再走。赵之谦不大懂棋,啜着老僧泡的粗茗,一会儿看他们,一会儿看窗外松枝上啾啾的肥鸟。胡澍健谈,但无论他说什么,老僧都只笑笑不答,赵之谦曾在心中猜测他非聋即哑。进门见了老僧,赵之谦再也忍不住,踉跄上前,扯住衲衣襟袖,涕泪俱下。老僧待他平静下来,微笑开口道,你朋友或许尚有生机。赵之谦跪拜道,求上师解救。老僧说,死由印起,生亦当从印中求。彼之时命,系于汝之刻刀。赵之谦还欲追问,老僧又变回哑巴。
回去之后,赵之谦将寺中见闻告知汪筌,二人彻谈一夜。翌日,赵之谦下刀,呕血而印成,澍、筌惊为神品。第三日,澍如期死。胡澍死后,赵之谦携汪筌赴江西任鄱阳知县。赵氏自此誓不操刀,无论如何困窘,无论何人求索,再未刻过一方印。汪筌渐渐长成,书印双绝,兼精医术,有神医之名。《参寥阁钩沉录》的作者曾在奉新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印象却颇深。据描述,汪筌“颜色黧黑,目如莲子”,交谈时“答问锋生,硬语盘空”。在汪筌的书斋,参寥阁主人还见过一幅魏碑墓志,写得极好,据汪筌说,那是他临摹的先父绝笔,悬于案头以供缅怀。临别时,汪筌还赠给参寥阁主人一幅字:“一去不回成永忆,唯有承平与少年。”
那晚居先生喝了多少我已记不太清。讲到最后时,他的声音已寡薄得像将散未散的山雾。我们似乎能依稀辨出上山的路,但一转头就又跌入乱石与群松的迷阵中。我喝得应该比他还多些。其实我从小就是乖孩子,实在不太会喝酒,但在师姐初春阳光般晒得人双颊微痒的目光下,只得以某种决斗中率先拔枪的躁莽向他频频举杯。他微笑着告诉我们自己的健康状况时,似乎没有谁感到惊讶。或许我们都没反应过来,又或许,我们已在心中预想过无数遍。我注意到师姐眼神飘忽,往后靠在木壁上,双肩一点点沉下去,不知道是出于悲伤还是解脱。或许是酒意作祟,我心中突然生出一种愤怒,想揪住居先生的衣领质问他,病痛和死亡都不能让你放手吗?然后转头问师姐,这些就是你所迷恋的吗?闪光灯、展会、大吊灯、晚宴,给那些年纪足够当你爷爷的人斟酒,在他们故意碰你的手时俏皮地捉住,说,原来一字万金的妙手长这样呀,在哄笑中与他们合影,然后在微博或INS上发图时配文“幸获识荆,大家风度”。但我不会说出口,沉默是尊严最坚实的甲胄,这二十年来已经长入我的肌肤血肉,即使酒精也难以击穿。
饮毕,照例是师姐送居先生回居所,我一个人踱回学校宿舍。路有点弯,路灯有点晃,心中情绪翻涌,但思维尚且清晰。我的疑惑仍未纾解,那个故事在结尾戛然而止,使读者此前的种种预期落空,连汪筌的相貌都与前文所载相枘凿,或是作者为夸耀其与汪筌之交游而杜撰出,故粗疏牵凿。在我看来,居先生看似洒脱,实则惜命,对艺术的热爱痴迷也绝没达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程度(或许那么纯粹天真的人,也没法混到今日)。为了这个缥缈无稽的故事掏空身家买下那方石印,还不如到美国、瑞士去试试最先进的医学能否回春,实在令人费解。我总觉得居先生有什么瞒着我们,他是那种就算烂醉也不会让人全然看透的人。
自从疑窦在心中生根,我就想寻觅机会进居先生的思永斋一探究竟。寒假过后,居先生筹备已久的大展即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这应该是他近几年规模最大、作品最丰富的个人展览,所以分外重视,宴间常跟我们打趣,说这或许是他书法生涯的告别演出了。但我深知他绝不是轻易餍足之人,无论是生命还是生涯,不到最后一刻,他都要紧紧攥在手里。开展前一晚,居先生在翰林书院宴请书坛名宿,诸公轮番敬酒,海量如他也渐渐招架不住。宴毕,他们决定找个会所过宿,明早一起参加开幕式。我不愿凑这种热闹,他便丢给我一串钥匙,吩咐我开车送一位瘫醉的书法家回去。接过钥匙,我眼前一亮。
完成任务后,我直奔思永斋。进门后,我拉亮吊灯,曛曛然似有温度的灯光笼下来,将这座宅子里的时间浸渍得缓慢而模糊。我穿过重重博古架,走向书斋深处。书桌乱得像一幅颠倒堆叠的锦灰堆,想从中找出我预想中的笔记或资料似乎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只看了一眼就挪不开步了。那是一个极度荒诞的场景:放置于那堆古玩雅物中间的是一张我写的作品。而那方价值连城的古印就那么静静地坐在它身旁,像是镇卫宝藏的神兽。当我俯下身细细确察时,却发现了些许弊窦。这幅字是我本科时写的,李白的《少年行》,我入门后第一幅交给居先生指点的作品。彼时我走笔尚涩,锋芒太露,章法略疏。而眼前这幅作品似乎刻意模仿我原作的风格,笔画峻涩劲锐,但接连之间还是更圆融老辣,芒锷并不像发于本意,而有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斧凿痕。我心中渐渐笃定,这绝非我当年的原作,依我对居先生书风的了解,这大概率是他的手笔。果然,在作品左下角,除了“人书俱老”这方新宠外,还钤了居先生的私印“与天为徒”。新的难解之谜出现了:他为什么要模仿我写字呢?
但至此事情还未发展到最诡谲的地步。揭开这张纸后,我看到了下一张作品。这张是《长干行》,方正得近乎稚拙,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作品”,但却颇为眼熟。我略一思索,便想起去年儿童节前,居先生曾问我要了几张小时候写的楷书作品,说有朋友想策划个“六一”主题小展,但后来又不了了之,我几乎忘了这事。这张字便是其中之一,但亦非原作,仍是居先生的摹品。
再往后翻,下一张更令人咋舌。须强忍不适感才能辨认出写的是《古朗月行》,无论是让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媪还是让眼如金刚的书坛耆老来看,这张字都很难跟书法扯上关系,不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返璞归真,绝非坡翁所言的“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亦与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之理念所推崇的生机与天趣无关,甚至和王冬龄、曾翔之流的“丑书”迥然不同,而像是髫龀顽童在蒙学受了骂,赌气跑出来用树枝蘸着尿和湿泥涂鸦而成的玩意儿,全篇没有任何能稍稍体现出章法、素养与审美的东西。而左下角依然钤了鲜明的“人书俱老”与“与天为徒”。
疑惑渐渐转化为愤怒的薪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我都无法理解(或者说谅解)居先生的此番行为。作为一个凭书法改变命运、获得如今一切的人,却对书法本身丧失了最基本的尊重与敬畏,不仅临摹自己学生不入流的少作,竟还写出一幅幼稚园水准的烂字,实是数典忘祖、背槽抛粪。郁积已久的心火在我胸膛中蹿起,顷刻间便呈燎原之势。我仿佛受到某种感召般向枯涸的砚中啐了两口唾液,从木搁上抽笔蘸墨,勃然挥毫。我感到自己的手臂变得更稳静,而笔则因亿万次苦练灵活得像根从掌中新长出的颀健手指;心海变得更加闳广赡博,似乎只要念头稍蠢,无数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妙构佳法便鱼唇吐泡般争相涌出;春先正站在我身后,用两段清软如花茎的手指轻揉着我的太阳穴,我的后颈第一次这样近地感受她的呼吸,皮肤像春天的土地般舒惬又激动地张开毛孔。我听到掌声透过无数重反光的展柜玻璃壁,以潮汐的亘久规律不间歇地从远方传来。我看到花雨从金碧辉煌的展厅穹顶纷洒而下,脚下的地砖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圆溜溜的相机镜头,从脚下向我射出密匝匝的白光。几乎未察觉到任何时间流逝的证据,我面前便现出一张天衣无缝的作品。它承袭居门一脉的书风,却更为浑融完满,即使是全盛时期的居先生亲至,亦当叹服。
此心皞皞,我落下款识,然后握住那枚晶沁莹亮的古印,将“人书俱老”四字钤在作品左下角。在印面与生宣罅隙间的纸茎、泥屑、艾绒被压实的一瞬,我揉揉眼睛,似乎看到古印中涨泛出月华般的莹白灵光。
俞春先
毕业后,我离开北京,在上海待了两三年。走马灯般换过不少工作,艺术自媒体博主、少儿书法班老师、coser(角色扮演者)、平面模特、化妆师、调酒师。终于选定最后一项,大概是想刻意回避与以往生活相关的职业,既不想以书法营生,又不愿显耀美貌。父亲的病终究没能治好。赶回老家小城时,他已经安静躺进小盒子里。我不想再回上海,在小城安顿下来,用积蓄租了个铺面,自己开了家酒吧。装修走水泥工业风,砖墙一面敲满铆钉,一面悬废弃摩托,梁柱与水管曲折盘错,如黑黝黝枪管。店名借自一部悬疑电影,叫“龙文身的女孩”。小城里没有大学,附近职专那些穿着花花绿绿、脖挂黄铜古巴链的小青年常来我这儿玩,叫我“莉丝姐姐”,我还专门给他们调了几款无酒精饮料。我边调酒边默默看他们大笑、接吻、唱歌、哭泣。遇到孤身来的肿眼泡姑娘,我也会静静地听她们讲故事,顺便帮她们打发走想乘虚而入的搭讪者。我从不在她们面前扮演人生导师。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年纪说什么话。
新交的小男友叫小诸,相识于一个由车库改造成的地下live house(小型现场演出)。演出的组织者是朋友,我们就站在第一排。“我把我前世今生的心脏叠加在你的身上/倒霉的草莓/谁叫你那么美/一辆盛满草莓的火车开向紫色的雾里”,台上他唱,台下我望。他嗓音很老派,音准大概也不甚佳,竟把海朋森的歌唱出了伍佰和左小祖咒的味道,让我印象极深。演出结束后,朋友想弄个after party(余兴小聚会),其实就是大家一起喝几杯,一合计,干脆就去我那儿。聊着聊着,小诸说,我也是从北京来的。我说,你们乐队怎么会想起来到这个小地方巡演?他笑着说,我是专门来找你的。我支颐望着他乱蓬蓬头发间的真诚眼睛,心想,年轻真好,说这么轻浮油滑的话都不惹人生厌。
在我家留宿过几次后,某天清晨醒来时小诸提出想留下来。我有点惊讶,我本以为他会是个很洒脱的人。但随即就平静下来,他总是以不合时宜得近乎诚恳的言行使我感到惊愕,比如接吻时被我不小心咬破嘴唇他会停下来哭泣,比如突然指着墙壁上废弃摩托说它一定很想念和地面耳鬓厮磨的感觉,然后扑通一声醉倒在桌上。似乎对他来说,世界仍保存着许多未经发现的真相,而他的职责便是将它们掘出并让其石皮下的玉质光泽使人们感到惊讶。他昼夜颠倒,每日睡眠时间随机得像旋转中的十二面骰子,似乎与我们活在两重时间里。有一天我睡前说想吃酒渍毛豆,他就从冰箱里拿出一大袋开始剥。他剥得极慢,虔诚得像采珠人以浸过圣水的匕首撬开蚌壳剖出颗颗珍珠。次日清晨我醒来时,发现他依然坐在原位,以同样的姿势剥毛豆。毛豆已经从碗里漫溢出来,堆成一座峻峭小山,大概够我们吃半个月。他当然也写歌,常常以冥想的耐心(若非睁着眼睛,我几乎怀疑他已经睡着)在书桌前枯坐一整天,而空荡荡的白纸上只爬了两行干萎蚯蚓般的歌词。似乎他已跳脱时间的拘缚与追缉,要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慢与静来报复以往所有的匆匆汲汲,就像一个拮据吝啬之人因一场豪赌成为亿万富翁,便生出挥洒浪掷之心。我瞅了眼他的字,丑如稚童,毫无受教育痕迹。面对我的哂笑,他怡然自乐,似乎受讥也是一种值得发掘乃至享受的新体验。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与他维持一段长久关系的原因,是他对我毫无专据束限之意。除了伴侣间的必要交互外,我们十分默契地不干涉对方的个人时间。我们各听各的耳机,各洗各的衣服。有一天我们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相遇,错身而过时相互拥抱了一下,然后继续寻找各自所需。即使是在深夜相拥而眠、彼此心防最薄的时刻,他也从未冒昧地问过我过去的生活。
他从不问我出门的事由,若我主动说“去喝酒”,他也绝不会问“我能去吗”或“几男几女”这种蠢问题。
只有一次例外。那天我蜷在沙发里刷手机,上学时的闺密转给我一条新闻,“著名青年书法家张遽巡回大展‘人生遽如许’即将在省城开展”。我眼皮一跳,心中仿佛有什么早已粉碎的事物在重新聚拢。那次事情后,我就没再见过阿遽,或许是因为不知该如何面对他,抑或是彼时的我笃信他会主动找我。但直到离开北京,我们始终没再见面。后来我想,或许他更加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我,又或许我在他心中的位置并不像我所想的那样。那个清晨,当文化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跟随宿醉未消的居先生与书坛名流们打开艺术馆大门时,却发现展览最正中的四张作品早已与布展时不同,第一张生涩险仄,第二张拙劣板滞,第三张丑怪稚昧,而接下来的第四幅作品,则浑融老辣,集居先生数十年书道之大成。众人凑近一看,前三幅的款识皆是居先生,而第四幅的作者竟是居门高徒张遽。一时间啧口咂舌声与快门咔嚓声不绝于耳,居先生被人群逼簇,双目紧闭,不发一言。经此事后,居先生声名大堕,跌落神坛,数日后,他宣布退出书坛,黯然离京,不知所终,有人说他不堪其辱自杀,有人说他远遁国外,有人说他弃名隐居。而张遽则声尘喧沸,被媒体捧为青出于蓝的典范。居先生失踪后,他写了篇怀念文章,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影响很大。这时,小诸似乎有所感应般凑过脑袋来,像只刚睡醒的好奇考拉。我没想避着他,说,过几日我要去省城见一位故人。他仰头用黑曜石般真诚的眼睛望我,说,我也想去,你的故人就是我的故人。我无奈一笑,改不掉的油嘴滑舌。
当日省艺术馆衣冠云集,盛况空前,比起居先生声名鼎盛时亦不遑多让。我早已没了当初身处书坛时的艳羡心思,真心实意为阿遽高兴。队伍移动缓慢,我和小诸挤在人潮中,只能看见前一位兄台油光锃亮的后脑勺。大概四十分钟后,我们终于进了艺术馆大门。按来之前的约定,我和小诸朝两个方向走,各逛各的。我在路上就已想好,此行只为见阿遽一面,弥补当年的遗憾,见完就走,一句多余的话也不说。说是这么说,临到眼前,心中却升起一种近乎近乡情怯的忸怩,似乎也不想这么快就迎面撞上。我知他此时必被人群簇拥,便避着人流走。这些年,我剪了短发,文了文身,健身增重了十来斤,吊带长裙换成了短衫短裤,此行还戴严帽子、口罩,想必无论是阿遽还是当时书坛熟人,都绝难再认出自己。我就这样慢慢逛着,心中渐渐宁静,似乎想了许多事,又似乎什么都没想。一别数年,阿遽的字确实好了许多,当年那些令观者感到不惬乃至冒犯的棱角与枝蔓都被修磨得雅正冲和,将居氏书风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这种好是居先生的好,不是张遽的好。时至今日,我仍能记得那个戆直少年与居先生争执时脖颈上迸现的青筋和蓬卷葳蕤的乱发。我在心中轻轻叹息,继而自嘲地摇摇头。人都是这样虚伪,自己早已与昔年迥异,又何以苛求故人原地不移,故貌故心。很快我便逛至艺术馆最僻隘的一角,地形内凹,且只孤零零挂了一幅作品,观者大多都直接略过。我缓步拐进去,才发现自己并不茕孤。书前还站着一人,我走近前去,与他并肩。他面容瘦癯,眼窝深陷,满头华发,像刚从天地一白的雰雰大雪中钻进小火炉咕嘟咕嘟煮着酒的乌篷船里。他伫立不动,静如石雕。顺着他的目光,我看向面前这幅字,写的正是黄仲则的《绮怀》。它与余作截然不同,笔势狂恣,线条飞逸,多有枯笔,似是书者将郁积深情一泻而下,全然不顾章法布局。书末题款“遽书于丁酉暮春”。我默默推想,心中蓦地一动:那正是我毕业离京之时。我在书下痴立良久,似乎与那人产生了一种同泛雪湖的默契。某个时刻我与他的目光通过透亮如镜的展柜玻璃相交,并未躲避,也并未纠缠,只如相逢一笑般遥相致意,便从容移开。
出了艺术馆,小诸早等在路边。他张开双臂,像在迎我,又像在享受秋风。上车后,他似乎看出我的心情,轻轻将我的手团在掌心。攲靠座背,我感觉劲力被抽空,将头微微靠向他。他似乎也有点意外,随即略显得意地把肩膀凑过来。手机里正放到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俗尘渺渺,天意茫茫……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我心中怅惘,将耳机分出半只。帮小诸塞耳机时,我突然发现那片耳垂上有颗黑紫色的痣,如他二十岁深情眼瞳般望我。
附:《参寥阁钩沉录》跋尾残页
余过会稽时,尝访谦公之子寿佺。豪饮数日,宾主尽欢。醉中余高咏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寿佺持杯大笑,曰:“死生何惧?吾有宝物,可求永年。”余笑而询之。寿佺屏退姬妾,引余入一密室,内无灯烛,然一室皆明。案上置一小印,莹洁无类,如月辉流漫。寿佺曰,此先考所刻“人书俱老”印也,先考毕生精血,尽付于此,直如古剑匠烁身铸剑也。故此印神异奥奇,有返老归童之灵效。余因以问澍公遗事,对曰,澍公未死,死者汪筌也。余言尝见筌于奉新,寿佺默笑不答。翌日酒醒,问及密室,寿佺摇首,笑余怪梦参差。卮言稗说,以妄驱庸,以骇起惰,妄言妄听,聊博诸君一哂耳。
杜峤,2000年生于江苏南京,西北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在读,有中短篇小说见于《当代》《钟山》《天涯》《西湖》《作品》《长城》等刊,并被《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有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短篇小说》《2022青春文学》等年选。
《小说月报》2024年第12期
封二·作家现在时
新刊目录
期刊订阅
壹|官方微店订阅
全年订阅
单期订阅
多刊全年优惠订阅
贰|邮局订阅
当地邮局订购请认准各杂志邮发代码:
《小说月报》邮发代码 6-38
《小说月报·中长篇专号》邮发代码 6-139
《小说月报·大字版》邮发代码 6-37
《微型小说月报》邮发代码6-224
(温馨提示:此种订阅方式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30日,此后订阅将错过2025年第1期杂志~)
叁|“中国邮政微邮局”订阅
新浪微博|小说月报
bilibili动画|小说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