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农历冬月,兰州韭黄便迎来丰收季。12月9日,本报采访组来到西固区西柳沟街道张家大坪村采访时,韭农们正用铁锹、铁叉、镰刀等农具,齐心掀开草席,拨开麦草,一排排打着“自来卷”的韭黄呈现在眼前。“老把式”们挥镰收割,鲜嫩的韭黄一把一把摆放在地头,叶黄如金,茎白如玉,成片的金黄色与远山的雪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唯美画面,田野里洋溢着韭黄的鲜味与村民丰收的喜悦。韭黄丰收村民喜笑颜开
张家大坪村虽然是西固区的城郊村,但由于大山的自然阻隔,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庄只有一条进村道路,依然保持着乡村特有的宁静和清幽,颇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感觉。人们在这里辛勤劳动,韭黄便是土地最好的馈赠。
“我们村位于黄河以北的山地之上,村庄和耕地坐落在盆地之中,冬暖夏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韭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张家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惠鹏说。早在2017年,张家大坪村就成立了集体股份合作社,依托多年的韭黄栽培经验,采取分散生产、统一品种、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的“一分四统”合作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为扩大韭黄的知名度,推进产业化发展,张家大坪村申请注册了“金凰后”品牌商标,制作了统一的包装,大大提升了韭黄的品牌效益,使张家大坪村的韭黄迅速得到省内外市场的认可,成为市民冬天餐桌上的美味“新宠”。“金凰后”品牌已驰名全国,被中国农科院专家誉为“全国品质最好的韭黄”,张家大坪村因此成功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冬天不仅需要明媚的阳光,更需要让人垂涎的美食,所谓“不时不食”,张家大坪村的“金凰后”韭黄就是真正的鲜味儿,它的鲜直接带着泥土的芳香。
张家大坪村的韭黄之“鲜”体现在悠久的种植技术上,以“土培法”为根本的韭黄栽培技术在时代的发展中与时俱进,生产技术更加先进更加科学。村民们在一代代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这种传统古法种植模式,让韭黄味鲜与“颜值”并存。今年60岁的张连庆是韭黄种植能手,也是收割韭黄的“老把式”。“我们的韭黄全部采用古法传统种植技术,除了定苗移让韭黄生长得均匀并且品质达标外,一个更重要的方法是冬季韭菜完全在稻草覆盖下,因完全在黑暗中生长,所以才会茎如白玉,叶如黄金。日常田间管理一直使用有机肥,加上种子一直是自己预留的老品种,保留了原有的味道,才会有口感鲜嫩,醇香味美。”张连庆说。近几年,韭黄不仅收成好,价格也不错,成了村上每户家庭的主要收入。当然,在收获的背后,也有艰辛付出。韭黄一般能收获五到六茬,特别是种植的第一年投入大,种子、肥料、稻草、草席等都要精心挑选,后续几年就是田间管理,比如韭黄田施油渣等,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冬季收获时肥嫩金黄的韭黄,多一半的努力已在夏秋时节浸透汗水。兼具形、色、香、味的韭黄嫩芽搭配鸡蛋或肉馅,做成口感丰腴而爽脆的饺子,咬一口, 新鲜的美味之中透着独有的香味,给严寒的冬天些许暖意,让市民吃出一个“鲜”美的冬季。“这几年随着韭黄开镰节的持续举办,极大提升了韭黄的知名度,我们建起了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今年自己种了三亩多韭黄,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可以获得10万元左右的收入。”张家大坪村村民张小龙如是说。
张家大坪村已成功举办了六届韭黄开镰丰收节,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与兰州农商银行、北京华联生活超市、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市西固区分公司、顺丰快递公司签订了韭黄预售合作协议,在田间地头将新鲜的韭黄送入千家万户,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张惠鹏告诉记者,韭黄相比较韭菜而言,口感较为柔嫩,滋味甜美,韭株各部位含有钙、镁、铁、磷等无机盐类、抗坏血酸、硫化物甙类、大蒜素等多种成分,经炮制提炼入药、对补肾益阳、调和脏腑,散淤消肿等有独特疗效和祛病健身之功能。目前,张家大坪村韭黄种植面积已达520余亩,平均亩产量达到4000斤,每亩年产值约为3.2万元。2024年韭黄、韭菜、韭苔产值达到179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10元,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和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被村民称为麦草下的“软黄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丁晶 张鹏 李世昌 崔凌云 董永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