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国旧金山湾区。
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时任复星医药(600196.SH)总经理的陈启宇,却携上市10年的资本力量,从上海飞到美国加州。此行的硕果——小分子创新药平台复创医药和大分子单抗生物药公司复宏汉霖在未来的两年里先后落地。这年的最后一日,中央批复同意《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改革发展新航程即将开启,复星医药的创新之路亦蓄势待发。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
资本寒冬尚未解封。已任复星国际(00656.HK)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多年的陈启宇,挥师南下,出席“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启用仪式。这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包括珠三角及港澳在内的全球第四大湾区,正在珠江口两岸崛起。“医药航母”复星医药,“驶”入大湾区一年有余。
16年弹指一挥间……
从美国旧金山湾区到粤港澳大湾区,曾感叹过“该从头做的还得从头做”的陈启宇,会有什么新感悟?刚迈入而立之年的复星医药,为何选择在创新药生态并不突出的深圳?未来的大湾区总部将如何拥抱深圳开枝散叶?个中答案,或多或少可以在2024年岁末的首届“湾区之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上找到。
12月3日,2024首届“湾区之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指导,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主办,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01/十年磨一剑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双向成长
创立于1994年的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历经30年发展,已成为一家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其业务版图拆解开来主要是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
复星医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集,始于医疗健康服务板块。继2013年收购优质资产佛山复星禅诚医院(简称“佛山禅医”)后,又先后收购了珠海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和深圳恒生医院。其中,佛山禅医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第六版JCI 标准的三甲综合民营医院,可谓是复星医疗服务板块投资与整合的杰作。
收购深圳恒生医院的2017年,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十月,中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两年后的2019年,对于同样肩负“创新”重任并寻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粤港澳大湾区和复星医药而言,都极具划时代的意义。这年2月18日,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中国湾区经济建设,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时隔一周,复宏汉霖则迎来“十年磨一剑”的重磅喜讯——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主要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正式获批上市。
提前“卡位”的复星医药,十年前就已砸下巨额资金,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产业投资的方式全球布局创新,也开始迈入“由仿到创”的收获期——2019年之后,复星医药每年都有4至5个创新产品及适应症获批上市,在创新药和高值器械领域屡屡创造行业佳话,目前创新产品收入近百亿元规模,稳中向好。
这个重大突破,或许成为了深圳与复星医药牵手的最佳催化剂。因为,深圳的医疗器械年产值居全国首位,距千亿元仅一步之遥。但产值只及医疗器械一半的医药产业,相形之下成了一块短板。特别是被称为生物医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评判一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的创新药,也难以和北京、上海、苏州相提并论。
截至目前,虽然坪山吸引了1115家生物医药企业扎根,但深圳全市2023年在研创新药管线只有143个。反观上海张江药谷,在研管线就超过1300个;而复星医药整个集团,截至2023年底在研管线也有70+。
作为率先国际化的国内创新药企,复星医药持续聚焦优势管线,实现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的持续落地,已连续四年入选“全球医药企业研发管线规模 Top25”。近年来,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2023年,复星医药整体研发投入人民币 59.37 亿元,其中,制药业务研发投入达人民币 51.72 亿元。
复星医药的业务逻辑是: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寻找中国市场中的稀缺产品,通过“自主研发+投资并购”方式完成价值回报。在这个逻辑支撑下,复星医药已培育出对创新趋势的敏感挖掘的能力,全球化的视野及强大的BD(商务拓展)能力。比如,细胞治疗(CAR-T)、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都是复星通过对外合作的方式,把创新带到了中国,并助力产业的发展。
除了“引进来”的能力,复星医药全球化整合能力更是值得一提。创立30年来,复星医药已建立起创新研发、许可引进、生产运营及商业化的全球化运营体系。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超55亿元,占营收比27%。全球员工人数39309人,全球商业化团队近6000人,其中海外商业化团队约1000人。像旗下复宏汉霖明星单抗产品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等,在海外已经触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身处长三角的复星医药,同样也在关注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展。大湾区的各种政策优势,不断进入复星医药的视线。像大湾区特有的创新政策——港澳药械通最先在深圳试点,目前深圳已有50款进口药械在大湾区实现先行先用;有港版“FDA”之称的“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的提议与推进;深港河套合作区规划建设生物医药的中试转化的聚集区;深圳不断加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力度——继2023年6月首次将生物医药纳入“20+8”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后,又从五大方面明确了对深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支持细则;2024年3月,更是出台文件,提出举全市之力集聚资源,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一心“搞事业”的深圳,急需“全球化一哥”复星医药前来“加持”。复星医药亦需要立足深圳特区,拥抱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进而完成它对大湾区的深入布局和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当充满创新活力的深圳抛来橄榄枝时,复星医药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2023年7月,先是深圳市坪山区政府主动奔赴上海,与复星医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很快,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就亮相年底召开的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称具有创新和全球化这两个核心成长引擎的复星,和深圳在灵魂深处高度契合。而复星送给这个“灵魂伴侣”的最大嫁妆,就是在深圳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坪山设立“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
今年4月,复星医药与深圳的合作上升至市级层面,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将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战略合作关系。
论坛嘉宾、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演讲中表示,深圳是我国少有的医保大量节余的城市,完全可以在医疗新技术和创新药方面探索出一条创新的路。宋瑞霖还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做法,深圳要对标国际,建设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栽下“梧桐树”吸引更多“凤凰栖”。
02/高效行动
不容小觑的“深圳招商顾问”
2023年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郭广昌公开表示:“投资深圳,刻不容缓!投资深圳,正逢其时!”大会结束后,郭广昌自此又多了一个特殊身份——“深圳招商顾问”。
论坛嘉宾、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教授在演讲中指出,香港拥有强大的金融体系、国际认可的临床试验数据、全球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策支持,在大湾区生物科技产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就在行将远去的2024年岁末,复星医药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湾区之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这次大会,或许可视为复星医药作为“扛旗手”,为激活深圳创新动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的“第一公里”的破局之举。
一方面,复星医药通过超强朋友圈,邀请众多知名院士、专家,知名企业家、投资家等大咖组成豪华嘉宾团,参与坪山现场调研,闭门开会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把脉;围绕“激活源头创新第一公里”的主题,对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遇到的难题以及未来的路径展开了长达一天的积极分享和热烈探讨。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在论坛上表示,除了要把好的、有潜力的项目和管线投资落地,更重要的是,要把复星医药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全球化视野、全球BD能力,进行充分赋能,把更多产品迅速商业化,带动深圳的生命健康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帮助更多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走向国际。
另一方面,作为深圳特别招商顾问,郭广昌在夸赞“深圳速度”“深圳有眼光、有魄力”的同时,也不忘“晒”出复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能力整合叠加下体现出来的全球化综合能力”。他希望复星医药打造成为源自中国本土的跨国大药企,强调说:“我们始终秉承开放的心态,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创新。”“努力与深圳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参与到全球生物医药的创新竞争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复星医药首席执行官文德镛在论坛上亦提到,复星医药三十年创新发展过程中,既注重自主创新,也重视产业投资。复星医药的全球化运营不仅服务于自身,也助力Biotech公司和生物医药企业走向世界。目前旗下复健资本管理的产投基金规模超过120亿元,关注生物医药、器械、生命科学等领域,致力于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尤其在源头创新上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医院紧密合作,聚焦核酸递送系统、AI、再生医学等前沿技术平台。
在主题为“创新战略:Biotech早期战略布局与成长之路探索”的圆桌讨论中,嘉宾们对明年市场持乐观态度,认为寒冬已过,期待伟大的公司诞生。
03/前景展望
生物医药的新支点与下一个爆点
复星医药而立之时选择南下,要支撑其面向未来30年的再创业,除了面向大湾区优质的市场开疆拓土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复星医药积累的全球化视野、全球BD能力,充分整合赋能深圳,和上海形成双总部、双研发的差异化发展。
盘点复星医药的生物药创新版图可以看到,复星医药的创新产品聚焦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重点强化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等核心技术平台。在这次创新会上,郭广昌进一步表示,他非常看好CAR-T技术未来的发展,下一步将聚焦患者需求降低成本。他希望把CAR-T这样的平台和更多的管线在大湾区布局落地,跟更多的医院和研究机构进行全面合作,在技术上进行新突破、新迭代、新优化。
在论坛上,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殿波表示,前来深圳的创新,不能再从“0”做到“1”,而是要嫁接深圳已有的“1”,加上自身的能力,快速推进一些源头创新,就能从“1”做到“100”。对此,复星医药自有其认识。比如,从这次高峰论坛的压轴话题“当生物医药遇到人工智能”可以看到,复星医药也在引导业内关注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如何成为生物医药的创新引擎。
针对当前大热的AI人工智能,多位嘉宾提到,AI有望打破生物医药产业“双十定律”的行业壁垒,加快研发效率。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西安)主任陈志南介绍, 2023年的诺奖得主就是利用了AI的两个软件,优化了mRNA序列,加快了新冠疫苗上市的时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西安)主任陈志南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生物经济现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也是体现技术驱动型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针对生物医药技术发展,他提出六大前沿领域,即个体化医学、细胞治疗、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核酸药物、组织工程与生物3D打印等。
而粤港澳大湾区的AI技术,放眼全球具有独特优势。前不久,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时就指出,大湾区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另外两个机电工业强国是日本和德国,但它们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短板。
在人工智能这块,深圳早已形成了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引领,元象科技、思谋科技、兔展智能和深信服等高成长性企业支撑,一大批初创型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23年以来,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0%,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近20%。像这次出席圆桌讨论的嘉宾,除了复星医药的合作伙伴英矽智能的大湾区负责人潘颖外,还有深圳晶泰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华为云医疗行业首席科学家乔楠,腾讯AIDD(腾讯医疗健康部门旗下专注AI制药赛道的)技术负责人刘伟等AI企业的专家们。
在“创新引擎:当生物医药遇到人工智能”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就AI医药战略规划、中外AI发展的差异、AI模型的评价与选择、AI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的IT、AI产业非常强,现在又碰上生物医药创新进入到AI技术下的创新模式,深圳发展创新药的机会自然就来了。事实上,深圳的反应是相当快速的。今年8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9月,高规格成立了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以专班形式,统筹推进深圳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在这次论坛上,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郭子平分享了深圳即将推出的全链条支持性的政策。其中,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深圳将对开展人工智能药械研发的,通过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予以支持;对创新药械企业委托人工智能药械研发平台开展研发业务的,按照研发合同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同时,将建成推出一批AI+药械的专业园区,聚集一批大家可以参观、借鉴的项目。
据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大湾区总部联席CEO、全球研发中心CEO王兴利介绍,去年复星医药已把AI战略作为重点战略,在AI的端到端,从药物发现、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一直到生产和商业化,都在寻找AI的使用以及落实一些AI的工具。
当决心通过AI赋能研发创新的复星医药,遇到深圳的AI产业的优势和强大的支持政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想象空间呢?
在论坛闭幕之际,陈启宇总结致辞道:撬动好大湾区资源、用好大湾区优势,就有可能在未来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赛道上找到新的支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下一个爆点很有可能诞生在深圳。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碰到一些挑战的时刻,深圳也许能给企业、行业、生物医药创新带来不一样的机会。
复星国际联席CEO陈启宇在接受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大湾区是发展生物医药的价值洼地,在这里看到了丰富的资源池。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内大的药企能汇聚到大湾区,带来一批大企业,培育起一批小企业,跟政府、产业界、投资界一起,包括和香港同道一起,把产业生态经营好。
采写:南都记者黄海珊 曾文琼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