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曾经用来治痔疮

【来源:生命时报】

拔火罐曾经用来治痔疮

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 卢 昊

拔罐疗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技术之一,也是深受当今大众欢迎的保健方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调理脏腑功能、去湿除寒等作用。在古代,最早的拔罐器具大多由兽角来充当,又称“角法”,最初是用来治疗痔疮等疾病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才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首次记载了拔罐疗法,“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系以小绳,剖以刀。”“小角”指形状较小的兽角,即拔罐的器具。“牡痔”是肛门痔的一种,治疗时先用兽角拔出痔疮核,然后用线系起来,再用刀割除痔核。由此可见,早期的“角法”就是利用兽角制造出吸拔力量以辅助治疗痔疮的方法。上述记载表明,“角法”包含使用工具、操作部位、吸拔方法、吸拔时间,符合拔罐疗法的4个要素,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利用负压治疗疾病的记载。

后世逐渐改进了“角法”的工具与吸拔方法,有效提高了其适用范围。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记载了刺血疗法,为后世的刺血疗法和拔罐疗法的结合埋下了伏笔。魏晋南北朝时期,拔罐疗法主要应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如东晋医学名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姚氏方》都有记载,说明拔罐疗法在当时非常盛行。南北朝的陶弘景所著《补缺肘后一百方》中记载:“若数日不止,便以甘刀破足第四第五指间脉处,并踩下骨解,泄其恶血,血皆作赤色,去一斗五升。亦无苦。若在余处亦破之”。这里说的就是先用针刺病变部位,后用拔罐疗法治疗的外治方法。《刘涓子鬼遗方》作为我国较早的外科著作,首次记载了“水银角”,即利用水银的金属重力和剧毒性达到治疗效果。但水银角制作方法繁琐且疗效不佳,因此很少在临床中应用。

隋唐时期,充当罐筒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削制而成的竹罐来逐渐代替兽角。竹罐价廉,轻巧的同时吸力更强,其名称也开始称作“煮罐法”,或“煮拔筒法”。在唐代,还开始出现瓷质的火罐。唐代拔罐疗法的又一大突破是在医士制度方面,“太医署”将拔罐疗法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了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可见,拔罐疗法从理论到临床已经逐渐完善,逐步受到了主流的认可。到了宋代,拔罐疗法逐渐应用于内科疾病,如苏轼、沈括合编的《苏沈良方》中记载了利用火罐温热和吸拔的作用,来治疗寒气引起的咳嗽。

元代出现了“药筒法”,即用配制好的中药与罐具同煮,并趁热吸拔在患处,既发挥了拔罐疗法的作用,又可借助中药的外治作用。到清代,拔罐疗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罐具上,陶罐逐步发展起来,并称为“火罐”。操作方法上,开始用火燃烧消耗空气以吸拔于患处,从而替代了原来的用水煮排出空气,更加便于吸拔,故名“投火法”。随着不断普及,罐具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商品流行,民间已经开始掌握基本的拔罐疗法,自行解决一些不太严重的疾病。

到了现代,拔罐疗法日益丰富,特别是真空抽吸拔罐器的发明,配合不同规则的罐具,使得罐内皮肤反应清晰可见,更利于家庭保健和推广普及,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养生保健者的称赞。▲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