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在春节期间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平台和APP进行互动庆祝,如抢红包、集卡片等。
03然而,部分年轻人对传统的过年方式表示不满,认为现在的春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04事实上,春节作为一个民族性的节日,具有不可撼动的意义和使命,它的价值在于唤起人们的独特感受和回忆。
05无论如何,春节的传统年俗和仪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字 | 江楠
责编 | 孔德淇 杜杨 黄玺澄
运营 | 赵培茗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直以来都寄托着家人团圆、辞旧迎新的深厚情感。然而,时至今日,针对传统的过年方式却不乏吐槽,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出现了结合互联网娱乐与传统节庆的“电子年俗”。那么春节真的越来越无聊,要靠“电子年俗”拯救吗?
关于这一问题,南京大学未来编辑部·南新记曾在2018年发表评论《青年说 | “电子年俗”真的能拯救无聊春节吗?》。
2015年,微信推出的“摇一摇”互动活动,借助跨屏互动的创新方式,在春晚期间引爆了全民狂欢。随后,支付宝推出“集五福”红包活动;淘宝、拼多多包下央视春晚,给观众准备了红包;微博成为了春晚新媒体社交平台独家合作伙伴;QQ玩起了“走运红包”:步数越多,抽红包的机会也越多。从抢红包到集卡片,现代人通过社交平台和APP上的互动庆祝春节。
当“电子年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春节中,也引发了部分人的吐槽:这还哪里像个年?他们总念叨着:小的时候,过完小年就是年,送走灶神接祖灵。要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热热闹闹的。吃完年饭要守年岁,过了初一要接财神,十五过完闹花灯。这哪一桩是能在手机里做的?
但现在哪里还有时间和条件去弄那些传统的年俗哟。除夕前夜才能放假、烟花成了违禁品、贴的窗花和对联全是买的、年夜饭就那么回事儿,确实百无聊赖。相比之下,抢抢红包,收收福卡,吐槽下春晚最起码看起来更活泼些。
可是,新的“电子年俗”真的能够拯救无聊春节么?还是说屏幕里的春节更无聊?
事实上,春节从来都不需拯救,作为一个民族性的节日,它自有着不可撼动的意义和使命。而大家现在所diss的“春节式无聊”,在我看来无非就是年纪大了。
小时候,我真的也特别喜欢过春节。那时候,一个大红包、几根小烟花、路边两块钱的糖稀卷,就能让我开心好久。但现在长大了,红包再大也是不够花的,烟花再好看也不过几十秒的绚烂,卖糖稀的老奶奶已经好几年不见出摊了。那些曾经让你兴奋和激动的事情,被渐长的年岁剥开了神秘、特别的外衣,再也没有让你眼睛泛光的能力了。春节还是那个春节,只是你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你了。
说到底,春节是什么?是活在故纸堆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还是那些我们很少甚至从未做过的传统年俗吗?显然都不是。它是活在每个人记忆里独一无二的感受。
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集“五福”还能让大众埋单的重要原因:最起码它是一个只能在春节的时候才能玩的活动,一个能给这个新年留下回忆的互动。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集五福”和贴春联、剪窗花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和功能,因为它们都是春节的“仪式”。就像“双十一”一样,同样都是商家生造出来的,大家却依然像过节一样开心,为什么?是因为有人和你一起操作同一套程序,做着同样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参与者有着强烈的归属感,生出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像是人们追求的结果。同理的,那些养青蛙的、云吸猫的、追爱豆的,他们看似不合常理的执着和坚持,无不是使用者用以获得心理认同和满足、与他人共同创造集体记忆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一个年过得有没有滋味,并不取决于贴了窗花或是集了“五福”,而在于你有没有在这期间做有特殊意义的事、留下独特的记忆。比如我,今年打算自学成才,给全家的年夜饭奉上三个“硬菜”:红烧狮子头、糖醋里脊肉和吉祥如意卷,然后认认真真地给每个吃了我的菜的亲戚拍照留念。
我的春节已经预定好了,你的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南新记",原标题为《青年说 | “电子年俗”真的能拯救无聊春节吗?》。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 微观中国"项目、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
欢迎您通过投稿、提供线索等方式,和我们一起,在宏大叙事里找到微观中国!联系方式:wechinatengx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