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啦!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总数居世界第一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可太有的聊了
青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哪些?
来了解一下吧!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发源于胶东办事处东小屯、南庄二村等村庄,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茂腔
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素有“胶东之花”之美誉。茂腔的传统剧目共有100多出,最流行的是“四大京”“八大记”。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传说产生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即墨区龙山街道天井山上,讲述秃尾巴老李为民除害惩治列强等故事。每年阴历六月十三举办庙会,从明朝至今而不衰,是文人与普通百姓双向创造的结晶,也是胶东沿海一带地域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民间故事,主要指流传于青岛市崂山区(原崂山县)及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市部分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俗称“拉呱儿”,是青岛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这些故事来赞美崂山人的智慧和力量,褒扬崂山人的勤劳善良,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道教音乐(崂山道教音乐)
崂山道教音乐,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教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吸收了神仙方士琴瑟吟谣、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等多种音乐素材而成。崂山道乐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涌现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鉴赏价值。
柳腔
柳腔大致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即墨西部地区,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与当地民歌、小调相融合,逐渐形成的一种板腔体戏曲,采用四弦胡琴伴奏。近年来,《守望》《田横别齐》等多部精品力作活跃在大众视野,使“柳腔”这一即墨民间艺术瑰宝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因系盲人始创并演唱流传,初名“盲人调”。主要伴奏乐器用书鼓、三弦,故称为“大鼓”。
徐福传说
相传2000多年前,徐福率领一支载着两千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的庞大船队,从青岛的徐山起航,出海东渡,为秦始皇其寻找三神山和长生不老药。徐福传说架起了中日韩以及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记录并发展了中国和日本以至东亚各国的许多神话传说,形成了东亚徐福文化圈,具有重要的区域文化意义。
螳螂拳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也就是于七所创。相传,于七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明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制了螳螂拳法。
胡峄阳传说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出自胡峄阳。他精通周易,料事如神,饱读诗书,留下数部著作,因他结合天文地理、人间万象研究《易经》,推测天道人事多有灵验,产生了许多有关胡峄阳的神奇传说。
螳螂拳(鸳鸯螳螂拳)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除此之外,还有鲁绣、孙膑拳和渔民开洋、谢洋节等。
青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发展
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青岛组织开展系列非遗活动,每年完成“黄河大集”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非遗在景区”等重大系列活动的举办。推出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超过500余场。
青岛已连续三年举办青岛“非遗+”文创大赛活动,每年评选出非遗文创、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等三大门类100余件获奖作品并进行路演发布。
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了解青岛非遗,设立胶东大鼓、鸳鸯螳螂拳、三铺龙拳等非遗特色教育传习基地,将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
非遗传承人全面参与学校传承项目实践活动和学生艺术社团指导评价,促进学生了解历史、掌握技艺、培养兴趣。
每到国庆、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青岛都会开展非遗技艺体验、非遗展演、传统民俗礼节巡游等活动。
活动的开展也推动非遗相关企业开拓了市场,麦草画、胶州黑陶、贝雕、布艺等文创商品多达百余品类。
欢迎您来青岛赏非遗
了解更多青岛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