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波疫情里的漏网之鱼——我,前段时间首阳了,刚开始两天烧的昏天黑地,意识不清,第三天终于退烧了,我感到高兴的事,居然是我脑子清醒了些,可以把打吊针的两个多小时利用起来读书了。
打住,打住,我升起了这个念头,立马被觉察到了,我明明已经很需要休息了,但我准备做什么?带着生病的身体读书?
和朋友们聊到这个话题,有个朋友说自己好像也会这样,她明明端午小长假该休息了,每次回家非要带一两本书回去,但是其实最后还是没看。内心里又会责怪自己怎么这么懒?好像大家都会遇到这种明明累了要休息,但是心里总是不敢的纠结状况。
我们还聊到东亚家庭里的孩子好像没有gap year,我们的gap year是考公考编考研。
大家好像都不敢停下匆匆的脚步,如果你也是这样,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如果从同辈压力和现实的卷来谈,这个是我们大家都能显而易见看到的事实,但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另外一个视角,一个心理动力学的视角,为什么我们明明累了,却不敢休息,休息到底被我们赋予了什么样的含义,让我们感到休息是不被允许的?
1. 休息可能被你赋予了“堕落”的含义
当休息可能被你赋予了“堕落”的含义时,休息带来了我们内在的羞耻感。然而这个羞耻感也不是我们一出生就有的,你看婴儿不会因为自己在休息玩乐而感到羞耻,这和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有关。
也许小时候做完作业,玩了手机的你,会被父母说做完作业不知道多复习复习。也许是一学期辛苦用功读书,终于到了暑假可以享受假期的时候,常常听到暑假是超车的时候,怎么能玩乐?
如果经常经历这些耳提面命,可能渐渐也会因为休息被批评,而感到羞耻,渐渐将休息和羞耻感划上等号,形成条件反射。
2. 休息可能被你赋予了”背叛”的含义
如果成长中父母不太允许休息,而是要求我们抓紧时间,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好好学习,除了一旦休息感到自己好像在“堕落”,从而感到羞耻之外,我们还可能常常会逐渐内化这样的要求到自己内心。
如果长大后想休息了,即使父母不在身边,那些内化了父母要求的内心,就会觉得是对父母要求的背叛。这会激起我们极大的焦虑和罪疚感。
而一个人要走出早年对他植入的“自动化程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常常会通过保留这些内化的要求,植入的“程序”,和父母保持一种链接,让我们体验到对父母的忠诚。
3. 休息可能被你赋予了无用的含义
只有工作才是有意义的,休息玩乐都是无用的。这种功利性思想,认为休息无用可能是把人当工具使用下的水到渠成。这会激发我们内在的无价值感。
因为人有工作的时候,有休息的时候,有快乐的时候,有悲伤的时候。这才是完整的自己,如果否定休息的自己,悲伤的自己,相当于否定了一部分的自己。这样,人是很难获得生而为人完整的价值感。
当我们觉察到休息可能被赋予的意义时,我们当然可以重构休息对我们的意义。这种重构是我们对过去的改写,就像叙事疗法里面有一个观点,过去发生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换不同的视角,重构积极的故事。
1. 休息可以意味着我在坦然面对自己的正常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我们有高级需要,有低级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当然他并不否认有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生命不考虑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的需要是多样性的,高级需求并不能取代低级的需求。人活着是需要多层次需要的满足,休息当然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需要之一。
虽说休息是我们的正常需要,但有的糖丸儿也许会疑惑什么程度的休息是正常的呢?什么程度的休息又是非正常的呢?我的体验是只要是自己可以负责的休息都是正常的。比如普通人休息的时长,自己能为此负责即可。抑郁症患者本身需要的休息时间要比普通人长,这个时间对ta来说也是正常的。只是休息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如果就医诊断后,需要遵医嘱服药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
在这里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具体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坦然面对自己的休息需要。首先,我们要能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在《非暴力沟通》里,谈到觉察我们的感觉,感受的背后是我们内在的需要。比如当朋友迟到时,你感到生气,可能是你背后有希望被尊重的需要。
学会与自身感受做链接可以帮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需要。可以尝试每天花5分钟做身体扫描冥想,轻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上有个扫描红线,静静体验自己身体有什么感受,太阳穴,肩膀,脚掌带给你什么感受。也可以在网上搜索身体扫描的音频指导语,直接跟着音频去给自己心灵做个SPA,与自己的感受链接,觉察自己的需要。
2. 休息可以意味着我在走出早年的限定来自我成长
以前限定我们的那些环境,容易让我们习惯待在那样的自责感受中,因为熟悉和安全。我们可能也在用“累了也不敢休息”在表达着对父母的忠诚。可是这样的忠诚虽然安全和熟悉,但也会限定我们的发展。成长是从“背叛”开始的。
我们开始允许自己休息,也是允许自己走出早年的限定,去体验对休息的新的感受,它可能是快乐的,满足的,治愈的。这种拓宽自己新的矫正性体验是一种自我成长。这里给大家介绍《伯恩斯新情绪疗法》里的方法。每当我们有对休息的自责想法,或者对自己休息的批评,可以用手机的计数器记录次数,然后问自己我真的如我批判那样吗?记录每天批判自己的次数,一周过去观察数据的变化。
我曾经对这个方法半信半疑,但实践的效果却让我惊讶,当那些自责想法变成记录的客观数据,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是如此多的自责自己,升起了对自己的心疼和怜惜,也更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如此不敢休息。这也是我强烈推荐这个方法的原因。很多事情只有用心投入体验了,你才会有感受。只是记录休息时自责想法的次数就会有帮助吗?是的,因为每当我们能觉察的时候,改变已经开始发生。
3. 休息可以意味着我在感受自己的存在本身
无所事事地休息,带来一种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存在感。休息本身就是意义,让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工具而是生而为人的本身的价值。不需要额外的努力,额外的价值来活着,休息本身就是意义,这是一个非常治愈的过程。这可以是,路过家楼下的花坛,多注视一会儿盛开的小花,抚摸绿叶,不带目的的,就那样观察着身边的小美好。
好的电影是有治愈人心的功能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部影响我人生价值观的电影《心灵奇旅》。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接住空中落下的银杏,躺在地铁风口飞翔,细细品尝香喷喷的披萨,茫茫的地铁里听到天籁,用双脚感受海浪,看华灯初上,这些事情本身就是意义。愿我们觉察自己的感受,满足背后的需要,允许自己休息,累了就好好抱抱自己,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了。
因为人生不是一辆有着精确时刻表的火车,而是一场旅程,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里的旅程。现在写完文章的我,哈哈也要去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