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名也能当会员?口腔医疗机构资质造假该整治了

图片

□张璟旖(天津师范大学)

据《央视新闻》12月8日报道,在大街小巷,不同类型的口腔治疗机构随处可见,其中不乏一些挂着诸如“口腔疾病诊治专科联盟”“牙病预防定点机构”“口腔医保定点单位”等响亮名头的治疗机构,但经调查,这些医疗机构所展示的医生资质、执业信息等均为虚构,而这些医疗机构所使用最多的中华口腔医学会员身份,在网站上无需提供任何有效的资质证明,仅使用假名,缴费后也可注册会员,甚至可以取得相关专业委员会会员的资格证。

一位牙疼的患者,短短几小时咨询了数家不同的口腔诊疗机构后,竟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报价最高可相差几千元。其中报价最高的口腔医疗机构,在国家卫健委官方平台提供的医师职业资格信息开放查询页面中,根本无法检索出其执业注册信息,也就是说,这家机构,也许根本不具备合格的从业资格。

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合格的医生,往往要花费一个人数十年的时间,而类似于中华口腔医学学会会员的头衔,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光环”。但这样的资格认证,一个毫无医学素养的人仅凭假信息就能轻易得到,这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漠视和亵渎,对于那些努力追求资格认证的专业医师来说,又何其公平?

口腔医疗机构虚构资质这一现象盛行的背后,折射出背后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职能的缺失。许多口腔医疗机构悬挂在外的资格认证,都是当地卫生部门授予的,在进行资质授予时,有关部门没有对这些机构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这种疏忽恰好给了虚构资质的医疗机构可乘之机。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当地口腔医疗机构进行审查,确保其从业资质符合相关要求,对于已经虚构资质的医疗机构,应及时令其撤除虚假宣传标识,对其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相关行业竞争压力加剧也是导致医疗机构虚构资质的原因,有数据显示,仅2019年到2022年三年之间,我国的口腔治疗机构就增长了60%;截至2024年1月,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在册的口腔医疗机构已达12.6万家。许多地区的口腔行业因此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机构为了更好地吸引患者前来就医,便在各种不具备专业素质的平台上进行各种所谓专业资格的认证,但他们忽略的是:真正被患者信赖且坚定选择的,不是那些徒有其表的头衔,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吸纳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医师,用实力赢得患者的认可,行稳致远,才能使自己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处可见的口腔医疗机构,原本应带给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和治疗结果,但医疗机构虚构资质的行为无疑为患者的治疗选择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希望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整改下,口腔医疗行业的发展不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口腔医疗机构也会向着更好地为患者治疗的方向而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