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龙
2023年是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馆党组拟举办系列活动庆祝一下,其中一项就是在文史拾遗杂志策划一个纪念专栏。我写了一篇首任馆长杨树达先生的小传,并与杨老的几位亲属建立了联系。由杨先生推及其他馆员,我们想到了“湘贤”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湖南乡贤的意思。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贤良方正,而且“湘”与“乡”偕音,意味特别绵长。好几位馆员提议沿着这个思路为故去的老馆员编一个集子,定名《仰望湘贤》,争取在来年国庆节前出版,作为献给新中国75岁生日的一份礼物。
这也是我36年职场生涯的最后一件作品,现在终于做成了。非常感谢各位同事的支持。如果尚存一些不足或者还有错误,则应由我负全责。
《仰望湘贤》所收录的前辈乡贤共16人,分为3个方阵,均以齿序排列:第一方阵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们是赵必振、杨树达、曹典球、向恺然、陈云章、杨应修、林增平、王憨山、李立和陈白一诸先生;第二方阵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三位湘籍馆长符定一、章士钊和杨东莼先生;第三方阵为其他有代表性的人物,计有陈渠珍、周世钊和周昭怡三位先生。因为出版社审稿有两篇未过,现在看到的传主就只有14人了。
最近读书,偶尔看到华中师范大学已故去的老教授张舜徽先生1981年曾撰有《湘贤亲炙录》,说明“湘贤”一词并非我们发明独创,前人早已运用。只是学海无涯,我们读书又太少太迟。张舜徽教授是知名学者余嘉锡先生内侄,又是《仰望湘贤》中杨树达馆长、曹典球副馆长的学生,《湘贤亲炙录》共记述了20位大家,大多数又分别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其他省、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杨树达、曹典球先生排列在第7位和第10位。这是可以丰富《仰望湘贤》的一段佳话。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在1953年1月应时而立,任命和聘用了一大批年高德劭、著述等身的博学鸿儒,他们是时代的标高、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性人物。
进入新的时代,文史研究馆制度得到保留和发展,馆员队伍进一步扩展,学术领域覆盖文学、史学、法学、文物、考古、编辑出版、教育、书法、美术、音乐、戏剧、中医药、非遗等学科,被社会誉为现代“翰林院”、士林大本营。在70周年庆典中,诗联家吕可夫馆员创作的“开阁延宾,汇高人雅士名流,平添楚望三千里;弘文鉴史,承屈贾周王源脉,丕振湘声七十年”贺联,把这几层意思表述得非常清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特别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省文史研究馆作为研究和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不辱文化使命,不缺位,不失声,为传承中华文化多加一块砖,为新时期湖湘文化建设多盖一片瓦。
湘贤是湖湘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遴选一批已故去的馆员大家,用随笔的形式结集,向社会推介他们的学术气象、道德风范和事功传奇,向全社会宣传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平台——文史研究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值得发掘、整理和宣传的掌故传奇还有很多,我们期待《仰望湘贤》能够持续编下去,作为讲好湖南故事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