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研究人员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多场模拟空战结果表明,歼-20可以完全压制F-22,即取得超过了95%的胜率。需要指出的是,在模拟空战开始之前,中国研究人员特地调整了歼-20的各项参数,即使综合性能设置弱于F-22。歼-20依然有超过95%的概率击败F-22。
歼-20参数的调整,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原因在于歼-20依靠现有技术效率与作战效能,就足以能够击败F-22。那么研究人员此举又是为何呢?
首先是站在料敌从宽的角度去开展相关模拟,以此将实战中可能存在并发生的一切要素容纳在内,这会促使空战过程更趋向真实。二是借此验证有人机/无人机,通过协同作战以此获胜的可行性。
这里所提到的有人机,指的是那些不具备隐身能力的四代机。《南华早报》在文章中认为,这次研究的背景机型很可能是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的歼-20S双座战斗机。歼-20S拥有两名飞行员,可以整合来自无人机、天基卫星、地面雷达、预警/侦察机等平台传输过来的数据。且还要评估战场态势,为无人机分配目标,更要在转瞬之间做出涉及攻击或防御的决策。
这段话中反映出的信息非常有价值,那便是性能有所降低的歼-20S,会使得飞行员的负担很重,反过来讲,如果歼-20S回归到正常水平,那么飞行员就会轻松很多。不过飞行员累归累,但总归可以对F-22这类典型五代机形成优势,所以总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同样上述论文又对那场空战过程及结果进行了介绍,对垒双方分别是搭载8枚中距弹的歼-20S,以及携载6枚AIM-120C中距弹的F-22。
起初由于F-22在机载雷达探测、跟踪距离方面,相对歼-20S有着绝对优势,因此使得歼-20S的获胜率还不足10%。不过随着2架无人机的加入,交战局面开始有所扭转,然后待无人机数量增加到3架时,空战便开始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甚至是最后不用歼-20S参战,整场战斗最终也能取得胜利。
从中细品可以发现,2架无人机的出现,加强了歼-20S的态势感知能力,使得其也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并跟踪到F-22。至于3架无人机,则意味着此时的交战主体,已不再是歼-20S对战F-22,相反则是采用制空作战编队模式的3架无人机,正在与F-22进行鏖战,即文章中提到的“多方位攻击”。
在这种背景下,歼-20S采用哪种作战样式就显得颇为关键,除了长僚机模式的协同作战样,还有两种作战样式是分布式协同作战与分层式协同作战,尽管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效果却大不相同。分布式协同作战主要由两种方式,一是有人机控制无人机蜂群,二是无人机控制无人机蜂群。
作战构想由两点组成,一是分布式有/无人机协同,主要采用多架次、多功能的无人机组成无人机蜂群,在后方有人机的指挥下,面对敌来袭方向靠前分散配置,然后通过自主协同,来完成包括侦察、通信、干扰等作战任务。二是有人机与无人机蜂群进行协同作战,此时将由单一功能的无人机组成蜂群,各无人机之间可以通过自主组网开展作战,以此为有人机回传有用信息,协助其遂行穿透打击任务。
分层式协同作战由五代机、四代机、电子战飞机、电子对抗无人机、无人机蜂群构成。远距离上,由五代机、四代机负责指控,远距离干扰电子战飞机负责实施干扰;中距离内,由随队干扰电子战飞机,电子对抗无人机等实施无人机发射、干扰、掩护、突防任务;至于近距离,则由无人机蜂群构成,能够突破敌防空系统进行饱和攻击,或是对敌方关键节点集火打击。
综上所述,歼-20S在模拟空战中应是采用了分布式或长僚机式协同作战样式,从而对F-22完成了绝杀,如果真在实战中的话,那么分层式协同作战样式或将成为首选,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己方五代机的作战能力,同样也弥补了四代机在隐身性能、战场态势感知等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对敌联合火力打击行动中,数级与量级将会经此作用,将会得到正向增长。
通过《南华早报》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研究人员的探索重点似乎并不在输赢方面,而是注重四代机是否能依靠忠诚僚机,具备达到绝杀F-22的能力。按照目前的论文表述来看,这一点的确可以做到,那么摆在美海空军的问题也就来了,即在台海方向爆发冲突后,战场威胁将不会局限在歼-20S身上。诸如歼-16、歼-10C等机型,同样也能借助无人机与协同交战系统,对敌人形成绝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