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三十四)| 《七律·到韶山》

他正从遥远的地平线向我们走来,他目光炯炯,他神采奕奕,他步履匆匆,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诗的远方。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始终与中国革命融为一体,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诗词以及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打下的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精品,是伟人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进行深情的观照、痛彻的领悟和独特的审美以后,用他那如椽巨笔所作的艺术再现。



第三十四期

























《七律·到韶山》






这一期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专栏节目,给大家带来的是毛主席1927年1月11日离开老家韶山32年后,1959年6月重回故乡韶山时,写的一首《七律·到韶山》。

图片


播 出 平 台


贵阳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FM88.9)


贵阳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FM102.7)


贵阳广播电视台旅游生活广播

(FM90.9)


播 出 时 间

12月9日(周一) 19:30

1910年秋,少年毛泽东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湘乡东山新式学堂求学,从此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接受更多的新事物。投身革命以后,毛泽东曾回过几次韶山,利用回老家探亲的机会“点火”,去发动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

第一次是1921年,继毛泽东的母亲去世以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父亲也随之而去。正月初八是毛泽东母亲的寿辰,这天晚上,毛泽东以毛家长子掌门人的身份,把大兄弟毛泽民及其妻子王淑英、幺妹毛泽建、两位表兄文东仙和文南生召集起来,围着火塘开家庭会。仔细盘点了父母双亡以后毛家的处境。

毛泽东说:“房子可以给别人住,田地可以给人家种,我们欠人家的钱一次还清,人家欠我们的一笔勾销。”最终决定将田产、耕牛、粮食、债权、债务妥善处理,该变卖的变卖,该送人的送人,然后离开老家,跟着大哥毛泽东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两天后即正月初十,毛泽东离开韶山,毛泽覃和毛泽建随之同行。一个星期后,毛泽民夫妇处理完家事,带着孩子来到长沙。父母过世不久,毛泽东便带着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等弟妹们舍弃祖业,告别老家,投身革命——看这架势,真要壮士断腕、破釜沉舟了。

第二次是1925年2月6日,毛泽东携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回到韶山,目的是要在老家点燃推翻旧世界的革命烈火,具体做法是建立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然后通过这些骨干党员去发动更多的群众参加革命。此后毛泽东紧紧依靠这些积极分子,在韶山办起了20来所农民夜校,韶山四周20多个乡建立了秘密农民夜校,会员达千余人。

1927年1月4日-10日,毛泽东再次回到韶山。这次回老家的任务是要亲眼看看自己两年前点的那把“火”烧得怎么样;同时,他还要亲耳听听乡亲们的心里话,搜集第一手资料,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来回答“农民运动有没有出路”的问题,从而验证农民运动就是“好得很”,农民是革命事业不可低估的主力军。

1月11日晨,毛泽东离开韶山,继续去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地考察,最终完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大量铁的事实分析了中国农民问题,有力地批驳了当时党内对农民革命运动的责难。从此,毛泽东走南闯北,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奔波不息,与老家韶山一别就是32年。直到新中国建立后,1959年6月,才实现了回老家探亲的愿望。

6月25日下午,毛泽东一行人轻车简从,没有锣鼓喧天,没有警车开道,像没事一样来到韶山招待所。一下车就要求招待所工作人员通知当地“山神爷”——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来面谈韶山工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生活情况,并向毛继生打听自己当年的老师、同学和亲友的消息。毛泽东拉着毛继生的手,坐在沙发上说:“离开韶山几十年哒,这次回来要同乡亲们会一会面,打一打讲,吃餐便饭。”毛泽东一边说一边掰着指头细数要请哪些人来吃饭,其中包括老共产党员、老农协会员、老赤卫队员、烈属及老表堂兄弟等40多人。次日,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几桌酒席,请这些乡亲来共进晚餐,欢聚一堂。

26日清晨,毛泽东手柱一根木棍,独自朝父母安眠的地方——土地冲楠竹坨走去,他走了好远随行人员才追了上来。没有花圈,没有酒菜,没有香蜡纸烛,没有糖果点心之类的贡品,随手在路边摘几根松枝,轻轻插在父母亲的坟头,深深鞠躬,默默伫立,深情缅怀父母在天之灵。

从父母坟上下来,毛泽东在毛霞生家坐了大约半小时,毛霞生听说毛主席到了他们家,急急忙忙从地里跑回家,还没顾得上清洗满身的泥巴。毛泽东拉着他坐在自己身边,递给他一支烟,又为他点烟。邻里乡亲都围在毛泽东身边,大家有说有笑拉家常,气氛非常融洽非常亲切。随行人员侯波急忙按下镜头,拍下了毛主席和韶山乡亲父老亲切交谈的照片。这张举世闻名的照片后来挂在毛霞生家开的饭店墙壁上,成了“毛家饭店”的金字招牌,生意好得不得了。

离开毛霞生家,毛泽东来到阔别32年的上屋场故居。乡亲们闻讯纷纷赶到上屋场院坝,夹道欢迎久别的主人归来。毛泽东在父母遗像前驻足良久,静默哀悼。然后仔细看了每一个房间,向罗瑞卿、周小舟等同志介绍当年他家的情况。接着便到韶山学校同师生畅谈两个小时,当毛泽东戴着红领巾和师生们围在一起时,机敏的侯波再次按动快门,留下了那张同样举世闻名的照片,这张照片被著名诗人臧克家称赞为“能听见笑声的照片”,站在毛泽东身边的那一对金童玉女蒋含宇和彭淑清长大后喜结连理,生活幸福美满。

26号请乡亲们晚宴以后,正巧招待所的电灯坏了,毛泽东说:“我今晚兴致勃勃,要写一首诗,你们给我找个煤油灯。”就这样,毛泽东在煤油灯下写了这首《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生动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以及对韶山农民热情劳动喜获丰收的描写,歌颂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前四句一开始就拉开记忆的闸门,让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自从1925年6月毛泽东在老家韶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以后,1927年毛泽东又回过一次韶山,检查党支部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并发起新的工作计划。此后一别就是32年,韶山的农奴高举革命的红旗,拿起武器和反动派英勇斗争,尽管多次遭到“黑手高悬霸主鞭”的残酷镇压,依然不屈不挠,战斗到最后胜利。

后四句热情讴歌无数满怀雄心壮志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牺牲,敢于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美好的社会主义江山。放眼望去,到处一派丰收的景象,英雄的人们正在希望的田野里愉快地劳动……

叙述、描写、议论三者巧妙结合,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全诗总写故乡韶山地区32年的革命斗争史。头四句写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斗争,后四句写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头两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由现实转向历史,是用叙述方法;三四两句“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写革命者与反动派英勇斗争,是用描写方法;五六两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对革命先烈的赞扬,用议论方法;最后两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写新中国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是用描写方法。这种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就把不同时期的不同画面自然地连缀成一幅壮阔的历史长卷,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对故乡韶山的一片深情和美好的憧憬。

1975年,毛泽东患白内障眼病期间,北大中文系讲师芦荻帮助毛泽东读书。据芦荻介绍,毛泽东曾说起过自己的乡情:“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并说他写《七律·到韶山》时,“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许多往事。”

1959年6月这次回乡探亲,毛泽东接见了三千多名老乡,问寒问苦拉家常,今非昔比话沧桑,几十年往事涌心头,一辈子乡情永不忘。一首《七律·到韶山》写不尽诗人深深的感慨、无限的情思和对英雄儿女的高度赞美。27日下午,毛泽东结束了三天两夜的韶山之行,带着永远抹不尽的眷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韶山冲,直到1976年9月9日离开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








文字: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