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脑子进水”,“脑子漏水”更可怕

图片图虫创意

由于听力下降,一位住在日本川崎的45岁男性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原本以为他的右耳患上了渗出性中耳炎,却在观察切口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患者中耳内液体的渗出,竟与他心跳的搏动重合。于是,医生立刻意识到患者应该是脑子“漏水”了。其实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大量的“水”,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但“漏水”的问题就不容小觑了,脑袋为什么会漏“水”?漏的“水”又是什么呢?

脑脊液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人脑中有大概120-150毫升,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余部分则是蛋白质、葡萄糖、多种离子、维生素和神经递质等。脑脊液的存在还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它具有保护作用。一个成人的大脑平均重量约为1.5千克,而由于脑脊液和浮力的存在使得大脑承担的重量减少了10-15倍,这样就可以让大脑不会因自身负重而出现损伤。同时脑脊液持续存在于大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的周围,也可以为这些组织提供机械和免疫保护。

其次,它还具有营养和废物清除的功能。它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淋巴液的作用,供应脑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

此外,它还有助于维持稳态。脑脊液参与调节颅内压,保持脑组织处于适宜的压力环境中。通过其渗透压平衡机制,有助于稳定脑组织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脑脊液主要分布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中。其中脑室是脑脊液的主要储存场所,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是脑脊液与脊髓内腔的混合区域,是脑脊液最广的分布区域;而脊髓中央管作为脊髓内部的管道,也充满脑脊液。也可以这么说,脑脊液能屈能伸,什么犄角旮旯都可以安家,它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流动的,一路向前直到“回收站”,脑脊液不仅是大脑的“保镖”,还是它的“营养师”和“清洁工”,前赴后继默默地为主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既然脑脊液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一旦“漏水”会发生什么情况?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脑脊液漏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经鼻流出清水样液体。清醒的脑脊液鼻漏患者可诉后鼻部有咸味液体流出、眼眶下淤血或眼结膜下出血,在低头、弯腰以及用力、还有咳嗽时液体增加。此外,还会出现头痛、嗅觉减退或丧失,更严重的则会引起颅内感染。事实上,脑脊液是否会漏出去,和蛛网膜外侧的硬脑膜的完整性密切相关。在人脑中,有两个大的、特殊的硬脑膜组织,分别是将左右半球分开、形态像镰刀的“大脑镰”,以及将大脑和小脑分开的“小脑幕”,它们厚且致密,并且弹性很小,对于维持人脑结构至关重要。如果硬脑膜因为外伤而损伤,或者受遗传因素出现了发育缺陷的话,就很有可能出现脑子“漏水”的情况。

根据病因,脑脊液漏的临床分型可以分为外伤性脑脊液漏、手术后脑脊液漏和特发性脑脊液漏;根据脑脊液漏的流出部位可以分为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伤口脑脊液漏。其中,大约为80%脑脊液漏是外伤性脑脊液漏,这是由头部外伤造成颅骨骨折所引起,在各种类型的头部外伤患者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2%,而30%的颅底骨折患者会出现脑脊液漏;手术后脑脊液漏则是源于脑和脊髓手术后硬脑膜未能严密缝合,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伤口开放,出现脑脊液漏出至体外,比如开颅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就有4%——32%;特发性脑脊液漏则是由于脑膜生物力学性能下降,在各种诱因下发生破裂出血脑脊液漏,比如脑积水、肿瘤及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由此可见脑脊液漏症状还是非常明显的,可为什么依然会出现误诊的情况?一是因为部分症状与颈源性头痛相似,外加颈源性头痛在临床上极普遍,所以颅压低压脑脊液漏极易被误诊。

如果按照颈椎病或偏头痛进行治疗,往往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很容易拖成硬膜下血肿甚至脑疝以致威胁生命。二是由于脑脊液漏更常见的情况是漏到鼻子里,这时,脑脊液会和鼻子中的分泌物混在一起,难以区分。不过一种名为β-2转铁蛋白的蛋白质几乎只存在于脑脊液中,因此可以通过检测鼻腔粘液中是否有这种蛋白质,来判断脑脊液是否漏到了鼻腔。

随着对脑脊液漏了解的逐步深入,并通过整个大脑或脊柱的核磁共振扫描,医生正在发现越来越多的脑脊液漏病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及早发现问题。比如说发现鼻腔、耳道流出淡红色液体,或者是鼻腔流出的无色液体干燥后不结痂,再低头用力后流量增加,都可怀疑为脑脊液漏。当真的出现脑脊液泄露等相关问题时,可以采取绝对卧床休息的方式,借助重力使脑组织移向颅底,使脑膜逐渐形成粘连而封闭脑膜破口,促使自然愈合。如果初始病情严重,更应该尽早行脑脊液漏修补手术,  

总而言之,脑子里面的“水”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正所谓千好万好,不如刚刚好。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陈鼎新

审核:桂雅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