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警惕孩子的这些“求救”信号

图片


图片


这几日,失踪106天的胡鑫宇案件终于有了定论。无论网上有多么纷杂的声音,这鲜活年轻的生命终究定格在了15岁。


从“离奇失踪”开始关注,到如今各种细节披露,出走自杀的真相令人震惊痛心,也感到深深的惋惜。


近年来,类似的青少年自杀案例的报道,不在少数:

在高速路上推开车门跳江的上海少年;

在教学楼道上选择在妈妈面前纵身一跃的武汉少年;

在三亚海边轻声的大学生刘学州;

……


触目惊心的案例,让人哀叹。


而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13~16岁)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也存在严重青少年自杀现象。


青少年群体也早已成为我国抑郁症重点防治人群之一,国家卫健委也明确将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体检体系中。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值得我们慎重对待,高度关注。


网上也有不少评论认为这是因为现代年轻人内心过于脆弱,“不好好上课,总是想东想西”,但实际上,现代青少年所面临的现实压力和社会处境不可同往日而语。


图片


青春期本是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的时期,同时还存在竞争激烈的学业压力、关系紧张的亲子矛盾、人际关系的敏感、深度网瘾等各种复杂的外部因素,这些都容易引发青少年群体强烈的心理冲突,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春期的他们,身上承担着过多不属于他们的成长期待。他们就像走在一座独木桥上一般,身后是来自父母长辈们有如实质的殷切目光,身旁是随时会坠入的深渊,而前方是笼罩着迷雾的未来;没有后退、停下来的余地,只能小心翼翼,摇摇晃晃地前进,而一旦行差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图片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江河决堤,非一日之雨。


在孩子一步步滑向不可挽救的深渊之前,他们其实都有发出各种求助信号。


事实上,胡鑫宇在出走之前,已经多次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与家人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在笔记本上、书上写下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若是有人能听到他的声音并进行干预,也许能拉住走向不归路的他。




样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警惕孩子的这些“求救”信号:


突然不爱学习:


有些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但突然变得不爱学习,学习兴趣大幅度下降,变得逃学厌学,无心向学,成绩一落千丈。


情绪反常,悲观倾向:


时而情绪亢奋时而抑郁。有时孩子会表现出激进的状态,对身边的人充满攻击性,很容易被家长当做是叛逆,“变坏”的表现,也有时会变得情绪低落,情感淡漠,不爱跟人说话,也容易被归类为性格内敛的表现。


而当孩子表现出很悲观,与身边人谈及自己的负面想法、负面情绪时,也容易被当成是想太多,作业太少,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图片


过度沉迷和网络世界:


很多深陷网瘾中的青少年,常常会觉得现实生活没有意义,对现实生活的兴趣降低,或是觉得现实生活太痛苦,于是只能让自己逃入虚拟世界中。


而很多家长容易被表象迷惑,严厉批评、责骂孩子,有的家长甚至采取严格的管控,孩子会感觉自己无处可逃,更加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睡眠问题:


当我们的心理状态失衡时,蕞容易受到影响的便是我们的睡眠。很多抑郁患者都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是嗜睡等严重睡眠问题。


有些青少年会在失眠的时候选择玩游戏、看小说、刷剧或是网上冲浪来度过,而家长便容易看做是孩子玩手机成瘾后,才晚上不想睡觉,第二天不想起床。


近期生活中频繁遇到重大危机事件:


亲人的丧失、父母的婚姻破裂、学习成绩的下降、与好友决裂等与青少年生活息息相关的危机事件的发生,都很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图片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


家庭不和谐,甚至有经历过或处于家庭暴力中;校园欺凌,被排斥,被霸凌的经历等高压事件都很可能扭曲孩子的认知,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各方面压力积聚,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走向抑郁甚至绝路的幕后推手。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少会直接发出求助,大部分处于混乱迷茫中,难以清醒觉察自身。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更加需要密切观察,看见孩子的求助声音,及时进行引导干预。




图片


家庭作为孩子重要的成长环境,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蕞大的帮助。


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家长都只关注到了孩子的学习,却很少去听听孩子在讲什么,看看孩子是怎样的状态。


很多来到咨询室的青少年,家长们都在讲孩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实际上往往是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中出现了问题。


所以,在青少年咨询中,咨询师除了跟孩子工作,也会与父母沟通,帮助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在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下成长。


图片


珍·尼尔森博士认为,一个孩童自出生起,就该被满足的两个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能够满足这两个需求的父母与家庭,孩子自然能心怀阳光、放心成长。


面对处于痛苦的孩子,家长要做的不是否认、不是说教、不是指责;更应该做的是倾听、看见孩子的痛苦,让ta说出自己的感受,仅仅是让孩子有“不一定懂,但我与你一起”的感受,都能很好地帮助到孩子。


而除了家庭,社会上也有专业机构的援助。当觉察到孩子的危机状况时,也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医院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孩子提供支持。



图片


此外,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抑郁、失控、绝望的情绪,在我们需要心理健康支持时,可以拨打以下电话号码:


12355:共青团组织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支持与法律服务的免费热线


12320:提供公共卫生咨询,包括心理健康支持的免费热线


每个城市各大医院的心理科、卫生部门、高校及心理学科研部门机构也有向社会开通的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即时的情绪舒缓和疏导。


一名参与撰写《世界儿童状况2021》调查报告的科学家感叹:“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一座被我们忽视已久的冰山。不能再继续沉默了。”


重视孩子的身心状况,及时发现危机信号,施以援手,让压力得以释放,拉住站在悬崖边上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