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记者在位于榆中县青城镇建亭村的五良养殖场陆基圆池养殖基地,见到一幕“鱼儿岸上养”的场景。“今年养殖的3000多尾金鳟将于明年7月份上市。”五良养殖场负责人张远斯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养殖场还建起了加州鲈鱼内循环孵化车间、虹鳟鱼设施养殖基地及稻鱼种养基地。据悉,该基地打造的陆基桶式循环流水养殖,走出了一条节能增效的现代渔业发展新路子。这,也是榆中县现代设施渔业奏响丰收乐章的一个缩影。五良养殖场建在池塘边上,放眼望去,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池塘规则地分布在黄河岸边。“我们现在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抽查水质,从水质监测来观察鱼苗的情况。第二项就是检查鱼苗的寄生虫、内脏、肝脏等情况,保证鱼苗的健康成长。”张远斯介绍,该养殖场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刘哲合作,建设加州鲈鱼反季节内循环孵化车间,通过设施渔业建设,突破自然条件,控制水温,达到加州鲈鱼反季节孵化的目的,已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这里最大的种鱼有十多斤!我们的养殖效率是普通池塘养殖的100倍,一亩地可实现百亩地的产出。”张远斯指着桶里的金鳟鱼告诉记者,这些鱼苗投放时一尾成本是3.5元,200多天后,1公斤可达60多元。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该养殖场今年在“荷鱼共养”“鱼稻共生”生态农业模式上也取得了好收成。“我们今年种植水稻100亩,预计亩产量1200斤以上,稻鱼混养产出鱼种1000斤;种植莲藕36亩,每亩产出莲藕1吨,目前藕的价格是每斤2元,整体收入非常可观。”张远斯笑呵呵地介绍,“荷鱼共养”“鱼稻共生”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还为青城古镇的农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采访中,榆中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副主任金海林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渔业,设施养殖低投入高产出,1亩池塘1年产鱼800多斤,也就是说1方水能产1.5斤鱼,但通过设施养殖的话,1方水能成功养殖100斤鱼。榆中县的渔业始于40年前。据了解,1983年,该县引进虹鳟试养取得成功,1984年在来紫堡乡骆驼巷村王家沟建成榆中县虹鳟鱼试验场,拉开了榆中县冷水鱼养殖的序幕,并于1986年1月突破苗种人工繁殖关,实现了虹鳟鱼苗人工繁殖孵化。1986年榆中县渔业工作站成立,青城乡也成立了乡水产工作站,其中青城乡水产工作站是当时我省唯一的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之后,在省市县的大力支持下,榆中县的养鱼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多年来,在县渔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和精心指导下,榆中县的养鱼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每年自繁虹鳟鱼苗40万尾,鲤鲫鱼鱼苗200多万尾。特别是在青城镇开展的稻田养鱼试验获得成功,开启了兰州市稻田养鱼的先例,省级相关部门还将青城镇列为全省渔业生产基地。采访中,金海林介绍,“今年投资30万元引进万粒30美国三倍体虹鳟鱼发眼卵,10月底检测时,有24万尾成体鱼,成活率达80%,目前按一尾3元算,收益72万元。”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榆中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257.25亩,其中池塘1186.25亩,水库800亩,塘坝245亩,高效蓄水池26亩。养鱼地区分布在青城、新营、甘草、夏官营、马坡、和平等多个乡镇,可谓遍地开花。今年是榆中县城关镇丁官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第二年。走访中,这里一派丰收的喜悦。“今年5月、6月,合作社分两批共引进62万尾虾苗,同时建设了生物净化循环系统,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水平保持正常,虾长得快,发病率低。从9月份就已上市,因为肉质鲜嫩、口感鲜甜,吸引了许多新老客户前来采购。”榆中县城关镇丁官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丁法兵给记者“晒”出了丰收成绩单:去年试养成功后,预计今年能产南美白对虾1万斤以上,产值约5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榆中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全力推进渔业种质创新、绿色养殖、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协同发展,统筹渔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全方位推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目前,新营镇黄坪村的甘肃衔山牧歌养殖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虹鳟、金鳟、七彩鲑等冷水鱼养殖;甘肃湍涛渔业家庭农牧场利用甘草店镇咸水岔村塘坝的天然水体开展鲤鱼高密度精养;城关镇丁官营村集体经济组织温室大棚养虾场养殖场面积3300平方米;城关镇李家庄村榆中鱼乐水产有限责任公司锦鲤发往全国各地;榆中鱼乐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新建日光温室养殖南美白对虾;城关镇分豁岔村新建虹鳟鱼养殖场……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为榆中县的渔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金海林表示,榆中县将积极争取项目,加快推进老旧池塘的现代化改造,稳固并提升经济鱼类的养殖规模。同时,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持续开展空塘治理和撂荒盐碱地的改良工作,积极发展稻田养鱼。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优质水产品的养殖比例,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提升水产养殖的整体效益,推动全县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