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里闹事”,一种向外批判,向下索取的理念浮出水面;“反串”饰演,一次对外演绎,对内呈现的反讽戏仿悄然上演。」
>>>
社交媒体中又燃起了头像焕新浪潮,“业主群专用闹事头像”凭借极高的辨识度迅速出圈,登上热搜,成为互联网中的“玩梗”新宠。
原来,起因是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中分享了一组头像,将其称为“业主群闹事专用情头”,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曾见过这些头像,目睹他们在群聊里的“闹事”发言。
(业主闹事群头像介绍@梗科普)
小到家中水电费缴纳,大到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这类头像的业主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在业主群平等“扫射”一切。他们往往成为群聊里“仗义执言”的主力,看似维护自身权益,却“处处惹事”。
相似而熟悉的对话场景由此迅速引发网友共鸣,并引起热议。
许多网友纷纷换上闹事头像,呈现出一幅“不怕事”也“不好惹”的模样,在社交媒体中“横冲直撞”,拿捏中年人的语气口吻,指点年轻人的不良习惯。
(模仿闹事业主语气发帖的网友)
是“玩梗”的网友还是真实闹事者?铺天盖地的闹事头像中,似乎无法追踪到类型头像的最初使用群体,却又处处是业主群闹事者的身影。
一种归类,从头像再到生活
闹事头像多以朦胧手绘风的家庭成员作为画面主体,有时也会搭配成员职业、名称,并结合其他手绘元素共同呈现,使用类似头像的成员在各类群聊的发言也具有惊人的相似度。
“停电了也不通知一声,大家来评评理!”
“物业给我出来,门口这块怎么回事?”
“谁家晚上这么吵?大半夜不让人睡觉吗,我家儿子马上高考,,吵到孩子谁来负责?”
(网友分享在业主群看到的发言)
他们往往以“孩子爸”,“孩子妈”自称,以指责语气沟通,在细枝末节中绝不退步,甚至在群聊内能一人霸屏,传达着对各种琐事不满,往往“不达目的不罢休”。
正如网友所说,“业主闹事头像”似乎随处可见,他们隐匿在群聊内,为维护自身权益蓄势待发。这部分业主因此成为老师、小区居民“不敢惹”的存在。
当置身于居民生活、学生学习沟通使用的群聊,这种激烈外显的行径却给许多人带来困扰。
(网友锐评闹事头像)
“业主群闹事专用头像”频繁出现在的社交语境多以业主群、家长群为主,邻里纠纷与师生关系被浓缩在无数头像汇聚的群聊之中,具体对话千丝万缕,“群群有本难念的经”,难以被“苦闹事久矣”的其他业主向他人讲述。
最终,同质化的类型头像作为直观的浓缩符号承担了所有,背负着群聊内爆发矛盾的可能性,成为“闹事”的代名词。
此时,头像已然超越曾经佩戴属性的标识,作为强表征属性的身份象征存在于虚拟空间中。借助头像,人们划破虚拟边界,搭建起对屏幕背后真实人物与生活的感知。
(许多网友总结着头像背后人群特征,并顺应趋势更换头像)
从头像到使用头像的人群,无形的标签已经超越虚拟边界,均质地落在人的身上。
闹事头像背后的现实人物被凝聚在微小的平面内,人们为这一类型头像定义,同样也以此归类着他们的生活。
有网友为这部分群体精准画像,描述闹事头像群体的模样,总结还原着他们的生活。
(被广泛认同的闹事头像用户画像)
头像背后,是生活的一地鸡毛。
他们往往有着相似而同质化的境遇。“家里养育两个孩子”,“对孩子全身心投入”,更具备着“如同战友的夫妻关系”,“一致对外”。
作为家庭共同体,他们统一战线,又过分聚焦内部整体,当遇到问题时往往首先向外界寻求答案,认为物业和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说法”,为他们的生活负责。
这部分人群受制于家庭中不断膨胀的繁琐事务,无法察觉自身异化的表达与特征,在家庭之外,他们选择将宣泄与追责的矛头指向最容易追溯的群聊,最终成为被头像归类的无数闹事业主中的一员。
一场“反串”,聚焦自我的戏仿演绎
“换上闹事头像,感觉说话都硬气了”
“反串”换上闹事头像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中模仿着闹事的语气和口吻,正指指点点。
(网友的“反串”发言)
“的地得”不分、同音错别字是年轻网友总结发现他们发言的规律,浓重的说教与指导意味使得这些文字带有明确指向性,这样的文本再匹配强烈的标点符号停顿,便生成了一套难以辨别的闹事发言。
在模仿闹事业主的过程中,年轻人得以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以戏仿的方式反讽,在社交媒体大胆“开麦”。
(网友二创制作的业主群闹事头像)
然而,换上闹事头像的年轻人真的能“肆无忌惮”一回吗?
实际上,“反串”所进行的模仿只是对“闹事业主”的夸张式再现,并非年轻人希望借助此类头像主张“闹事”表达,在模仿反讽中,他们对此类头像及背后的生活方式表示着否定与抨击。
而无论是闹事头像还是经典发言,戏仿业主的调侃过程已然折射出年轻人与这部分中年群体间无法弥补的代际鸿沟。
(豆瓣“我发现个规律”小组中网友的投稿)
真实使用头像者中部分群体的指责说教与无理取闹在与头像绑定后,被不断放大。年轻人更向往不被定义的生活,对待事情往往有着灵活的多元判断。延伸至现实生活,这种无法相融的理念逐渐形成某种他追,他逃的局面。
于是,彼此之间形成无法突破更难以外化的理念沟壑横亘在两种人群之间。
“在群里闹事”,一种向外批判,向下索取的理念浮出水面;“反串”饰演,一次对外演绎,对内呈现的反讽戏仿悄然上演。
巴赫金曾说,“狂欢节式的戏仿远非近代那种纯粹否定型的和形式上的戏仿,而是具有积极再生的重构意义”。
闹事头像及有关表达渐渐从被标签化归类的过程转变为解构与重塑的阶段,头像与文本元素作为梗被融入到更多年轻人的反讽表达之中。
他们以闹事口吻表达对年轻人喜好的不满,实则传递出他们希望被正视与理解的心态,借助他者话语,年轻人在戏仿表达中实现某种自我生活理念的播撒。
或许这种播撒仍停留在年轻化的群体内,正如彼得斯所说,“不同群体的交流间充满沟壑”,呈现出一种单向的诉说路径。但当年轻人在反串饰演闹事业主时,他们仍在解决与自我相关的矛盾命题。
一次追寻,逸出人生重复的轨迹
真实世界中被归类的生活重复着,在相似的头像使用中流经无数人真切的生活经历;虚拟网络中被模仿的闹事业主上演着,在他者话语表达中诉诸代际间的理念鸿沟。
在真实与虚拟间,头像作为符号,关联起形象、生活与特定群体的理念,串联起现实中某种可见的相似人生轨迹。
于是,在戏仿之外,有评论认为大规模的反串饰演是年轻人对于“厌婚”、“厌孩”的集体表达。
(有网友分析业主头像被讽刺的原因)
但此观点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将年轻人与“业主群闹事头像”进行简单对立,没能察觉他们对于头像及背后讽刺的深层含义。
事实上,透过被标签化归类的人与生活,再到网友发起的反串戏仿,我们看到被困在固定场景中愈陷愈深的闹事业主;同样也看到年轻人在完成对他者的解构后,正努力实现对现实可见重复人生轨迹的反抗。
视线内,闹事业主个体似乎也本应有着更多可能。
“四十岁依然是闯荡的年纪”,有网友晒出父母考上研究生的帖子,评论跃跃欲试,鼓励自己的长辈走出家庭,转换视角,尝试以体验者的身份领略不同的风景。
(毕业季,一位备受瞩目的研究生)
然而多数人并不幸运,“必须”承担的家庭职责与社会规训一次次困住他们,选择交出部分自我,他们在与孩子、父母、伴侣的拉扯中变得咄咄逼人、面目全非,最终成为典型头像里的模样。
“长大后,我不愿再成为这样的你们”
(网友分享中认为“应当自由地选择一切生活”)
如果说过去按部就班的观念浸润着一代人,促使他们围绕既定家庭命运,日复日的劳作,将全部奉献给头像中的“家庭共同体”。
那么在今天,许多年轻人已然不再囿于循规蹈矩的作文叙事,取舍部分自我以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再用上相似的头像,活成如出一辙的人生,重复闹事业主正经历的一切。
(网友@汤汤好梦绘制的漫画:“重新养自己一遍”)
曾经无数个重复轨迹在许多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中被打破。将自我感受前置,关切自己真实喜爱的,却依旧以理性的方式约束自我,并“不闹事”;用更科学的观念应对为人处世,不失感性与温度,也“不怕事”。
在既定可见的轨道外,他们不让渡自我的主体性,正追寻着自身的最大可能性,使用难以被定义的“头像”,让自己的生活不被轻易归类。
毕竟,“我之于我”的定义,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抓马扣叔.《换业主头像,过戏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