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以来已有十年时间。十年间,这个超级工程为沿线7省份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了超765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
南水北调已经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项工程跨越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过程。记者结合官方公开资料,梳理还原这一历史进程。
2024年5月,航拍河南郑州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图/IC photo
提出战略构想
纵观历史,水旱灾害始终是困扰中华民族发展的难题。历史上,我国北方地区旱灾频发,遇到严重旱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从长江引水接济黄河的设想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战略构想由此提出。
次年2月,毛泽东在视察长江时再次谈到南水北调问题,称“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之后5年,南水北调的查勘情报和调水方案一直在推进中。1958年2月,毛泽东把治理长江和南水北调的任务交给了周恩来。
1958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正式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为将来南水北调预留通道。同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这是“南水北调”一词首次正式见诸中央文件。
1958年9月1日,在丹江和汉江交汇的丹江口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此后,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困难,丹江口水利枢纽不得不分期建设。196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丹江口大坝初期规模正常蓄水位定为157米,坝顶高程162米。
探讨南水北调东、中线技术可行性
“文革”期间,南水北调前期论证被搁置。1972年华北地区发生大旱,国务院于1973年7月召开北方17省、直辖市抗旱会议后,水电部组成南水北调规划组,研究从长江向华北平原调水的近期方案。
水电部主要研究了引黄济卫。但是,黄河引水量太少,只能作为解决缺水的过渡性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还得从长江调水,遂组织开展研究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水电部选择以东线作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并以京杭运河为输水干线送水到天津作为东线近期工程的实施方案。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同年10月,水电部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研究。
1980年10月3日至11月3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大学协议,联合国官员及联合国大学8位专家,与我国水利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共60多人对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进行考察。经过考察和讨论,专家们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技术上可行。联合国专家建议在经济和环境方面补充研究南水北调有关问题。
对外公布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1980年、1981年,海河流域连续两年出现严重干旱。国务院决定:官厅、密云水库不再给天津、河北供水,临时引黄接济天津,加快建设引滦工程。国家计划“六五”期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1983年2月,国务院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并下发《关于抓紧进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在这个阶段,江苏省结合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初步建成江水北调工程体系。
1988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对国家计委的报告作了批示:同意国家计委的报告,南水北调必须以解决京、津、华北用水为主要目标,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
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1995年6月,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71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问题。李鹏在会上指出,南水北调是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一定要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1996年3月,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
世纪之交,北方地区再次发生连续严重干旱,天津被迫实施第六次引黄应急。社会各界迫切希望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2000年9月2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听取水利部南水北调有关问题的汇报,提出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按照新的要求,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2001年,中国向世界正式公布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总体规划批复,明确中国大水网格局
50年来,技术层面上,各方面专家先后提出了100多个南水北调工程技术设想与方案。仅总体规划阶段,参与的科技人员就达2000余人,参与单位除水利系统的10个规划、设计和科研单位外,还有国务院有关部委的14个科研教育单位和沿线7省(市)及44个地级市政府的水利、建设、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
相关主管部门先后举办95次专家座谈会、咨询会和审查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30人参与其中。参与论证的专家学者,涉及水利、农业、地质、环保、生态、工业、工程、经济等学科专业。
在反复分析比较了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形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大水网。
这样的总体规划,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的地势、山脉、水系、水土资源分布状况和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构建的,可基本覆盖我国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有利于安全、高效、经济地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对协调北方地区东中西部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工。次年12月30日,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