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神奇的对角线

1935年,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按照中国人口密度格局,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大致呈45度的对角线——黑河—腾冲线(当时名为“瑷珲—腾冲线”)。后来,为了纪念胡焕庸的贡献,人们又将这条线称为胡焕庸线。那么,胡焕庸线有多了不起?又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图片

在四川省成都市遥望青藏高原的雪山,胡焕庸线两侧的自然差异一览无遗(摄影 / 姚逸飞)




图片


纯人工绘制



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重大的地理发现,完全是胡焕庸手工绘制,然后通过人工“大数据”算出来的。

据胡焕庸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均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4.75亿人,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从而发现胡焕庸线,测算出线的东南半壁以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而西北半壁,拥有64%的土地,却仅供养4%的人口。

胡焕庸线发现后,我国的幅员面积几经变化。但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线东侧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93.5%,线西侧人口占比为6.5%,与胡焕庸首次统计结果相差并不大。

图片

胡焕庸线以东的蜀南竹海(摄影 / 杨建)

图片


不是线 而是一系列山脉

形成的分界带



事实上,胡焕庸线并不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线,它更多表现为一种围绕着一个条带两侧产生的一系列地理人文现象。

由于这条线还刚好介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蒙古高原与东部平原之间,它同时也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的分割线。

从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到西南部的横断山脉,在组成胡焕庸线的系列山脉中,西南端横断山最出乎意料,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突然转为南北走向,好像是有意配合,让胡焕庸线在西南端得以完美收尾。

图片

云南省腾冲市的腾冲 - 瑷珲主题公园建筑雕塑(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图片


仍存在着的“胡线”定律


近年来,不断有人发现胡焕庸线的神奇之处。

例如,这条线还是路网分界线、雾霾分界线、旅游资源分界线等。但凡能够想到的自然资源,基本皆因这条线被定格出差异。

图片

 胡焕庸线以西的甘肃省张掖彩色丘陵(摄影 / 杨建)

胡焕庸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与现实考量,其蕴含的人地关系哲学仍然值得深思。我们期待,在未来,无论南北东西,广袤国土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共享繁荣与发展。










撰文 | 李忠东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张丽涵 


运营编辑 | 张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