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及时救 数字赋能让社会救助提温度 | 大省挑大梁·民生保障

图片

今年,“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发布上线。这是一次数据要素在场景应用上的创新,更是迈出提升全省社会救助服务效能的重要一步。作为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进行动态监测、主动预警的平台,截至今年12月初,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已汇聚数据总量超过19851万条,将192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累计发布预警超75万人次,早发现、及时救,数字赋能让困难群众更快感受到救助的温暖。

一个平台,汇集28个部门77类数据

近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来到山东省民政厅。蓝色屏幕上,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上,正即时显示着低收入人口的各类数据。

山东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张立法介绍,信息平台由“一库四系统”组成,即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和监测预警、“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民政救助、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四个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贯穿了“政策找人、主动发现、精准画像、无感认证”等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理念。目前,平台可实现多维度监测预警,根据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情况形成个性化的数据标签,通过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将预警数据下发至乡镇(街道),基层工作人员线下“铁脚板”摸排核实,确保符合条件的预警对象可以及时纳入保障。

张立法点开一条红色预警人员的信息介绍:“我们每个月都会对医疗自付费用进行监测,预警程度一栏显示为红色的人员,是通过大数据比对后,按照相关标准他存在因病致贫或者返贫的可能,需要基层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实的医疗自付费用数据。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在进行初步核查时,看他是否符合救助条件,并可以告知其相关救助政策。”据悉,自平台试运行以来,已累计发布预警超75万人次,已核实处理超73万人次,经基层排查与核实,累计将近3万名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等救助范围,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救助。

依托信息平台,山东省民政厅在全国率先打造了省级“核对资源域”,将省级共享的28个部门的77类数据源整合,统筹一体,实现了线上一键核对。同时将省“慈善救急难”业务系统嵌入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按照群众帮扶需求和慈善组织设定的帮扶条件自动匹配资源,推动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精准衔接,充分发挥慈善作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精准送到困难群众手上,实现了精准化匹配资源。

动态及时 数字为基层装上发现困难群众的“千里眼”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了各职能部门救助信息的无缝对接与高效联动。通过对民政、乡村振兴、医保、残联、教育、人社、卫健、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验算分析,可以迅速捕捉到因病、因学、因残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潜在困难,对出现风险的家庭自动“预警”,让之前的“人找政策、群众跑腿”变成“政策找人、数据跑路”,让“无感救助”可感可及,为基层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工作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落实精准救助工作的写照。

图片

东营区民政局走访低收入人口

2024年4月初的一天,东营市史口镇民政办主任张彩霞在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的预警信息提示进行逐条分析处理时,一条姓名为杨文斌医疗支出5万元的信息出现在眼前,她立刻与陈家村村委联系。经核实,杨文斌几年前感染继发性肺结核、奈多药肺曲霉菌病等多种疾病,已连续5个月在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治疗。当月中旬,史口镇民政办就为杨文斌发放了3500元支出型临时救助金,随后启动“一事一议”,再次给予其7900元的“救急难”专项基金救助,累计救助11400元。

在这次暖心的救助中,信息平台为基层“铁脚板”走访排查提供了精准的指引,将发现困难群众的过程由原来的线下四处走访,转变为“线上大数据预警+线下铁脚板摸排”相结合,充分发挥了防“漏保、漏救”的作用。最终,以其“监测预警数据全、动态比对发现快、核对结果信息准、基层工作效率高”优势,为困难群众建立“一户(人)一条救助链”,更为“物质+救助”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片

打破信息壁垒 部门联动形成高效救助闭环

28个部门的77类信息并非各自独立,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让可用资源及时被纳入到救助中来。

1968年出生的吴传礼是滨州市胡集镇人。一家四口人中,吴传礼因脑血栓后遗症导致肢体二级残疾,是低保人员。妻子在家务农,支撑家庭。两个女儿均在外地上大学,家庭负担较重。胡集镇民政部门通过省低收入平台监测预警数据,及时发现了吴传礼的家庭困境。随后与相关部门联动,为他提供了在村中保洁的公益性岗位。岗位每月836元的工资,虽然不算丰厚,但对于他们一家来说,却是雪中送炭,更是生活的源头活水。

在这个过程中,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衔接资源作用。民政部门掌握着低保家庭的信息,通过省低收入平台监测预警数据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变化,而人社所则负责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从发现吴传礼的困难,到为他安排公益性岗位,涉及民政、人社、村集体等多个环节。信息平台的建立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民政的需求、人社的资源有机整合,不仅实现了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更是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救助闭环。

这样的救助闭环针对不同困难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救助方案。对于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和低保人口,也可以通过相似途径,实现救助与就业、救助与慈善的有机结合。

数字救助的基层探索 烟台一件事准确办集成办

在烟台市,立足提升困难群众便利指数和幸福指数,依托数字赋能,烟台民政创新开展了以线上“集成办”和线下“主动帮办”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服务改革实践。

图片

烟台市抢抓信息化变革契机,聚焦救助资源分散等痛点堵点问题,从社会救助申请、审核、确认等关键环节出发,全方面整合优化困难群众申办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全方位加强数据共享应用,全面开展“申请困难人员救助”主题集成服务,推动困难群众7件关联事项“一网通办”、14类低收入人口“精准核对”、3项保障待遇“静默认证”,形成社会救助数据开放共享、部门协同的局面,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便捷办、准确办、集成办,有效提升了救助服务效能。

今年年初,通过对“市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和“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中残疾、生存、户籍、疾病、教育等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关联分析和综合评判,福山区清洋街道的工作人员发现在2023年2月至12月期间张亮自负医疗费用超过9万元,加之还有在校读书的孩子要抚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街道工作人员立刻来到对方家了解生活情况,并按照主题集成服务要求,协助其按照“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告知、统一反馈”的事项流程便捷完成救助申请,并通过辖区救助顾问团队,对接慈善资源、社工和志愿服务,跟进个性化服务,以数字媒介为有救助需求的群众打通了既便捷又精准的救助渠道。

润民生、暖民心,山东民政让数据的奔跑在社会救助中发挥能量,也成就了救助的速度。依托信息平台的搭建,精准发现、及时救助,数字时代的光芒正温暖着山东困难群众的家庭。(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受助者均为化名)

记者:刘杰 编辑:吕冰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