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海 | 当《千字文》转为简体之后

图片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册页。故宫博物院藏。

《千字文》是著名的蒙学读物,据传是南朝人周兴嗣所撰。根据《太平广记》卷207的说法,起因是梁武帝为了教诸王学习书法,让人在王羲之遗墨书迹中拓出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又因其零乱没有次序,便吩咐周兴嗣,让他用此千字编出一篇韵文。周兴嗣绞尽脑汁,仅用一个晚上就编好了,可是他的两鬓及头发也在一夜之间变得花白。《千字文》不仅是蒙学读物,也是练习书法的绝佳材料,因为它的1000个单字都不重复,所以历代书家纷纷临写,保存至今的作品也有很多,而《千字文》各类字帖前的作者署名,一般都是“梁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反映的就是这一史实。

我小时候没有学过《千字文》,因为那时候不兴这个。第一次接触《千字文》,其实已经是我三十多岁,工作好几年之后的事了。接触稍多之后,因其文字朗朗上口,便断续地背了一些,对其内容多了一些了解。再到后来,如果偶尔写毛笔字消遣,也会照着《千字文》来临摹。一切都很平常,直到我遇到简体字的《千字文》,由于网络上的素材、市面上的出版物都有不少,才发现里面有一点儿问题:这是因为在变为简体之后,原来在《千字文》里不重复的字,现在竟变成了同样的字。先是发现了一组相同的字,后来又发现了第二组、第三组,乃至更多。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缘故,我对文字的敏感度可能比一般人稍高一些,于是索性把《千字文》彻底查了一遍,最后竟然发现了八组这样的字。前段时间,中国版协新闻出版文字规范化工作委员会召开年会,我在会上作了一个报告,主题是简体字古籍出版物的规范用字问题,里面提了一下《千字文》中的这个问题,当时我还只发现了五组字。近日我又花了一点时间,穷根究底,写成本文,目的是把彻查简体《千字文》发现的重字现象分享出来,我想这对于社会大众了解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特别是一对多的情况,提高识别能力,进而规范使用汉字,应该都有一些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繁体字的《千字文》版本非常多,以哪个为标准呢?我参考使用的是赵孟頫书写的两件《千字文》作品,一为行书,一为楷体与草书并列,现在均藏于故宫博物院。之所以选赵孟頫的作品,一是因为他的时代比较早,二是因为他酷爱以《千字文》为习字素材,他曾在一卷《千字文》书法作品中自题:“仆二十年来,写《千字文》以百数。”因此,赵孟頫写的《千字文》是有代表性的。经过比对,赵孟頫的这两件《千字文》作品,文字完全相同。

下面我依次列出《千字文》在简体字中相同的字,并稍加解释。每组字中,以在《千字文》中出现靠前者为序排列;所有八组字中,同样是依在《千字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简体字后,用括号注出它原本在《千字文》中的繁体字,简体字与繁体字相同的则不作括注。

1.雲和云

“云(雲)腾致雨”,本字为“雲”,是指天上的云彩、云朵。

“禅主云亭”,本字为“云”,这里云亭是云云、亭亭二山的合称,均为泰山南侧支脉。在繁体字环境中,“云”更多是指言说,如子曰诗云、人云亦云等。

2.崐和昆

“玉出昆(崐)冈”,本字为“崐”,亦作“崑”,指昆仑山时,古籍里一般写作“崐”或“崑”。“崑”字也多见于人名,如朱伯崑。

“昆池碣石”,本字为“昆”,“昆池”这里指昆明池。

3.巨和鉅

“剑号巨阙”,本字为“巨”,巨阙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宝剑名之一,相传为欧冶子锻造。

“巨(鉅)野洞庭”,本字为“鉅”。作为地名的巨野、巨鹿,在古籍里写作“鉅”,另外“鉅”还指一种坚硬的铁,用于制造武器。

4.發和髮

“周发(發)殷汤”,本字为“發”,周发是指周武王姬发(發)。

“盖此身发(髮)”,本字为“髮”,指头发。过去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广告,是请周润发为某洗发护发用品做广告,虽然很巧妙,在简体字环境下没有问题,但是回到繁体字中,比如到香港,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就有点莫名其妙了,不知发哥本人在接这个广告时作何感想。

5.絜和潔

“女慕贞洁(絜)”,本字为“絜”,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它既是“洁”的异体字,也可作为规范字用于人名,如老舍的夫人胡絜青。

“纨扇圆洁(潔)”,本字为“潔”,作为“洁”的繁体字,意为清洁、洁净。

6.實和寔

“策功茂实(實)”,本字为“實”,是“实”的繁体字,在这里意为事实。

“多士实(寔)宁”,本字为“寔”,是“实”的异体字。古籍中“寔”多见于人名,如东汉有崔寔、陈寔。

7.并和並

“百郡秦并”,本字为“并”,此句意为众多的郡国皆为秦所兼并。作兼并、吞并这个意思讲时,古籍里多写作“併”。

“并(並)皆佳妙”,本字为“並”。作并列、并且等意思讲时,古籍里多写作“並”,有时也作“竝”。“竝”字甲骨文中就有,像两个人并排站立的形象,非常好记,后来省写作“並”。

8.慼和戚

“戚(慼)谢欢招”,本字为“慼”,意为悲戚、哀伤,今作“戚”。

“亲戚故旧”,本字为“戚”,指由血缘或婚姻结成的亲属关系。戚也是姓氏,名人有戚本禹、戚务生。戚务生曾任中国男足主教练,1997年因为带领男足冲击法国世界杯失利而引咎辞职。当时听到民间有个说法,认为中国主教练姓戚,寓意就不吉利,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另外,姓戚的戚,和悲戚的戚(慼),在繁体字里本来就是两个字,绝大部分球迷根本分辨不出来。

以上是对8组字的简要区分,因为在简体字中,它们写法一样,容易混淆,所以指出它们的本字与意义的不同,还是有一些必要的。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千字文》中的一些字,其原来的繁体字写法,与转为简体后的字,在古籍中原本是两个字,意思原不相同,虽然它们没有在《千字文》中同时出现,而是只出现了其中的一个,但是稍稍指出它们的不同,也还是有意义的。比较常见和重要的有这样几组字:

1.餘和余

“闰余成岁”的“余”,本字为“餘”。“餘”意为多余、剩余,今简化作“余”。人名如田余庆,如果作繁体,就要作“田餘慶”。古人中多有叫“余庆”或“庆余”者,出典是《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字在古籍中是第一人称代词,如“余一人”,同时也是姓氏,《千字文》中未见。

2.薑和姜

“菜重芥姜”的“姜”,本字为“薑”,是葱、姜、蒜之类的蔬菜,今简化作“姜”。作为姓氏的“姜”字,《千字文》中未见。

3.鹹和咸

“海咸河淡”的“咸”,本字为“鹹”,赵孟頫写作“醎”。表示咸味的“鹹”字,今简化作“咸”。古籍中另有“咸”字,意为皆、都,成语有少长咸集。《周易》中有咸卦,鲁迅小说里咸亨酒店的名称即出自《周易》。此“咸”字《千字文》中未见。

4.剋和克

“克念作圣”的“克”,本字为“剋”,在这里意为克制、克服。作攻克、相生相克讲时,也多写作“剋”。克意为能,如克勤克俭,以及表示重量时,不能写作“剋”。《千字文》中未见“克”字。

5.谷和穀

“空谷传声”的“谷”,本字为“谷”,意为山谷。古籍中另有“穀”,指谷物,又有复姓穀梁,今简化作“谷”。古籍中有“不穀”一词,是诸侯的谦称。地名中如有“谷”字,需要鉴别其原来作何字,如山东阳谷,在古时是作“陽穀”。《千字文》中未见“穀”字。

6.鬱和郁

“宫殿盘郁”的“郁”,本字为“鬱”,赵孟頫写作“欝”,意为茂盛、葱郁,今简化作“郁”。今广西玉林,在古籍中本来作“鬱林”,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简化字时,直接改作了“玉林”。笔画确实是减少了,但是从文字上已经完全看不出与古代的传承关系。古籍中另有“郁”字,意指香气浓烈,名词如馥郁、浓郁、郁金香等,又作姓氏,如郁达夫、郁钧剑。《千字文》中未见“郁”字。

7.陞、昇、升

“升阶纳陛”的“升”,本字为“陞”。“陞”一般指等级、官阶的升高。作一般意义上的提高、升高意义讲时,多作“昇”,如泰山有昇仙坊,但有时在古籍里也作“升”,区分并不严格。但是在表示容量单位如斛、斗、升时,一定要作“升”,不能写成其他字。另外就是人名用字,一定要尊重其本来用字,如宋朝人毕昇、明初的人物朱升、近现代学者冯家昇及杨联陞,日本人仁井田陞等,需要各自名从主人,不能含糊。《千字文》中只有“陞”字。

8.於和于

“治本于农”的“于”,本字为“於”。这两个字的区分比较复杂,非几句话能够说明,建议读者查字典和工具书解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专有名词“单于”,地名“于阗”,以及复姓中的淳于、鲜于,都是作“于”,不能写作“於”。

9.幾和几

“庶几中庸”的“几”,本字为“幾”。在古籍中,“几”读为基,指几案,成语有窗明几净。“幾”则有两个读音:一读挤,表示数量词几个或不确定的数目,二读基,意为几乎、差不多。庶几就是这个意思。《千字文》中无“几”字。

10.後和后

“嫡后嗣续”的“后”,本字为“後”,在这里指后代。与“前”或“先”相对应的“後”字,既指时间上的后来、后代、后续,也指空间和方位上的后边、后面。古籍中另有“后”字,如皇后、太后、后妃,先秦两汉时也指君主,《史记》等书中还有后土、后土祠。《千字文》中无“后”字。

限于篇幅,就列这10组字。

最后想说,《千字文》历来是儿童的识字课本,阅读的同时可以受一些文化启蒙。我们今天拿它来作一些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分,应该说也是回归到了识字的根本用途上,所论非常简略,点到为止,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张继海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