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8运输机到空警500预警机 走进陕飞一起见证中国特种飞机研制的“争气路”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陕西汉中报道

1975年12月29日,由陕飞研制的我国第一架中程中型运输机——运-8-02架机首飞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自行研制大中型飞机的历史。

多年来,陕飞成功研制出多型号特种飞机,被誉为“中国预警飞机摇篮”。

图片

空警500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

12月6日-7日,封面新闻记者跟随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2024年航空工业“国企开放日”媒体团走进位于陕西汉中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简称“陕飞”),在这里了解中国特种飞机诞生的故事。

活动期间,10余家主流媒体参观陕飞三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访研制特种大飞机的数字化生产线,观看航模飞机特技飞行表演;在主题座谈会上,来自陕飞的副总工程师、全国劳模、青年职工等嘉宾还分享了关于特种飞机诞生的精彩故事。丰富多彩的行程中,有3个故事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图片

媒体团参观陕飞三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事一

“行军床”文化

共同见证了航空人航空报国的博大情怀

当日上午,记者一行人跟随讲解员来到一处厂房门口,这里就是当年运八-02架运输机诞生的地方。此刻,伴随着阵阵铆枪声和气钻声,属于陕飞人的故事徐徐展开。原来,在这个厂房里一直流传着一个“行军床”的故事,如今它已经变成了航空人为之敬佩的一种职业精神。

1990年,陕飞吹响了决战运-8气密型飞机的号角。时任厂长、气密型机研制总指挥的严光明,一想到如果飞机产品技术没有根本性的突破,陕飞的命运将会在他这个厂长手中沦陷,强烈的使命感催生了他内心强大的动力,无论再艰难也必须拿下这个项目。

图片

运八02架机总装完成即将交付试飞厂

为确保飞机年内实现首飞,严光明带上行李住在了部装厂房,与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并肩作战。那时候工厂条件十分艰苦,还没有配备行军床,只能找块木板或草席铺在地上当床板。日复一日的工作,争分夺秒,终于在1990年12月17日,运-8气密型机首飞上天,这不仅为运-8飞机系列发展奠定基础,更拓宽陕飞的发展道路,陕飞也由此重获新生。

就这样“行军床”成为一种精神传承至今。21世纪之初,陕飞接到了“空警200”预警机研制任务,该项目被陕飞人称为“生命工程”。2002年“十一”期间,为争取该型机早日立项,“空警200”预警机总设计师欧阳绍修带领飞控各专业十几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方案论证组。为争取时间,他们从家里搬来行军床,拿来被褥,购买了方便面、微波炉,通宵达旦地投入工作。

图片

空警200

2004年底,飞机交付试飞厂进入地面调试阶段,面对12月18日才接到飞机,次年1月14日就要完成调试任务并实现首飞,实在是时间紧急、任务紧迫,而此时,作为试飞厂厂长苏文涛已和职工们在寒风凛冽的机场上连续奋战了二十四个日夜,没有时间回家,更没有时间与亲人团聚。

图片

空警200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

在“空警200”预警研制的600多个日夜里,正是许许多多奋战在飞机设计、工装、零件、部装、总装、试飞等科研、生产一线的陕飞人,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创造了二十个月实现首飞的奇迹,铸就了“激情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而安放在科研、生产现场“行军床”,也共同见证了陕飞人航空报国的博大情怀。

故事二

从草棚子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单纯想争口气!”

走出厂房,一位在陕飞工作数十多年的老员工笑着说道:“我们的运-8啊,是从棚子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时间回拨到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陕飞的工厂就是从搭建草棚子开始的。出生在1951年的杜根成,曾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公司原15车间主任。说起这段故事,他深有感触。

图片

草棚厂房

那个时候,陕飞刚刚开始工厂基建,并不具备生产条件。然而,为了让运八02架飞机尽早上天,大家都是自己砍柴搭草棚建造车间。当它成功实现首飞时,老陕飞人总喜欢开玩笑地说,这是“草棚子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要想让这只‘金凤凰’在草棚子里出生,别提有多难。”杜根成回忆道,运-8飞机转厂工作全面铺开后,急需用的两个厂房却是一个空壳,风、水、电、暖设施均未动工。车间副主任杨世灿是女同志,她带着职工爬上房顶治漏。

图片

运八02架机试飞成功

没有焊枪,一位老师傅就跑遍汉中地区的十几个厂,从借来一把旧焊枪到分解测绘出图,试了一次又一次,好不容易造出十几把焊枪又不会用,又得到兄弟厂从头学起,后来不仅焊工学会了,就连铆工、文书也学会了。为了给地面、地沟铺瓷砖,热处理工袁作安主动要求熬沥青,从点火、添柴、熬沥青,再到肩挑一担担滚烫的沥青送到现场忙到深夜,衣服烤焦了、皮肤烫伤了、眼睛熬红了,他从未吭过一声……

杜根成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单纯想争口气!”白天、晚上大家连轴转,饿了从食堂带个馒头填一填肚子,困了躺在厂房里睡一会儿。“在我们的时间表里,只有年底运八上天的总进度。”在型架安装和组合件铆装阶段,动员大家休息也成了难题,领导只好采取停风断电的强制手段。

图片

工人在搭厂房

说起这段故事,杜根成脸上始终洋溢着一股自豪。1975年12月29日10时,当这架飞机成功实现首飞时,杜根成刚刚24岁,如今他已满头白发。回忆起首飞的那一天,在寒风呼啸中,骑着借来的自行车跑了十几公里才赶到飞行现场的那个场景,他依然觉得热血沸腾。

故事三

陕飞副总工程师魏秦华:

“把飞机平安送上蓝天,我一直充满信心”

“我是汉中人,我在城固机场边上长大,小时候经常看到飞机起飞,我就觉得那么大的家伙从机场一会飞起来了,一会儿降落,很震撼很威武,那种向往蓝天的梦想扎根心底。”在当天下午的主题分享环节,陕飞副总工程师魏秦华分享了自己的筑梦蓝天的故事。

高考那年,父母想让魏秦华报考铁路学校,但他一心想考西北工业大学。父亲问,考不怎么办?他说考不上就回家种田。1986年魏秦华被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录取,开始追逐梦想。

图片

陕飞副总工程师 魏秦华

1990年魏秦华进入陕飞工作,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他参与了运-8系列飞机的改特种机,解决了飞机的“粮食问题”——发动机动力问题。此后,陕飞开始对运-8飞机进行改进改型,拿下了运-8海上巡逻机、运-8无人机母机、运-8J警戒机等一系列升级改进的“争气机”。

进入21世纪,陕飞一鼓作气,研制成功电子对抗侦察机、电子侦察机、远距离支援干扰机、指挥通信机、心理战飞机等特种飞机,填补了我国特种航空装备空白,被誉为“中国预警飞机摇篮”。如今的陕飞已具有完备的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了运-8、运9战术运输机和特种机两大系列、40余种型号的产品谱系,不仅装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还满足了国内邮政航空、民航市场的需求,同时出口海外多个国家。

说到这里,魏秦华想起了一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空警-200首飞的前一天,时任董事长胡晓峰跑来找我,他问:‘小魏明天早上首飞,你们说到底行不行?能不能飞?’我回答他:就是干到通宵明天也要飞,我记得那天从凌晨一直持续到早上七点,我们才把最后一个故障排完。当天飞机顺利上天,所有人热泪盈眶。”

把飞机平安送上蓝天,魏秦华一直充满信心。他说,这份信心的背后是航空人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