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预计有6000万件棉服从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往全国各地
“小棉袄”如何闯出新赛道
近日,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葫芦园加速度研学基地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棉服走秀正在上演,走秀的模特既有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也有热爱文艺表演的“妈妈团”,他们虽没有专业模特精湛的表演水准,但是也将棉服穿出了时尚感。
随着冬日到来,聊城棉服产业迎来了产销旺季,聊城市东昌府区聚集了100多家棉服经销商、160多家棉服加工厂,从业人员8万余人,预计今年将有6000万件棉服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销售额达18亿元。
从模仿开始出圈
在聊城香江市场一期金海西街,聚集着形形色色的棉服销售门店,每个门店背后都关联着几个甚至十几个服装加工厂。聊城梦虹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中山是一名老服装人。15年前,张中山接到河北客商带来的一件当时市面上爆火的超轻羽绒服,问其能不能改造成同款式的棉服?张中山根据超轻羽绒服的样式进行打版、制作样衣,从此开启了聊城棉服产业细分赛道。
“第一年生产的棉服一抢而空,第二年香江市场上就出现了十几家经营棉服的批发商,到了2013年发展到了六七十家。”张中山回忆道。
如今,张中山几十平米的门店带动了13个服装加工厂和二百多名工人。每次选定好棉服款式,便小批量制作出来样衣,拿给二级批发商进行试水,一旦客户反馈良好,即可进行大批量生产。这种“龙头+卫星工厂”发展模式,让聊城棉服迅速占领市场。
为了扩大产能,2016年,张中山投资104万元购买了14台模板机和一台充棉机,开始批量生产梭织超轻棉服。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一件梭织超轻棉服的利润从一件三块钱降低到一件五毛钱。2019年,他果断调整方向,转向了针织棉服的生产和销售。“像这种针织棉服手感柔软,又有弹力,居家穿着轻便舒服,很受市场欢迎。”张中山指着店内悬挂的不同花式的针织棉服说。他又投资70万元重新购置了针织棉服的生产设备。如今,凭借每年一百多万件的棉服销量,张中山已经是聊城棉服产业产销量最高的商户,他所经营的“梦虹豆”品牌棉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二级分销商。
从代加工到叫响自有品牌
作为聊城“鲁派”棉服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东昌府区侯营镇随处可见服装加工企业的招工信息。侯营镇现有服装加工企业一百多家,多数以“庭院经济”的形式遍布全镇64个村,村村都能听到缝纫机转动的声音。
在34岁的任凤云看来,这是一个被“宝妈”和“宝奶奶”托起来的产业。任凤云是侯营镇于营村云海服装厂的创始人,2015年她在婆婆的鼓励下开始试水棉服代加工。“一开始购置了4台缝纫机就在自家院子里干,然后自己去香江市场找商户对接,拿着样衣让老板们亲眼验货。”任凤云回忆道。跟随任凤云从事棉服加工的多数都是需要照顾老人、孩子,又不能外出打工的年轻妈妈和奶奶。目前,整个侯营镇从事棉服加工的妇女有六千多人。
棉服代加工受制于下游市场商户,订单多的时候需要工人加班,订单少的时候要给工人放假,利润稀薄。去年年底,任凤云决定打出自己的品牌,注册了“町贝思”服装品牌,自己开拓棉服市场。
“预计今年能完成50万件的棉服产量,同时实现全部自产自销,利润比代加工提升了一大截。”任凤云告诉记者,这其中,电商渠道分销了一半的产量。
“下一步想自己把电商做起来,紧缺的就是专业的电商人才,希望能有专业的团队来帮助我们走得更远。”任凤云说。
政府搭台让企业唱“主角”
纺织服装产业是聊城的传统支柱产业,是聊城市十二大产业链之一。如何进一步擦亮棉服产业聊城品牌,推动“小棉袄”形成大产业?
2022年7月,聊城市纺织服装产业联盟成立,茌平区东旭制衣厂创始人谢鹏当选聊城市纺织服装产业联盟秘书长。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婴童棉服生产的经营者,谢鹏认为聊城棉服产业迅速崛起得益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现在棉服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人才资源。
“我们需要大量的纺织服装产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设计师、打版师更是稀缺。除了引进优秀的人才外,也要加大对服装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稍微复杂新颖的款式,我们的工人不会做,也不愿意做。”谢鹏说。
近年来,聊城市工信局、商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也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今年8月30日,首届山东·聊城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棉绒服供应链对接会举办,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10月29日,聊城市纺织服装产业联盟邀请业内知名设计师王笑石、田增年来聊城调研,并与设计师签订了框架协议。
同时,东昌府区侯营镇整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900余万元,在侯营镇于营村高标准建设于营棉服加工产业园,近期将投入使用。今年,侯营镇还制定了《侯营镇棉服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3年)》,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本地企业,促进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与集群发展。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