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8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邱盛林 陈协明 李霖昊)在光泽县寨里镇儒州村上茅坪,有一对返乡创业的夫妻——李飞和王晓娜。李飞出生在儒州村,2000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天津、厦门等地工作。2020年,他们俩从厦门返乡创业,利用自家房子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一头扎进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几年过去了,如今他们的生意经营得如何?小山村能否让他们扎下根来?
日前,笔者来到上茅坪王晓娜和李飞的“霖家小院”,被这里红火的场景和极具吸引力的氛围所感动。刚到闽赣边界考察旅游资源回来的王晓娜有些兴奋地说:“别小看上茅坪这个小村子,只要能坚持,这里就是创业的沃土!”
拾捡乡村的“卖点”
“霖家小院”时常门庭若市,他们是如何让门前的车流和人流在此停留的?王晓娜说:“这得从拾捡乡村的‘卖点’说起。”
如今,偏远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进了城,村里只剩些年纪较大的留守村民。农村人有“能动就闲不住”的好传统,见田闲着就种水稻、种地瓜、种菜,粮食多了就养鸡、养鸭,见山上野茶树抽嫩叶了就采茶叶,见笋出土了就挖笋,初衷都是“自己吃”,量虽不多,但也有些剩余。
“这‘剩余’就是乡村的‘卖点’。”王晓娜说,“能把周围村庄的‘剩余’一两斤不嫌少、几千斤不嫌多地收购起来,在门口路边建个小卖部,让从门口经过的车和人停下来捎带去,这是多好的事啊!”于是,“霖家小院”大门前的公路边便出现了一个摆满各类大米、地瓜、地瓜粉、土鸡蛋、土蜂蜜和各类时令瓜果蔬菜的农产品店铺。
“剩余”的有处卖,能换成零花钱,村民种养的热情也就点燃了。头年卖“吃不完的”,次年就卖“对口生产的”,产量增速最快的当数粮食和地瓜,多了也不愁,粮食用来酿米酒、打糍粑,地瓜就加工成淀粉,加工剩下的米糠和地瓜渣就喂猪,猪一多就建沼气池,用沼气煮饭,用沼水浇菜。据李飞初步统计,去年一年,“霖家小院”花了6万多元用来向周围村民收购农产品。
填补乡村的“买点”
夜幕降临,“霖家小院”里却依然灯光璀璨。这个一不靠近县城,二非交通要道,三非工厂园区的偏僻“小院”,夜间哪来的生意?李飞说:“我们做的是填补乡村的‘买点’。”
如今的乡村,路通了,灯亮了,村美了。然而,王晓娜却在思考:虽偶有流动售货车进村,可几户老人就那么点购买力,能天天来吗?就是能来,能买到最想要的吗?还有一些返乡的“新农人”和圣农的工人下班了,想吃个夜宵、烧烤什么的,有地方买吗?
“乡村缺失的和不尽如人意的‘买点’,就是我们的着力点。”王晓娜说,“填补好了‘买点’,我们有生意,乡村也能留住人。”于是,“霖家小院”成了集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以及餐饮、休闲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既收当地的“剩余”卖,又把这些农产品加工、整理后供当地村民买,让村民赚了钱,还享受了便利,获得了货真价廉的服务。
成为乡村的亮点
“霖家小院”由一幢两层半混砖房、一栋木屋及两个院子组成。木屋是李飞父亲盖的,混砖房是2010年李飞夫妻俩婚前回家时由王晓娜设计的,院子右边的欧式咖啡吧、左边的游客休闲区及混砖房的民宿是2021年由王晓娜设计、李飞施工完成的。在原有粮食加工区的基础上,王晓娜正着手把隔壁木屋和院子打造成农耕文化体验区。
“沃土,不只是土地肥沃,而是在这方土地上,通过勤劳智慧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王晓娜说,“当下,要延续、扩大乡村情怀,我们这些‘80后’责无旁贷。通过拾捡‘卖点’和填补‘买点’,让留守老人活得自在点,让‘新农人’等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丰富些,我觉得我们的创业之路很有意义。”
王晓娜和李飞用收“剩余”带动了周围村民增收,用卖“不足”点燃了周边零星的消费力。“买”与“卖”的双向奔赴也促成了生意的繁荣。
2024年,王晓娜被选为光泽县妇联第十五届代表大会代表,获评光泽县三八红旗手,同年被推荐到福建农林大学参加2024福建省高素质农民省级培育示范女农民(巾帼民宿)培训,而“霖家小院”也被省妇联和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美丽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