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中国传统酱园
《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
导言
文 | 李昕升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劲牌学者,B站知名UP 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农学会自然教育分会理事等。著有《中国南瓜史》《食日谈 餐桌上的中国故事》等六部专著。
如果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就很难把握中国文化的内核,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曾言“要抵达文化的核心,取道胃部至少是最佳路径之一”,而酱油正是这一路径核心的研究对象。1919年,伊丽莎白·豪利·格罗夫(Elizabeth Howry Groff)在《中国广东酱油生产》开篇就说:“一个中国人在准备米饭、一些肉和蔬菜时,最重要的可能莫过于用来配菜的酱油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油,不仅在今天,在漫长的过去,均是人们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重要调味品,没有酱油的日常是今之国人无法想象的。作为国人的重要发明,酱油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已是外国人眼中美味中餐的“秘密配方”。在日本等国家,酱油的地位甚至完全不逊色于在中国。今之中国酱油企业依然是“民族之光”。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或麦麸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其实,酱油的诞生与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先秦的“醓(hǎi)醢(tǎn)”到汉代的“酱”;从汉代已有大豆制酱油的先例,到魏晋酱油制作工艺有了完整记载;从唐代开始,酱油的医药功能得到极大发展,到宋代已有“酱油”之名并逐渐成为主流词汇,再到明清时期酱油工艺臻于成熟。从日本酱油的异军突起,到酱油民族企业完全掌握全球话语权。酱油这一微末之物,诠释了一种美味是如何发展壮大并改写历史的。
你是否存在这有某些疑问:酱油究竟诞生于何时?关于酱油的神话传说有哪些?酱与酱油是什么关系?大豆、小麦在酱油酿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传统社会酱油是贵族调味品吗?“生抽”和“老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中国酱油企业何以世界领先?晒足180天是什么梗?等等。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
通过梳理各个历史时期关于酱油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种植技术、酿造技术,还有饮食文化、商品经济与消费社会。一部中国酱油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互动史、人与社会的史诗。通过酱油这一极佳的切入点,可以从新角度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
本书的基本定位是立于纯学术之下、硬科普之上,打造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兼容的读物。有图有文,图生动而还原,文得体而不晦涩。与常见的专题式科普著作相比,本书围绕一个主题,一气呵成、新见迭出,连贯性、递进性较佳,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与思辨。本书内容均系首次披露。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食物,无不蕴含着大学问,它们大都是人们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早已超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与故事,“吃吃喝喝”的历史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新尝试。如果不了解中国食物,便很难触及中国历史的真正内核,了解中国食物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在全球史观的视角下,审视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发展和传播的。类似的专著,尤其历史文化科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抛砖引玉。
古人制醢:征服动物,享用动物
醢的制作: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技艺
第二节 从肉酱到豆酱,荤菜变素菜
说文解“酱”
酱的起源传说:神话的色彩,智慧的结晶
豆酱诞生记:西汉厨房的伟大创造
千年的技艺传承:此酱依旧在
第三节 《齐民要术》中的“酱”
集中国农学之大成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中的那些“酱”
《齐民要术》于“酱史”的价值
第四节酱的新形态:酱清
“酱清”的双重身份:主业调味,副业治病
酱清的工艺:缺失的记忆由清代来弥补
“曾用名”背后的故事:酱清变身酱油记
第二章 进击的酱油,舌尖上的工艺革命
第一节 殊途同归,酱油发展的双重路径/049
酱油由豆酱衍生而来/049
酱油另辟蹊径的发展之路/051
第二节 唐代前的作酱秘籍:探索自然,超越自然/054
魏晋前的自然探索:顺应天时,巧夺天工/054
唐代的作酱新风:我酱由我不由天/057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古法酿造酱油的雏形与巅峰/061
元明新气象:古法酿造酱油的雏形初现/061
清代百家争艳:揭秘古法酱油酿造的“私有配方”/069
第四节 民国时期百花齐放:国酱油PK洋酱油/076
洋酱油在民国时期的发展/078
传统酱园与新式酱油厂“并驾齐驱”/079
酱油技艺升级之“卫生酱油”/081
特殊的“全华酱油厂”/086
第三章 黄豆、小麦与酱的共同成就
第一节 世界大豆,源于中国
大豆驯化记:从野生到栽培的转变
向世界扩散,早期的谷物移民者
第二节 大豆的华丽转身:从主食到副食的蜕变
豆中之王:我国先民的安全感来源
地位变迁:大豆副食的“开挂之路”
自然馈赠:大豆副食的美味传承
第三节 黄豆:酱与酱油的黄金搭档
官酱园“解锁”盐的限制
沿海黄豆市场贸易圈
全国性黄豆市场的“成型”
黄豆的替代品豆饼
第四节 小麦:酱油的强悍辅助
小麦来咯:不被重视的客人
小麦上位:是偶然,也是必然
小麦在古代酱油酿造中的“角色”
第四章 酱油视角下,中国古代居民的生活画卷
第一节 两宋变迁:大经济与小餐桌
宋代繁荣的饮食文化/137
林洪与《山家清供》/139
宋代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酱油/143
第二节 元明发展:饮食文化日益繁荣/145
“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语定型/145
享乐思潮下的美食文学/147
酱油地位的提高与“上色”酱油的出现/150
第三节 清代共食:天子与平民的“同款酱油”/152
清代“菜谱”/152
酱园经济/156
古代制作酱油工艺的顶峰/158
第四节 民国蜕变: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迈进/167
千年传承与外来冲击的较量/167
实业救国,探寻酱油行业的出路/170
新专业之酱油制造法/173
第五章 中国酱油文化:烟火气与国际范
第一节 不是吃货的文人不是好文人
“酱油”,出道即巅峰
食谱的“古方今用”
我国各菜系对酱油的“依赖”
第二节 风俗民情的万花筒
“酱油豆腐干”的故事
曾国藩家书中的“酱油”
《笑林广记》之“买酱醋”
与“酱油”有关的那些事
第三节 酱油里的烟火气
俗语里的“酱油”
万物皆可酱油,广东人与酱油的不解之缘
那些“非比寻常”的酱油
第四节 中国酱油的世界征途
日本酱油:源于中国,和食之魂
韩国特色:泡菜大酱才是真爱
东南亚本土化:打不过就加入
欧美风潮:与中餐并驾齐驱的酱油文化
第六章 广式酱油,中国酱油正宗味道的坚守
第一节 佛山酱园的故事与历史底蕴
茂隆酱园: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佛山第一家酱园
百花齐放:清代至民国的佛山酱园盛景
起伏跌宕:苦撑的佛山酱园
第二节 海天味业:酱油酿造现代化之路的集大成者
公私合营的浪潮,席卷佛山酱园
佛山酱油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
佛山酱油的王牌产品
第三节 拨乱反正:为酱油正身
配制酱油的“消失”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黄豆和酱油才是“官配”
“广式酱油”的独特技艺——酿晒
第四节坚守与重塑:佛山酱油企业的文化内核
“抽”的概念首创于佛山
传统酱园不得不说的习俗
工业旅游新潮范:来佛山,打酱油
现代酱油企业的精神内核
《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
后记
本书并非本人第一部通俗化作品,已有《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食日谈 植物巡游记》在先,但本书对我意义重大,占据了本人多项“第一次”。
第一次撰写食品加工史著作,众所周知,我长于作物史、植物史研究,食品加工史研究虽然不能说陌生,尚未形成过专著。
第一次以酱油为主题展开诠释,诚如序言中刘华杰老师所说,目前世界上关于酱油史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即使有也是内史化书写、篇幅不大,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极其不相符,本书不仅打通了内史与外史的界限、学术与科普的分野,在篇幅上也得以超越,按照时序、门类讲述了中国酱油通史。
第一次全书围绕一个主题的科普化写作,《食日谈》是由不同篇章组合而成,关涉面较广但深度有限,《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穷尽酱油的所有问题、资料,层层递进,从古至今,连贯性较好。
此外,以前本人专著多存在部分内容先行见刊,这也是高校评价体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但是本书的内容基本均是首次披露,提升了本书的出版价值,不过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来说,确实比较鸡肋了,这也是“论文为王”导向下的弊端,由此更可见科普写作步履维艰。虽偏重于科普,但我们依然保留了脚注,一来便于有心人按图索骥,二来也是注重学术规范,所引皆出注(一些文言文除外),如有遗漏,并非故意。本书撰写过程中听闻梁其姿老师也在撰写相关学术专著,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首先需要感谢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章华荣总编、魏栋伟主任保质保量出版了本书,效率之高让我叹为观止。感谢刘华杰老师赐序一篇,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麻烦刘老师了。感谢张彦武老师、史军老师不余遗力的推荐。王淳航老师也促成了本书的出版。尤智瑜老师在插图方面的贡献也使本书增色不少。本人在查阅档案的过程中得到了海天味业的帮助。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顾沐天、东南大学历史学系张镨月、戴嘉萌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梳理,我的硕士生房卫民校对了全文,一并致谢。
谨将本书献给帮助过我的师友们,你们的恩情,昕升永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李昕升
2024年2月于南京家中初稿
2024年10月于南京家中修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