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栏·历史的呜咽:那些逝去的热血、人与孤勇

庙堂之高9:国破出烈臣,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他含恨气绝拜岳飞

图片

两宋厚士三百年,她的臣子用最宝贵的生命回报了朝廷的恩遇。忽必烈下令将陈文龙押解京城亲自劝降,他选择绝食以尽对大宋的臣子之义。死之夜,他要求拜祭岳飞庙,于当晚气绝身亡。

一、出道碰上贾似道

在南宋灭亡前十年,即咸淳四年(1268),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人陈文龙入京参加殿试,夺得第一。陈文龙初名子龙,因宋度宗深爱其文,遂御笔改其名为“文龙”,并赐字“君贲”,寓意希望他成为皇帝的卫士、社稷的股肱。

来自皇帝的期许是那样深刻,仿佛命定一般,让陈文龙自此踏上一条绝不回头的路。

图片 

陈文龙仕途非常顺利,几年功夫就从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做到监察御史,一路扶摇直上。美中不足的是,陈文龙仕途的贵人,是时任奸相贾似道,文龙做官,都是贾似道在提携。毕竟皇帝欣赏陈文龙,贾似道也是明白人,“爱其文,雅礼重之”,有意拉拢文龙。

贾似道是宋度宗的父亲宋理宗的小舅子,是国舅,又是度宗长辈,身兼国相之职,权倾朝野。宋度宗宠信贾似道,当时政令不是由度宗的朝廷所出,而是出自贾似道在杭州西湖之畔的别墅。朝廷的的一切黜陟举措等皆受制于贾似道。臣子们凡有所建白,奏章都得先呈给贾似道审阅。陈文龙不信邪,不畏权,稿文“独不呈移似道”,这让贾似道很吃瘪。

连贾似道陈文龙都无惧,面对贾似道的门生、家人,陈文龙更是该弹劾的弹劾。比如浙西转运使洪起畏,是贾似道的亲信、门生,他在任上打着“公田法”的旗号,以劣等公田强换百姓的上等良田,致使浙西“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洪起畏这么做,是贾似道授意的。于私,贾似道是陈文龙的贵人。于公,陈文龙是朝廷的御史。公私之间,陈文龙选择了上疏弹劾洪起畏,这促使贾似道不得不罚洪起畏,并废除“公田法”,百姓莫不拍手称快,赞誉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对贾似道来说,陈文龙可不是一个合格的下属。

图片 

二、南宋末路与文龙抗争

南宋灭亡的过程,对每一个南宋人来说都是一段精神炼狱,他们要持久而切肤地咀嚼山河破碎的苦胆。即将到来的那场襄阳之战,是宋元战争中最旷日持久的大决战,关乎着南宋存亡。

从咸淳四年开始,蒙元对襄阳、樊城等军事重镇进行连续围攻,城中军民殊死抵抗,不断地向朝廷告急,日夜盼望着朝廷发援兵来救。可这期间,贾似道没有发过一兵一卒救援,他在自己的西湖别墅里,和年轻的宫女、歌妓、尼姑们日夜淫纵,醉生梦死,根本感受不到神州正在一点点沉没海底。

一旦襄阳城破,南宋的长江防线将门户洞开。

然而襄阳在被元军围困三年后,宋度宗才从一个宫女口中得知这个消息。连宫女都知道的军国大事,皇帝竟然一无所知。

度宗问贾似道:“襄阳已围三年矣,奈何?”

贾似道却继续欺骗皇帝:“北兵已退,陛下何从得此言?”

事后贾似道得知是一个宫女告诉度宗的,就寻了个罪名将其处死。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敢“妄谈国事”了。

咸淳九年(1273),元军进攻襄阳、樊城,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奉命率兵驰援。但他见形势危急,竟弃城而逃,固守六年之久的军事重地樊城一夜被破,一个月后,襄阳也告破,长江门户洞开,朝野震动。自此,元军就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危险正一步步迫近都城临安。

图片 

贾似道派人向忽必烈求和,愿意割地、赔款、称臣、纳贡,只要元军撤退。这个老奸巨猾的人竟然向皇帝汇报说,元军被打的大败而归。

范文虎丢失襄樊重镇,理应受到严惩,但贾似道只是将他官降一级,让他到安庆当知府去了。

大臣们不是不知道贾似道的花招,但是惧其权势,根本不敢声张,也或许是知道南宋已到了风雨飘摇的垂死之年,说不说意义都不大了。

只有陈文龙气愤地上书,痛陈贾似道和范文虎的罪过:“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摧用,是当罚而赏也。”并且建议皇帝将二人罢官。

本来陈文龙有事不呈报给贾似道,就已经让他耿耿于怀了,现在又当众面冒言弹劾,顿时大发雷霆,怒斥道:“大胆!要不是我抬举你,你哪能有今天?现在翅膀硬了,目中无人,胆敢与我作对!”不由分说,陈文龙被贾似道贬到了抚州。

贾似道还不甘心。他收买了监察御史李可,以“催科峻急”的罪名,罢了陈文龙的官。陈文龙报国无门,失望地回到了兴化军故里。

图片 

眼下南宋离坟墓越来越近。咸淳十年(1274)秋天,宋度宗病逝了。他做了十年的图章皇帝,英年早逝,临了倒是免去了亡国之苦,将这片摇摇欲坠的大好河山,留给了他那幼弱的儿子们:长子赵昰,杨淑妃所生,7岁;嫡子赵显,全皇后所生,4岁;赵昺,俞修容所生,4岁。贾似道本着年龄越小越好控制的原则,选定4岁的嫡子赵显即位,皇太后摄政。

第二年,元军进攻安庆。这好像是历史有意的安排。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就是安庆知府。当时安庆兵员充足,完全可与元兵周旋一番,但是范文虎还是遇强则弱,立即献城投降,并给元军当起了向导,直逼临安城。

历史的呜咽:那些逝去的热血、人与孤勇

40(更新中)1.8万阅读

前往腾讯新闻APP购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