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怎么译,要在文化认同与全球传播间找平衡

图片

□黄莞茹(北京外国语大学)

围绕这次春节成功申遗,网友表达了不同的感受。有网友发文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也有部分网友提出疑问,春节申遗的意义是什么?之后,春节的英文表达“Spring Festival”能否直译为“Chunjie”?(12月6日《广西日报》)

2024年12月4日,春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这一传统节日不仅在中国国内得到更大的认同,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家庭团聚、祭祖祈福、庆祝新春等活动中,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精神内涵。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肯定,也为全球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春节的名称该如何传达,以及如何平衡其传统内涵与有效传播,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春节的英文翻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将春节翻译为“Spring Festival”还是直译为“Chunjie”一直没有定论。“春节”一词在中文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春”与“节”的结合,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春”代表着新的开始,象征着大地复苏,寓意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节”则突出了节日的庆祝性质,是一个社交、仪式和文化传递的时间节点。整体而言,春节不仅是一个季节性的节日,它还凝聚着对先人祭拜的尊重、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翻译为“Spring Festival”突出了节日的季节性特征,这对于国际观众来说,可能较易理解,但却无法完全传达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习惯西方节日名称的人们来说,“Spring Festival”很容易被视为单纯的春季庆祝活动,难以理解其中包含的家族聚会、祭祖、年味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相比之下,直译为“Chunjie”,能够更为精确地表达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核和中国的传统精神。尽管“Chunjie”对于非中文背景的观众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它能保留和传递春节的文化根基,包括中国的家庭观念、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团圆”的文化价值。这种本土化的表达更能凸显春节作为中国特有节日的独特魅力。

春节申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标志。然而,文化的全球传播并非单纯的语言翻译,而是需要在传统与现代、文化认同与有效传播之间找到平衡。

首先,传统文化的保留至关重要。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与文化价值。春节的传播不应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庆祝活动,而是应当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春节的“年味”,不仅仅是美食和烟花,它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团聚、和谐、传承的深切理解。因此,传播春节时,我们要尽量保留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如“合家团圆”“除旧布新”“年年有余”等,不应因为市场化和简化而丧失了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次,有效传播需要适应全球多样性。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这一传统节日不仅属于中国,它同样属于全世界。因此,如何通过语言和形式的创新,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理解和接受春节,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对于非中文国家来说,使用“Spring Festival”这一国际化名称,有助于让更多的西方观众迅速理解节日的性质和庆祝的内容,同时避免了语言隔阂带来的误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文化介绍和解读,便能逐步提升全球对“Chunjie”这一中文名称的认知与理解。

然而,春节的有效传播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其传统内涵。可以通过双语表达的方式,例如在推广中同时使用“Spring Festival”和“Chunjie”,并解释其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全球的对话。这种方法不仅尊重了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独特性,也促进了全球对中国文化的多元理解。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申遗成功无疑是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进一步展现自信的重要契机。在全球化背景下,春节的传播既要保持其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要适应多元文化的传播需求。名称的选择问题只是传播中的一部分,而如何通过语言、形式和活动的设计,让全球人民在了解春节的同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才是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的方向。在这条文化传播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坚持文化的核心特色,又要灵活应对国际观众的需求,从而达到文化认同与有效传播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