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到底丨小行星来袭 会有哪些危害?如何预警?

全文1180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12月4日,一颗小行星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化为火流星,全球科学家密切追踪,我国也展开多站点组网观测。

02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挥了重大作用,组织了多站点望远镜进行观测。

03目前已发现近地小行星近3万颗,其中约90%的轨道位于小行星带。

04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与其速度和质量有关,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

05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选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旨在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是个大家庭,除了我们最熟知的行星、卫星等,太阳系还有一种天体,那就是小行星。它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石。它的数量巨大,时不时还会与地球“擦肩而过”。

北京时间12月4日0时15分左右,一颗来自太空的小行星如期而至,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在夜空中化为一颗火流星。全球科学家密切追踪,我国也展开多站点组网观测。这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

这颗小行星有多大?人类是如何追踪预警它的?小行星如果撞击地球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能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一问到底带你一一了解。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如何多点观测?

在这次成功预警过程中,我国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来看他们是如何预警的,都动用了哪些高科技装备?

据了解,这颗小行星直径约0.75~1米。在此次事件中,我国处于监测的关键地理位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迅速组织了位于云南姚安观测站的0.8米口径姚安高精度望远镜,位于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2.5米口径墨子巡天望远镜及0.7米口径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列开展组网跟踪观测,从12月3日19时49分开始直至23时33分,最终观测到撞击前42分钟的图像。

图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工程师 徐智坚:因为这次预报小行星撞击点是在西伯利亚,正好是在我国天黑的时段观测。从观测的数据来看,美国观测完到夏威夷之后,其实没有太多的观测台站,直至我国进入天黑阶段后,国内各台站观测结果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有多少?

据统计,目前已经发现了140多万颗小行星,约90%已知小行星的轨道位于小行星带。而大家最关心的是那些运行时可能离地球轨道很近的小行星,也就是近地小行星。据统计,目前已经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接近3万颗。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有多大?

据专家介绍,小行星的撞击后果跟它的速度和质量有关,那么,它撞击地球的概率又有多大呢?专家解答↓↓↓

 
 
 

小行星撞击会造成哪些危害?如何预警?

一旦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会造成哪些危害?面对此类现象我们又该如何预警?专家也作出了相应解答。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工程师 徐智坚:如果是一颗1公里直径的小行星,可能就会引起全球性的灾难。如果是一颗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可能会对一个区域造成毁灭。直径50米的话,可能是一个地方性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工程师 徐智坚:对一些较远距离的小天体,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这样日常的巡天编目,把它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清楚。对于像近地小行星的这一类,可能会通过比较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在它靠近地球大概前几天或者是前几周发现它,可以给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

 
 
 

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有何设想?

在今年9月5日召开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了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选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当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时,探测器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并在撞后继续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测等工作。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