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秦文化在甘肃的历史印记之九】在天水放马滩,“一镢头挖出三个中国第一”

图片
1986年4月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小陇山林业局放马滩工区的职工清理宿舍后墙淤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古墓洞穴。上报后,经过钻探、发掘,发现了百余座秦、汉墓葬的古墓群,分布在秦岭山前平地,依东西向分上、中、下三层排列。现已部分发掘,共出土文物四百余件。
“一镢头挖出三个中国第一”,这个形象的说法,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难以置信,却是被考古学家证实的事实。这一奇迹就发生在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的放马滩。
图片
△天水放马滩秦简
放马滩秦墓出土的首个“中国第一”,是考古学家从放马滩战国秦墓发掘整理出的《志怪故事》。它虽然很简疏,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具有志怪小说性质的第一篇奇文。放马滩秦简的内容包括文字学,甲、乙两种《日书》和《志怪故事》等几方面成果,而这篇《志怪故事》的意义更为特殊。
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的大意是说,秦昭王三十八年(前269年)八月己巳日,邸(一作邽)丞名赤,向御史报告说:大梁人、现居秦国都城中一个人名叫丹,当今国君在位的第七年,丹在雍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南)的基层管理机构“里”中,将人刺伤,随即自刺而死。被丢弃到市上三日,又埋在雍城南门外。过了三年,丹又复活了。他之所以能够复活,是由于丹曾做过审判官犀武的门客。犀武审议这位门客的命案,而让其复活的原因,是因为丹罪不当死,就向主管人命的上司公孙强祈告。于是,公孙强就叫白狗把丹从地下掏出来,在墓地上停放三天,然后随公孙强向北行走,经过“赵氏”地方,到了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庆城县西南)一个长满柏树的山丘。四年后,他才能恢复神智,能听见狗叫鸡鸣,吃人间的饭食。其状貌特征是喉部有疤, ,眉毛稀落,肤色黑,四肢不能动转。复活之后的丹说:死去的人不愿多穿衣服。人间认为祭品用白茅衬包是富的表现,而鬼则只要有所得于他人就认为是富。丹说:举行墓祭的人千万不要呕吐。一呕吐,鬼就吓跑了,不敢前来享用祭品。祭饭撤下后一下子就吃掉,这样……丹说:祭祀时必须细心扫除,不要将……洒到祭祀的地上。不要把羹汤浇在祭饭上, 不然鬼是不肯吃的。
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考证,这篇文字是战国晚期写成的,它是中国志怪小说的嚆矢。《天水放马滩秦简》的释读者则认为,它可能是根据放马滩秦墓一号墓主人的特殊经历编创。因而有一定写实因素。“文中提到的邽丞、地名、职官都可以找到依据,故可以确认此纪事及其历朔当为实录。”文中所写“丹死而复活的故事,明显有志怪性质,与后世《搜神记》等一类书籍颇相似。但时代早了四百年”。文学史料价值极高。
放马滩《日书》是继睡虎地《日书》出土之后的另一重大发现,是在中国北方特别是秦人创造早期历史的陇东地方存留的思想史、文化史记录,价值尤其值得珍视。放马滩秦简《律书》的研究者强调了相关文书对于音乐考古学的意义。所出土木板地图,可以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地图史、测量学史和地理学研究的进步有重要意义。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反映生态环境面貌的内容。放马滩地图突出显示“材”及其“大”“中”“小”以及是否已“刊”等,都应理解为反映当地植被条件及其经济效益的史料。联系秦人先祖“养育草木鸟兽”(《汉书·地理志下》)中有关“木”即林业经营的历史记忆,可以认识其中提供的林业史信息。
图片
△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木板地图
放马滩战国秦墓出土的第二个“中国第一”,是画在木板上的地图。它反映的地域范围较小,可能只包含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人打败和赶走邽戎,在当地建立的邽县(这是秦国历史上首建的两个县之一。另一个是冀县,治所在今甘肃甘谷县东)。从地图学的角度看,它却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第一幅地图。
据考古学家研究,这幅地图可由画在四块木板上的七幅图拼接起来。原来四块松质木板,其中只有一块是单面简单作图,其余三块正反两面都有图。考古学家根据各图之间的联系,将它们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反映邽县部分区域的图版。上面有山脉、水系、沟溪、关隘以及对地名的注释等。邽县治所在图上用显著的大方框标为“邽丘”,县级以下地名用小方框标示。整幅图所反映的“范围大致位于现今天水市麦积区之位置”。这就说明,早在距今23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就有反应映今麦积区的地图了,而且它上面至今还可以看到六七十个地名。这些地名,如“故西山”,它与《史记·秦本纪》中说的秦文公死后“葬西山”的那个西山有无联系?“故东谷”,与唐代诗人杜甫曾经流寓过的东柯谷有无联系?类此都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进一步研究考证。
关于放马滩秦地图的绘制年代,尚有不同的判断,何双全先全以为当在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朱玲玲赞同此说(《放马滩战国地图与先秦时期的地图学》)。李学勤以为在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69年)(《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张修桂以为在秦昭襄王之前的公元前300年以前,并将图分为两组,分别各有推论(《天水〈放马滩地图〉的绘制年代》)。雍际春以为在秦惠文王后元年间,相当于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10年(《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天水放马滩墓葬发掘报告》说,“绘时代早于墓葬年代,应当在公元前239年之前,属战国中期的作品”。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在地图学理论和制作技术上曾经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在埃及,曾经发现“绘制在‘都灵纸草书’的残片上”“公元前1150年的采矿图”,放马滩秦墓出土木板地图则是世界东方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用”意义最为鲜明的古地图的实物遗存,已经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图式体例系统”(雍际春《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有学者称之为“专题性地图的萌芽”。而这一历史贡献,是秦人在天水地区实现的。
对于其形式为“专题性地图”“实用地图”的这一科学发明,有必要与秦人重视实用之学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理解,而我们所重视的秦人在技术之学方面的领先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文物实证。
放马滩秦地图的出土不仅在地图学上有标志性的意义,而且在历史学、地方志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叹为国宝,殆不为过。
图片
△放马滩五号墓出土的纸残片
放马滩考古发掘出来的第三个“中国第一”,是西汉初期的书写纸。它是中国造纸技术,尤其是书写纸发明年代不容置疑的铁证。
古籍上多记载说,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历代学人引以为据,无可置疑。20世纪以来,考古学兴起以后,考古学家从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敦煌悬泉置遗址、敦煌玉门关,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金关,新疆罗布淖尔,陕西西安的灞桥、扶风县的中颜村,广州南越王墓,四川绵阳等地都发现了西汉纸。其中年代最早的是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墓出土的纸图残片。放马滩五号墓是汉文帝、汉景帝时(前179—前141年)的墓葬,残纸上可见有墨线标识的山川道路图。经鉴定,纸的质地是“麻类植物纤维”“是可用于书写的早期麻纸”。它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书写纸实物。放马滩纸的发现,不仅证明西汉初期就已经有纸出现,而且证明这些纸已用于绘画或书写。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比蔡伦造纸的记载至少提前了近300年。
图片
△天水放马滩景区
作者 李清凌
责任编辑: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