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塞浦路斯奔赴埃及

〖点此处〗搜文章 / 看视频 / 找客服 


作者简介

图片


郑达庸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中东问题专家;曾任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中国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大使、中国驻伊拉克共和国大使、中国驻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抵达安曼机场是上午11点钟,飞机平稳降落在跑道上,驻约旦大使张德良来机场接我们。

没想到,11日离开巴格达的同志们还没有离开安曼,我们在安曼又会合了。张大使握住我们的手连连说:“辛苦了,辛苦了。”他告诉我,国际航班都不飞安曼了,滞留在这里的同志们可能要先到第三国转机。到了使馆,赶紧通知国内,伊拉克留守小组安抵约旦。

那时,驻约使馆也成立了留守小组,张德良大使、使馆二秘叶水林和另外两位同志留守,其余一律撤离。

当天下午3时,我们五人、新华社记者、驻伊使馆先期到达的同志,以及中资公司劳务人员,乘包机于下午5时许飞往塞浦路斯。

图片

塞浦路斯的地理位置

塞浦路斯是地处地中海东部、土耳其南的岛国。从天上看,塞岛酷似一架直升机落在地中海内。这里历来是英国在海外的重要军事驻地。海湾危机后,美英在岛上,尤其是在空军基地,加强军事设施和战略物资储备。

图片

塞浦路斯岛上的英国军事基地

塞岛还是地区重要情报基地、国际信息中心,交通运输、对外通道四通八达,是海湾战区外围极为重要的后勤供应地。这时,塞岛已处临战状态。

图片

塞浦路斯与约旦在地图上的位置

约旦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距离不远,过了一个小时,飞机在拉纳卡降落,林霭丽大使和她丈夫在机场迎接我们一行。我同林大使在亚非司共事30多年,她是我的老领导。他乡遇故知,格外亲切。我们留守小组五人前往首都尼科西亚,其他人在拉纳卡停留待转机回国。

图片

林霭丽大使

我第一次来塞岛,这个国家是旅游胜地,虽然靠近西亚,但属于欧洲,城市欧洲风情浓厚。希腊人和土耳其人是岛上主要居民,两大民族生活各有特色。

在车上,林大使问起我们在巴格达的最后时光,我居然说着说着睡着了。可能是这些天睡眠太少的缘故,到了安全地方,人放松下来,困得眼皮发重,打起呼噜来,真是太没礼貌了。忽然听到林大使的声音:“到使馆了!”我才醒过来。

使馆同志问:“你们身体有没有不适,要不要看医生?”

我突然说:“我们饿了!”

多少天没有饿的感觉,怎么到了塞浦路斯饿了!晚餐备好,一位南方厨师做了可口的饭菜,我们美餐一顿,还吃了油酥小点心。

用过饭后,我又犯起困,“饭饱食困”吧,脑袋有点缺氧,血液都奔了胃里,人又昏沉起来。林大使也没笑,只是说:“快休息去吧。”我立即“地动山摇”地打起呼噜,酣睡一宿。

图片

五人留守小组在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图源:《三进巴格达》)

1月15日,我们全天休息,抽时间看看街景。在前总统马卡里奥斯大主教的纪念雕像前、自由女神像前合影留念,算是“到此一游”了。

当夜两点钟,回国人员乘德国航空公司航班飞往柏林,再转机回国。我去机场和馆内同志告别,等待赴埃及的机票。

1月16日,林大使告知留守小组将乘17日中午12点的飞机去开罗。行程已定,我们心里踏实下来。我们和驻塞使馆领导、调研室同志交流对形势的看法。林大使说:“这里是美国和联军对伊拉克战争的重要支撑点,军事基地活动频繁,岛上防务较前加强。”大家一致的看法是,战争迫在眉睫。

晚饭时边吃边看CNN新闻,林大使警觉地说:“今天晚上节目有点特殊,报道内容紧张、气氛浓厚,看来有情况呀。”大家心照不宣,琢磨今晚恐怕不平静。

我刚躺下,李志国敲门,大声说:“美国开战了!”

图片

1991年1月,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行动代号为“沙漠风暴”,这标志着海湾战争正式打响。

开战了!果不出所料,当地时间1月17日凌晨2点40分,美国等多国部队开始代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向伊拉克发动进攻。我们14日离开巴格达,仅仅过了两天,夜间战争打响了!

我们原定17日上午飞往开罗,但夜间开战,塞岛军事基地参与了军事行动,同时采取军事上各种戒备措施,塞岛领空不属于正常范围。林大使告最新消息,有10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潜入尼科西亚,当地军警特连夜搜捕,进入800户民宅,担心他们搞爆炸破坏活动。机场是防卫重点。我们考虑到此时飞往开罗不大安全,即同航空公司联系,对方告航班没有取消,但是否按时起飞说不定。

留守小组决定就行程再次请示国内,国内同意观察形势再赴开罗。这一变化意味着给驻塞使馆增加负担,同时涉及驻开罗使馆安排。问到两位记者的意见,他们认为问题不大,一个多钟头的航行不一定出事。我考虑,中国外交官不是袭击对象,除非飞机出事。同李志国再商量后,我们决定按原航班启程,道别驻塞使馆。

林大使夫妇送我们去机场。我们到了候机室,看到机场大楼加强了警卫,身穿迷彩服的大兵手持冲锋枪,站在大厅要道口。巡回保安来回走动,眼睛扫来扫去,寻找异常。大厅内乘客不多,去开罗的坐在间隔地区,有许多阿拉伯人,还有抱着婴儿的妇女出厅登机。我们是外交官,士兵没有跟着,其他乘客都有士兵跟随,冲锋枪枪口朝下,简直像押解犯人。

飞机是小型喷气机,乘客鱼贯而入,没人说话,个个表情紧张严肃。空姐注意到乘客中的几个大胡子,有阿拉伯人、伊朗人。我们心中有数,提高警惕就是。飞机越过地中海向东飞去,窗外大漠中的尼罗河,地跨两岸的一座棕灰色大城市展现在眼前。开罗到了!

图片

开罗城市景象

飞机在国际机场降落,詹世亮大使迎面走来,步履很快,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欢迎,欢迎,你们辛苦了!”接着同其他同志一一握手致意。詹大使说:“看得出来,你们很辛苦,疲惫了,到家了,好好休息放松吧!”

图片

詹世亮大使

詹世亮大使是老上级。1956年中埃建交,他就在驻开罗使馆工作。开罗使馆是中国同中东地区建馆最早的使馆,承担观察形势、调研的重要任务。海湾危机以来,这里信息活跃、集中,詹大使是中东问题专家,这些日子忙得不可开交,他完全理解从处在第一线归来的同志们的心情。我们被他的热情感动了,一股热流涌来,真是有种“回家”的感觉。

汽车穿过开罗繁华的商业区,过了大桥,进入扎马利科岛,使馆到了。大使馆和大使官邸还是中国首任大使陈家康选定购置的,都是老建筑。官邸环境优美,据说是过去意大利一位公爵的住地,很有亚平宁半岛的建筑风格。

图片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庭院

陈大使慧眼识物,这个地段又是开罗的黄金地段,交通非常方便。我们住进使馆公寓楼内,稍事休息,不约而同地到使馆院子里溜达。经过四天不停地奔波,飞机三起三落,我们终于在开罗暂时安定下来。

换了环境,人们精神放松下来,但一想到伊拉克已经和美国交手,形势如何发展,还要观察。我们今后的任务也不轻,观察战争发展不能错过每个情况。这里没有危险,可以放心地集中精力工作。

我们正在院子里走着,突然发现陈林变了模样,好像换了一个人。原来,他的大胡子在塞浦路斯时刮了,小伙子一下子显得年轻很多。我们问他怎么回事,他的回答很有趣,说原来打算只要不离开巴格达,就咱们几个人,就不刮胡子了,反正没人看,现在到了开罗,得显得精神点儿。大家哈哈大笑,放松下来了。

同时在开罗使馆的还有从以色列撤出的唐振琪参赞和一批在以色列的留学生。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在待命,视情况返回或回国。

就这样,在开罗,我们又度过了海湾战争的40多个日日夜夜。



- END -

出处 | 《三进巴格达》(2015年1月出版)

本文作者 | 郑达庸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