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讲堂之宋词诵读与赏析(58)——晏幾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词作者:晏幾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

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

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

年年拼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

争向朱颜不耐秋。


 赏析

晏幾道(公元1038年—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早年曾受到宋仁宗赵祯赏识,后来家道中落、仕途坎坷,以致困顿潦倒。一生只做过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这样的小官,却依旧故我,孤傲纯粹。黄庭坚曾在《〈小山词〉序》中称赞他是“不能一傍贵人之门”“论文自有体”“面有孺子之色”“人百负之而不恨”的“痴绝”。

晏幾道与父亲晏殊合称“二晏”,亦工于词。其词风格清丽,感情深挚。题材多为言情之作,包括对往事的怀想和爱恋,缠绵悱恻,婉丽动人。有《小山词》一卷传世。

《鹧鸪天》,为宋初新调。此调仅一体,为双调,五十五字,前片四句,三平韵,第三句与第四句常用对偶;后片五句,三平韵。该调于宋代风行一时,填制广泛,位于宋代常用词调的第三位,涵盖恋情、叙事、写景、述怀、祝颂等各种题材。除《鹧鸪天》外,此调还有《思佳客》《于中好》《思远人》等诸多别名,大多为因句得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每到夏季,江南水面总会莲叶清圆,簇成一片,与挺出的莲花交相辉映。莲叶下鱼儿在嬉戏,莲叶间兰舟在穿行,采莲女欢笑着采摘莲蓬。“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有一种清新脱俗的静物之美;莲间游戏的小鱼和采莲的少女,则别有一份活泼跳脱的动态之趣。这份趣味点染在水墨莲花中,拥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晏幾道的这首《鹧鸪天》就是咏叹采莲的词。他在词中塑造了一个爱悦采莲的女子,以女子的口吻记叙了对采莲的期盼、采莲的惬意以及预想莲花凋零的忧伤,词风秀丽明净,轻快晓畅。

上片叙事。采莲女日日盼望着莲花开放,盼望着跟伙伴们一同游赏荷塘。终于莲花盛放,她马上约上好友,乘上荷花香草装点的小船,冲开重重莲叶,到荷塘中嬉戏。词人接下来描写了一早一晚的采莲场景:采莲女子早上从浦口入水,乘着小船,迎着朝阳,划过云朵的倒影,伴着桨声驶向荷塘;夕阳西下,莲舟满载而归,江边已是月满西楼。有人说,“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是写采莲女从早上劳作到夜晚。可是从上阕的感情色彩来看,整体情调应该是欢快的、喜悦的、浪漫的、诗意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词人运用现代蒙太奇的手法,以错落时空的方式、往与归的动作,抽象地表现采莲的愉悦。

下片从喜悦写到忧伤。也许就是采莲归来之时,采莲女对月赏莲:白天的喧闹按下了暂停键,莲花静静地在水面开放,荷塘的水悄无声息地流淌着。时光并非都如此静好,就像年年盼着开放的莲花,不久也将凋落。那秋日的西风一过,再美丽的荷花也耐不住秋寒,凋残枯槁,了无生气了。整首词轻盈流动,“守得”“争向”“不耐”等词语以女性娇憨的口吻,将采莲曲写得宛转动人、亲切可感。

撰稿:王贺

诵读赏析:付佳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推荐阅读 ★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