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品读》2024年第12期内容
来福建泉州之前,朋友推荐一定要去体验一下“簪花”。可“簪花”到底是什么,朋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到达泉州的第一天,就探访了“簪花”民俗的发源地——蟳埔村。
这个美丽的小渔村位于泉州市晋江入海口,簪花是这个村子一种流传已久的女性头饰。以花为簪,在头发上层层叠叠地插入五颜六色的鲜花,再搭配珍珠贝壳等装饰物,用一支彩色筷子固定住,形成漂亮的头饰造型,被形象地比喻为“头上的花园”。
关于簪花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蟳埔女们经年累月在海边劳作,为了防晒和漂亮,就用鲜花和贝壳等制作成头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头饰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簪花围”,以至于蟳埔女不分老幼,人人头戴“簪花围”,形成一道颇为靓丽的风景线。“今生簪花,世世漂亮”,凸显出女儿家爱花、爱美、爱生活的天性。“蟳埔女”也因此奇妙风俗,与同样勤劳、善良、美丽的“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
一进村子,旋即感受到这次的确是一场“簪花之旅”。顺着村口的小巷子往里走,一路都是簪花店,招牌醒目,异彩纷呈。一簇簇绢花头饰色彩斑斓,一款款美服琳琅满目。街头巷尾不时有头戴簪花围、身穿特色服饰的少女穿梭而过。幽深古朴的小巷,焕发着奇异海洋光彩的蛎壳厝,具有福建特色的红砖墙……都成为网红摄影点,顶着簪花造型来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民宿、小吃店、咖啡厅、茶舍都被带火,“海蛎煎”“海鲜面”“牛肉羹”等特色美食飘着诱人的香气。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或品尝着美食、喝着下午茶,或三三两两绕着店铺细细挑选头饰、服饰,摄影师和被拍摄者陆陆续续赶往一个又一个打卡点……整条街宛然一幅流动的“花海长卷”。看来,到了蟳埔村如果不体验簪花就是白来一趟。
走着走着,进入了一条相对安静的小巷。忽然,一阵锣鼓声打破了宁静。循声望去,是一群当地少女正在列队敲小锣。一位身材清瘦、头戴簪花的阿姨,连比带划地给姑娘们做着指导,好像是在排练节目。阿姨看到我对墙上非遗簪花的宣传海报特别感兴趣,就热情地打招呼,问我是不是想盘头簪花。我惊喜地发现,这位阿姨正是海报上的名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阿姨名叫蔡爱莲,今年74岁了。她头上的簪花非常简洁小巧,还有香气扑鼻。凑近一看,原来是鲜花,身上的传统花袄也非常明艳。这一套服饰将古稀之年的蔡阿姨映衬得神采奕奕。
我欣然接受了她的邀请,一定要亲身体验一下非遗传承人的簪花技艺。一走进她的簪花工作室,就被墙上挂着的各种奖状、照片,桌上摆放的几本荣誉证书吸引。蔡阿姨为人热情、健谈,给我讲述起这些证书和照片的来历。我了解到蔡阿姨早先在省里、市里参加过各种比赛,她特别擅长盘头、簪花,大赛经常得第一名。2017年,被认定为非遗传承人后,她成为这类大赛中最受尊重的评委。她还长期义务担任几个学校的课外辅导员,每周一、四下午都会到学校教学生们盘头技艺、簪花艺术,传扬当地民俗文化。每逢学校有重要活动,蔡阿姨还会受邀为孩子们盘头、簪花。这些荣誉证书都是学校颁发给她的。我看到一张照片,是她给一位女学生盘头的场景,旁边围着一群学生们在观看,孩子们既好奇又兴奋,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最后,她特意展示了一张老照片给我看:照片上是一排十七八岁、手握钢枪的女民兵。她指着其中一个梳着两条乌黑油亮大辫子的女孩说:“这就是我!”好一位英姿飒爽的海岛女民兵呀。
蔡阿姨的工作室衣架上挂着两排服装,却和其他店有些不同,样式看起来比较单一。她为我挑选了一套服装,上衣是那种大襟小花袄,下边是黑色的阔腿儿绸裤子。经她介绍,我才恍然大悟,这是正宗蟳埔女的着装。目前村里发展簪花产业,应顾客需求,汉服、旗袍、礼服、公主裙、现代时尚服饰等,古今中外的服装款式都可以找到。作为非遗传承人,蔡阿姨的工作室保留了最纯粹的蟳埔女传统服装,她始终坚守初心,将非遗项目“蟳埔女习俗”传承下去。
她一边给我盘头,一边就聊起天。这个簪花工作室的楼上其实就是她的家。蔡阿姨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她把自己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女儿和儿媳妇。蔡阿姨在村里还是非常活跃的文化带头人,平时社会工作挺多的。她在村里组建了钹子队、秧歌队,在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中积极传播非遗文化。刚才就是她指导村里姑娘们打钹子,排练后要参加市里组织的非遗系列活动。
聊着聊着,一座绚丽多彩的“花园”已然在她的巧手下绽放。于是我也欣欣然地做一回以花为簪、以蚵筑宅、以海为生的“蟳埔女”,感受大海和鲜花孕育而出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头顶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