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广东南海
大地艺术节
以大地作画布,作乐池,作展厅,
一百多位艺术家齐聚,
从衣食住行到市井民俗,
艺术家们又在佛山南海“搞搞震”?
观众、游客也是创作者,
他们和艺术家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da
di
yi
shu
山富于哲理,是认知的起点。
海蕴含无限,是未知的浩瀚。
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集结了30个国家和地区的 165组参展艺术家,展区覆盖了佛山南海区的西樵镇和九江镇。
@发现大湾区
跟着栏目组一起来看看
这次艺术节有哪些有趣的作品吧
01
马岩松《无忧屋》
《无忧屋》作者:马岩松
木质结构下,马岩松为孩子们,
打造了一个岭南UFO基地。
建筑师 马岩松
“其实就是一个服务站,它设计成了一个亭子,建筑其实是抬升起来的,有点像一个飞碟远处。它底下是抬升,上面有一个非常低的檐口,有点像岭南的民居。”
02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第三天堂》
《第三天堂》作者: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
第一个天堂,代表自然。
第二个天堂,代表进步和技术。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基金会(NGO组织)总经理
Paolo Naldini
“这件艺术作品有着阴阳的概念以及对立事物之间的连接之意。我们需要学会在中间生活,将自然的智慧与人类的智慧相结合。来到南海,我们也将以第三天堂的作品与世界其他地方建立联系。”
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威尼斯双年展金狮终身成就奖得主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享誉全球的艺术作品《第三天堂》也落户佛山南海,在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的努力下,《第三天堂》系列在中国实现了首个户外永久装置作品的展出。
图1图2来源:宇航员 Paolo Nespoli from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2017)
图3来源 :NTU and Partners & Mucciaccia, Singapore
图4来源 :Alessandro Lacirasella
03
王耀庆《观》
《观》作者:王耀庆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演员 王耀庆
“这个是一个南海常见的花砖房,作品分为外在跟内在两个部分。作品叫做《观》,观可以是别人观看你的角度,也可以是自己内观,里面可以想象成是一个人的内心。相对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面学习他人的经验。”
04
宋冬与尹秀珍夫妇《筷道》
《筷道》作者:宋冬 尹秀珍
为饕餮们打造全新的美食体验方式。
艺术家 宋冬 尹秀珍
“我们把它拼完了以后搁在不同的屋子,每一餐都会把它分散,可能这一餐在这吃,下一餐在院子里吃,再下一餐是另外的地儿。我们各自保密,各自做各自的,刚刚看到了对方的东西就在这,让我挺吃惊的。”
爆改老屋,宋冬与尹秀珍几乎都是利用村里的旧物,当地村民亲手贴的五彩斑斓的玻璃窗,回收而来的老旧餐椅以及借来的灯具。他们还发起了《南海24食》的活动,在艺术节期间,组织24桌本土美食。
05
陈粉丸《坐埋同一条船》
《坐埋同一条船》作者:陈粉丸
中国龙舟看佛山,佛山龙舟看九江,
龙舟和剪纸的梦幻联动。
艺术家 陈粉丸
“坐埋同一條船,是一句粤语,意思就是说我们坐在一条船上,也可以理解为是同舟共济的意思。我依然沿用剪纸的创作手法,去完成了这样的一艘龙舟。”
06
朱哲琴《听山》
《听山》作者:朱哲琴
鸟语、溪流、瀑布、蛙鸣、钟鼓,
重构了一个专属于聆听的开放性场域。
每个人既是现场的观众,
也是现场的主角。
歌手 声音艺术家
朱哲琴Dadawa
“这些采样是在不同的时间里采录的,就像这里面的蛙鸣。有一天晚上我们在那里吃饭,吃着我就走出来。晚上的夜色和那些池塘很有意思,突然间我就被那些蛙鸣吸引了。那些蛙真的像宇宙间的大合唱,我一下就呆了,在那录了好像40分钟。”
《听山》是艺术家朱哲琴为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创作的声音互动装置。在这个在南海西樵山天湖边的隐秘林间,所有人专注聆听来自西樵山四万年的历史声音。
1995年,朱哲琴以一曲《阿姐鼓》震撼乐坛,这张唱片在全球 56 个国家同步出版发行,行销三百万张,是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但就在高光时刻,朱哲琴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2009 年,朱哲琴应邀出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年薪 1 美元,开始了“世界看见”和“世界听见”项目,踏上了寻访和保护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传统手工艺的旅程。2014年,一家美术馆邀请朱哲琴创作声音艺术,朱哲琴从歌者,变成一个做声音艺术的人。
朱哲琴希望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不管她是艺术家还是歌手,都是活的一个生命体。
歌手 声音艺术家
朱哲琴Dadawa
“我对人类现在面临的处境,自己有切肤之感,一切都飞快,但是不知道着落在何处。我想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也好,音乐也好,如果它足够诚实和自在的话。肯定是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那些人,所面临的处境和对这种处境的一种回应。”
问山·听山
「LISTENING」
在音乐圈里涉及这种未来,人类的未来,人类不知道自己如何去反思自己过去的这些所谓庞大的这种历史。是挺难得的一个作品,所以我也很高兴能够去演绎它。
人类通过我们的感官,通过我们的大脑,通过我们的现在就是仅有的这些理论和方法去认知世界。我们可能曾经非常坚信这些,但是你从一个大尺度去看的时候,可能它就是我们的一己之见,所以其实“山”系列的作品就是讨论人的认知的局限。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它就代表人认知的不同的阶段.
感谢观看
制片人:龚赟
编导:窦文
编辑:柯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