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
打工人迟到的理由也变得多了起来
相比现代人的紧张忙碌
大家都情不自禁羡慕起古代的“上班族”
他们似乎每天只是赏花品茶
从不为上班打卡心生烦恼
……
然而,这只是古装剧中的情景
事实上,他们不仅要打卡还要值夜班
甚至会因为迟到面临牢狱之灾
本期,我们带大家一起了解
古人的那些上班辛酸事~
01
起得比鸡早的上班时间
清桃花双鸡图
图源|上海博物馆
“上班”一词源于古人上朝。“班”最初的意思是排列,后来成为衡量队列的量词。官员们上朝排成不同队列,分成文班和武班,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上班”一词。明清时期,上班多指到官府工作,如清代长篇神魔小说《济公全传》里就有“昨天我在衙门上班”的说法。
古代描写官员上班的情景,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诗经·齐风·鸡鸣》中,有这样的诗句:“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意思是公鸡打鸣时,官员已经准备好要上朝了;当东方发亮时,官员们都已经站满了朝堂。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秋时齐国官员上早朝的情景,可见在春秋时代,人们就要在鸡鸣的时候去上班。鸡鸣的时间一般为早晨五点至七点,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卯时,官员到职“点名”大概从五点开始,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古代上班点名称为“点卯”,是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
TIPS: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分别用12位地支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明、申时、酉时、成时、亥时。
到了唐代,长安城的街巷里设置了“官街鼓”,凌晨五更二点,鼓声响起,开启坊门,也就是古代的街巷之门。住在京城里的官员们听到鼓声,就知道上朝的时辰到了。其实置于街坊的官街鼓主要用于报时和警戒,用来防备盗贼,跟官员上朝无关,但官员可以据鼓声判断时辰,提醒自己不要误了上朝。
“官街鼓”敲响的凌晨“五更二点”,大约也就是官员们上朝的卯时。唐代郑处诲编撰的一部古代中国史料笔记《明皇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形象地描绘了五鼓时分官员们上朝的情景。
到了明朝,官员们上班更加辛苦,不但要早起,还得摸黑进入皇宫。据清代杂记《天咫偶闻》记载,明代紫禁城内本来有路灯照明,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当权,下令撤去路灯,方便深夜出入宫门活动,所以官员们凌晨上朝都是摸黑行路的。因为宫里没有灯光,明朝还发生过官员在下雨时摸黑赶路,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淹死的意外事故。
清朝时又继承了明朝这个规矩,理由是为了消弭火患,紫禁城内不允许夜间点灯,所以清朝的官员们依然是“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
除了官吏衙役外,古代的奴婢和工匠也要上班。他们的工作时长可能比一般官员还长。清朝经学家方苞在文章《婢音哀辞》中回忆自己的一位名叫“音”的婢女时说,她“夜四鼓卧,鸡鸣而起,率以为常”,即半夜一两点睡觉,早上六点又要起床干活,常年如此。一天里除了睡觉时间,她都在干活,还没有节假日,直到生命的尽头……方苞的这位婢女由于工作太累,年仅17岁就去世了。
02
睡得比狗晚的夜班时间
明《明皇游月宫图》扇页
图源|故宫博物院
唐代开始有了大臣上夜班的制度,规定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长官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薄”(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于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
唐代著名宰相姚崇,历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德高望重。玄宗时期,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于是直令史就跳过姚崇,将“直薄”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认为姚崇搞特殊化。直令史非常为难,不得已又将值班簿给姚崇送去。姚崇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姚崇说自己年纪那么大了,还让值夜班,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也都不好再说什么了。
值夜班虽然辛苦,但却也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据南宋诗人叶绍翁所著的《四朝闻见录》记载,南宋孝宗时,有一次大臣周必大值夜班,孝宗皇帝找他聊天。这次陪聊让孝宗十分开心,又赐座位,又请他喝酒,第二天,孝宗便升了周必大的官职,任命周必大为参知政事。
当然,也有不会聊天只会做学问的。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他值夜班时就自己作诗打发时间。《春宿左省》一诗就是他在值夜班时所作,这里的左省是左拾遗(左拾遗是古代官职之称,主要作用是处理皇上的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03
等级森严的上班交通工具
唐三彩官吏俑(一对)
图源|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
文武官制度始于春秋战国,其后岁月各司其职。唐代文武官员在服饰、发冠上有较明显的差别。这组官吏俑,文官头戴进贤冠,武官戴鹖冠,着黄色朝服,立于高台上。文官面容清俊,眼睑微睁,表情严肃,若有所思,做拱手持笏板状;武官侧目回首,似望向同僚,做持剑状,但文、武官手中笏板、佩剑已失。
现代上班族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公交、地铁,有的开私家车,还有的拼车,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完全由自己根据情况来决定。但是在古代,官员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不能由自己决定的,而是要根据官品等级的高低,以及是文官或武官来决定的。
古代的官员上班,最早乘坐的是牛车,后来有了马车,再后来又有了轿子。不过并不是每个官员都有资格乘坐马车或轿子,而是按照官品的高低有严格规定的,就连马车的装饰都有不同的档次区分。比如在汉代,就以朱红色涂车左右两侧的障蔽来表示官阶的高低,凡俸禄在六百石以上者,可以将左轓涂成朱红色;两千石以上者,可以将左右两轓均涂成朱红色。普通官员的车顶盖只能用青布,千石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使用绸缎。
到了唐宋时期,又提倡官员骑马上班,就和现在骑自行车、电动车上班一样。坐轿子上班的,一般都是高品阶的文职官员,或者体弱多病的年长官员,而武官一般都是骑马,所以后来有一种说法叫“文官坐轿,武官骑马”。
拴马桩
图源|澄城融媒
拴马桩是用来拴马的桩子,也叫“拴马石”“望桩”“样桩”等,武官骑马上班时会用到,民间也十分普及。
04
上班迟到要钱要挨板还要坐牢
唐鱼符
图源|央视新闻
鱼符制度最早出现在隋代,在唐代不断发展、完善、普及,直至契丹族建立辽王朝,仍沿袭继续使用鱼符。唐朝官员执行公务或出入皇宫时,都需要使用鱼符验明身份。左符放在皇帝处,右符由官员本人随身携带。官员品级不同,鱼符材质也不同——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使用金鱼符,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使用银鱼符,六品及以下官员使用铜鱼符,鱼符上刻有详细的身份信息,包括官员姓名、任职部门和官位等级。
古人上班考勤制度非常严格,大臣们凡无故缺席、迟到或朝班失仪,都属于违纪行为,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唐朝对于考勤制度有了更加周密的规定。对于无故缺勤,最惯用的手段是扣钱,而且下手极狠,据《唐会要》记载:“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意思是唐玄宗时,缺勤一天就要扣一整个季度的薪水,也就是说如果缺勤了四次,一整年都白干了。唐肃宗时,这个标准降为了一个月,但也足够让打工人心痛。
还有一种更为严厉的针对缺勤的惩罚是杖刑,《唐律疏议》中有这样的规定:“诸官人无故不上(班)及当番不到,若因暇而违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边要之官,加一等。”凡官员上班无故缺勤者,每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坐牢一年。
宋朝人的上班时间也相当早。据宋代笔记体著作《萍洲可谈》,官员上朝乃是四更时,此时天未亮,还需要用火烛照明。为了躲懒,有些官员称病不赴朝会,这种情形愈演愈烈,直到宋仁宗时期,有御史弹劾史馆修撰石中立等33人假借生病之名行旷工之实,这让宋仁宗非常生气,特地下诏警告百官。为了堵上“病假”这个漏洞,宋仁宗规定,若有人多次称病不上朝,朝廷会派医官检查核实,一旦发现有人“骗假”,必将予以严惩。
为了核查官员是否按时上班,元朝也有相应规定,据《元典章·吏部七·公规一》记载:“京府州县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除合给假日外,毋得废务。仍每日一次署押公座文簿,若有公出者,于上标附。”即有公事外出的人也需要在签到表上备注,便于核查。
《元史·赵孟頫传》记载,大画家赵孟頫在尚书省任兵部郎中时,就因为上朝迟到挨了板子。当时,丞相桑哥抓考勤很严,规定必须按时上班,来晚的就挨板子,由断事官执法。某日,赵孟頫上班迟到,就被不讲情面的断事官拉去打了一顿板子。赵孟頫觉得很丢人,就去跟丞相诉苦,丞相桑哥也觉得这么做不合适,后来就改为低级官员迟到缺勤才打板子,而高级官员可以豁免,所谓“刑不上大夫”。
清初对考勤管理也颇为严格,不仅上班要打卡,下班也要签退。皇帝专门派出太监管门,每日登记京朝机关的散值情况,官员若有部院应办事务或奉旨特派事件而应早散,必须将早退的缘由告知管门太监,做好记录,以备查核。
揭开古人上班的神秘面纱后
我们看到的还是艰苦的通勤劳顿
紧张又忙碌的工作日常
看来不论古今,大家都应在工作之余
好好放松,好好犒劳自己
那么,咱们下期再见~
END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历史、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央视新闻、《汉律》《古今事物考》、凤凰网读书、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宋 罗泌《路史》、《诗经·国风》、晋 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宋 王溥《唐会要》、唐 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宋 朱彧《萍洲可谈》、《元典章》、明 宋濂《元史》、清 震钧《天咫偶闻》、博物馆|看展览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央视新闻封面图来源:清《紫光阁赐宴图》卷故宫博物院、澄城融媒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