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学者共聚广州荔湾,对话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12月6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中意遗产日”活动在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

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和意大利都灵、罗马、米兰的遗产保护专家、知名建筑师、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产权人、使用人,一起围绕“遗产保护与发展”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分享研究和实践经验。

“遗产是自然、文化在时间中的结合。”意大利著名遗产保护建筑师、考古学家、罗马第三大学教授路易吉·弗兰乔西尼(Luigi Franciosini)以《建筑与历史环境:建筑师如何认识并理解遗产》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他对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利用实践,详述了遗产与土地、人的关系。

图片

陈香弥远,旧堂新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以《文物建筑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题报告。“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价值需求,也是新时代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图片

专家作主题发言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卡拉教授(Carla Bartolozzi)、诺威利教授(Francesco Novelli)为观众讲解了都灵理工大学遗产保护团队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修复之路》。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拥有数十年先进的遗产保护经验,观众可以领略意大利古迹、景观、工业遗产等各个领域的图景。

当日,来自中国、意大利的多位专家还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湾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三个主题展开圆桌讨论,从两国丰富的经验出发,共商保护与传承的未来。

图片

“这次交流活动十分有趣,中意两国分别代表了两种文化,以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此次交流的方式。”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Mauro Berta表示,两国学者通过交流,能分享各自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做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苏平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和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有着长久合作的关系,他认为此次交流能学习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意大利拥有文化遗产保护的丰富经验和历史基础,比如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修缮设计的方法、材料结构的使用等。”

苏平认为,中国和意大利的历史建筑有着许多差别,除了可以借鉴意大利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还能借鉴他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思维观念。“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对待文化遗产,在观念上有一些弹性和灵活的做法,他们把文化遗产看作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它建立的那一刻起,它的后续使用到各种状态是和城市发展、社区生活紧密联系,不断变化。”

“如果要修复一个文化遗产建筑,不是简单地将它恢复原貌,而是要思考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它承载的信息等。”苏平认为,对待历史建筑,要持有历史动态的观念,结合社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保留历史建筑可以继续使用的部分,和城市生活结合,联动产业资源,实现文化遗产建筑修缮的有效价值。

此外,“中意遗产日”平行展《相缝:中意遗产保护和发展》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采荷建筑楼同步举行。

图片

展览展示了两国学者在中国和意大利的遗产保护实践,中国展区展出了陈廉伯公馆、泮塘五约、海珠广场等21个项目;意大利展区重点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图拉真市场遗址、法拉戈拉别墅修复等12个项目。

近年来,荔湾以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为牵引,致力于打造“最广州”“最岭南”城市名片。自去年10月,荔湾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产业集聚区揭牌以来,越来越多文化遗产保护力量正在合力,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