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学校开黎锦兴趣班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

东方市黎族妇女在制作黎锦

海南省委宣传部12月6日介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代表性产品被称为“黎锦”,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我国尚属首次,在国际层面也不多见。

据介绍,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在20世纪50年代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2009年时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这项技艺的传承一度陷入危机,濒临灭绝。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随后,海南省开展了大量的普查与保护,其后又从多方面推进传承发展。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增至2万余人。

图片

东方市黎族妇女在进行染色

家住海南省东方市的60岁黎族老人符林早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北青报记者从东方市文化馆了解到,2009年以来,当地政府对黎锦产业等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培训传承人、种植原材料等。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东方市已有黎锦技艺三级体系代表性传承人156人。据不完全统计,东方市掌握技艺,但未评定为传承人的还有近3000人。

如今,当地的黎锦生意越来越红火,据调查显示,东方市2020年至2023年间,本地企业、合作社和工坊,黎锦及文创产品销售总额为1191万元,其中2023年销售额已接近2020年销售额的6倍。

图片

符林早(左二)在展示黎锦织造技术

对话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符林早:有的黎锦传统服饰 制作要用一两年的时间

北青报:你最早如何在接触到以黎锦为代表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呢?

符林早:小时候的一天,我和姐妹们一起出去玩,回来看到奶奶在做一项叫絣染的工序。奶奶叫我说:“林早你过来,我来教你怎么做这个图案。”从那时开始,我就接触到了黎锦的制作。

北青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都有哪些特点呢?

符林早:我们这里的黎锦织造过程包含纺、染、织等多个步骤。传统上,织造黎锦时要用本地种植的海岛棉纺成的线,这种海岛棉纤维较粗,更适合纺制织造黎锦所需的棉线。随后要使用天然染料进行染色,制成色彩鲜艳的棉线。

此外,我们这里还传承着一种更为复杂的絣染技艺,即用黑棉线在规划好的图案处打结,然后染色,染色后拆掉打上的结,没被染色的地方能形成白色的图案。最终用这样的线纺织成布。这样的工序费时费力,以此织造一套传统服饰,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接下来是织,黎锦织造要使用传统的腰织机,织图案是整个工序中的难点。图案分为挑花、提花等许多种类,织造步骤繁琐、手法复杂,十分考验织造者的反应速度和耐心。

其他一些地方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还会用很多绣的技法,在布料上做出美丽的图案。

北青报:过去这些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有哪些变化呢?

符林早:自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收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这项技艺的传承得到了很大重视。比如我们这里有两个学校开设了黎锦兴趣班,请织娘每周一次到学校去讲课,向感兴趣的学生传授织造技术。东方市文化馆每年会组织几场培训班,我和女儿也会去授课。现在已经有很多学生能够掌握黎锦图案的织造技术。

其实,织这个工序,只要有耐心有天赋,十天半个月很快就能学会,但絣染就相对难学得多。不过现在我们这里成立了黎锦非遗传承馆,很多人通过学习成为非遗传承人,不少人掌握了絣染技术后,还开办了合作社。

北青报:目前黎锦的销量情况如何呢?

符林早:之前传统黎锦受到过工业化纺织的冲击,但机器制造的布料无法完全复制黎锦的织造方法,这样的布料也无法被称为黎锦。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中国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我们的黎锦制品销量有明显增长,这次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信我们的黎锦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实习生 陈林